1.王羲之寫字換鵝
《晉書》
王羲之**鵝。會稽有孤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
又山陰有一道士好養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譯文
王羲之生性喜愛鵝,紹興有一個老婦人養了一只鵝,擅長鳴叫,王羲之想把它買來卻沒有買到,就帶著親友動身前去觀看。老婦人聽說王羲之即將到來,就把鵝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為此嘆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的北面的一個道士,喜歡養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心里很是高興,堅決要求買了這些鵝去。道士說:“只要你能替我抄寫《道德經》,我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王羲之高興地寫完,用籠子裝了鵝帶回家,感到非常快樂。他任性率真的情況就是這樣。
2.王羲之寫字的典故簡短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于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圣"。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后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于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贊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鑒是好朋友,稀鑒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鑒對王導說,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床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后,回去向稀鑒回票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么。"郡鑒聽后,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素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 "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3.從王羲之《寫字換鵝》,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我覺得站在王義之的角度去看,只要你有驚世奇才,就能夠毫不費力的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也驗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不管學什么,只要勤奮努力,就能出類拔萃,也就能實現你的夢想。
(王義之就是因為字寫得好人也不壞,所以他喜歡鵝,那個道士就設局自動把鵝送上門來了。)以鵝的主人的角度去看(道士),只要你掌握了別人很想要的、勢在必得的東西,你也就掌握了別人的命脈。
別人的命脈都在你手里了,別人就能任你擺布。也許別人不會任你擺布,但至少你占據了主動,因為別人不知道你的命脈是什么。
(道士就是知道了王義之對好鵝愛不釋手,所以才能順利的要求王義之給他抄寫經書。這個故事也說明了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凡事只要多動腦筋變通一下,就能如愿化解。同時也印證了一句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道士知道王義之不會輕易幫人抄寫經書,所以他打聽到王義之特別喜歡鵝,用鵝換書如愿以償)還有也告訴人們,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想得到東西,你就得付出東西,比如錢、時間、努力。
(王義之以字換鵝,道士以鵝換字。我的字沒有王義之的好,看在我努力的份上你能不能多給點分?)。
4.王羲之換鵝是關于藝術家的故事
在“王馬共天下”的東晉時期,王氏是高級的士族。王導、王敦家族的子弟,都當上了大小的官員,他們大多數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們當中,也出了一個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5.王羲之為什么要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
他從小就酷愛書法。當時的山陰有一個道士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很想請王羲之手書一卷《黃庭以。
但他聽說這位大書法家是不會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道士苦苦地思索著。
來,他聽說王羲之特別喜歡大白鵝,便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妙計。他在道觀養 一群品種優良的大白鵝,專門等待王羲之的到來。
王羲之聽說道士的道觀里有好鵝,便前去觀看。當他走到那座道觀附近時,正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游玩著,它們的羽毛分外的雪白,與碧綠河水相映成趣,實在讓人喜愛。
王羲之對河中的這群鵝喜歡得不得了,想用錢買下它們。道士笑著說“既然您這么喜歡這群鵝,就把這群鵝全部送給您好了。
不過我 個條件,您可不可以替我寫一卷《黃庭經》呢?”愛鵝心切的王羲之二話沒說,當 就為道士提筆寫了一卷《黃庭經》,然后喜滋滋地趕著白鵝回去了。
6.王羲之寫字的典故簡短
成語故事《入木三分》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
相傳他七歲時已寫得一手好字。十二歲那年,他偶然在父親的枕頭里發現了一本講書法的書,就偷偷地拿出來閱讀。
父親責問他說:“這是我特地秘藏的書籍,你為什么要拿出來看?”其實,父親并不是真的不準他看,只是怕他年紀小會無意中泄露出去,于是就對他說:“等你長大以后,我再傳給你。”羲之懇求說:“孩兒如果現在不能開竅,長大后又有什么用呢?” 父親聽羲之說得有理,當場就把書給了他。
羲之高興極了,從此便手不釋卷地日夜攻讀,并且按照書中講的方法去運筆練字。不到一個月,他的書法就有了很大的進步。
當時,著名女書法家衛鑠(音朔)看了羲之的字后,對太常(掌祭祀禮樂的官員)王策說:“這孩子一定見到過什么用筆的秘訣,他寫的字,覺得非常蒼勁老練。今后他的名聲,一定會蓋過我的。”
羲之長大后,努力向前代書法家張芝、鐘繇等學習,博采眾長。他非常強調勤奮苦練,曾經對人說:“張芝臨池學書,連池水都寫黑了。
如果別人也能這樣做,就不會落在他后面。”。
7.王羲之書成換白鵝讀后感怎么寫
據說,在山陰地方有一位道士,想求王羲之給寫一本“黃庭經”,他雖然準備好了帛紙,但還是擔心王羲之不肯答應,后來,他了解到王羲之平素最喜歡鵝,就特地養了一群白鵝,以便等待時機。有一天,王羲之果然乘船路過那里,看見了一群兩掌撥水,昂首前進,羽毛白凈,形體優美的白鵝時,很是喜愛,就停船觀看,舍不得離開,于是要求道士把鵝賣給他。這時,道士故作姿態的說:這么好的鵝是不賣的,你能給我寫一本經來換,咱們可以商量的。王羲之聽后,應允了,立即興致勃勃地用了半天的時間寫好了一卷“黃庭經”交給了道士,道士如獲至寶地把“黃庭經”收藏了起來,同時把那一群白鵝分別裝在籠子里,讓王羲之隨船帶走了。這就是后來在民間廣為傳誦的“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從王羲之特別喜歡鵝的愛好中可以領會到他執筆時食指如鵝頭那樣的昂揚微曲。運筆時五指象鵝的兩掌齊力撥水的樣子,這樣才能運用自如,使全身的精力都貫注到筆尖上。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上能有這樣高的成就是和他“志意專精”,勤學苦練分不開的,據說他平時走路、休息的時候也在揣摩字體的結構、架勢和筆法,心里想著,手指也隨著在自己的身上一橫一豎地比劃著。日子久了,連衣服也被他劃破了。每天練習完了字,總要到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和硯臺,天長日久,池水都變成黑色了。
清代著名的書法家包世臣曾賦詩一首:“全身精力到毫端,定臺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說的就是王羲之研究家鵝行水,悟出用筆方法的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