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迅寫一段簡短的評語
先說說魯迅的優點:
一、魯迅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
魯迅的勤奮,我想不用我細說大家都是很明白的。在魯迅的散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魯迅講過關于上學遲到的故事,后來他在桌子上刻了個“早”字,當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魯迅寫作的勤奮也是出了名的。為了工作他常常工作到深夜,點燃一支煙便又來了工作激情。
二、魯迅是一個性格非常剛強的人
小時候的魯迅就十分的要強,事事總想走在別人的前面。魯迅成年后,他的性格變得更加剛強,從他的文章中,從他面對敵人的迫害不懼怕中,從他與批評他的人的針鋒相對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在魯迅病重期間,他寫個一篇關于自己身后事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話說,“讓他們記恨去,我一個都不原諒!”這句話就是魯迅剛強性格的絕好體現。
三、魯迅是一個正義的、富有民族氣節的、憂國憂民的人
魯迅的一生是處在亂世中的一生,國家的動蕩,民族的敗落。深深的影響著魯迅。為了追尋人生的價值,魯迅到日本去留學,民族的恥辱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他決定棄醫從文,也許是上天注定,也許是性格使然。從文的魯迅找到了改變人們靈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華和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棄醫從文,魯迅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無論是《阿Q正傳》還是《祝福》、還是《傷逝》無不充滿了對普通勞苦大眾的愛與關懷。
試問,如果一個寫作者,心中沒有愛與關懷,沒有對勞苦大眾的一種赤誠的心。又怎么能夠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呢?
四、魯迅是一個寂寞的、孤獨的、哀傷的、富有才情的文人
魯迅的故鄉是在紹興,自古以來,紹興就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可能是和江南的環境有關系吧。
這里的文人多情敏感、才思敏捷。魯迅在紹興魯鎮,那里的文化氣息也十分的濃厚。魯迅從小就在這里生活,自然耳濡目染,身上的文人氣質不招自來。
在魯迅的《故鄉》中,我能時時刻刻感受到一個失意憂傷的文人的存在。作者說要找一種全新的生活,要走一條沒有路的路。這是多么憂傷的希冀啊!
魯迅的寂寞、孤獨、哀傷、在他的散文、雜文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五、魯迅是一個甘于清貧、不貪圖榮華富貴的有氣節的人
縱觀魯迅的一生,是孤獨寂寞的一生。魯迅的輝煌從1919年算起,到1936年去世總共就十幾年的時間。
魯迅的大半生是在漂泊、孤獨中渡過的。另外,魯迅的婚姻也不是很幸福。有時候他就是一個苦行僧,肉體在精神的支配下默默的服著苦役。
魯迅在物質生活上實在沒法與胡適相比。其實,魯迅并不是沒有享受榮華富貴的能力。只是,魯迅是一個精神獨立的文人。不愿為了榮華富貴向人卑躬屈膝。這一點,魯迅就像陶淵明。中國古代文人的氣節在魯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上面,我們說了魯迅的許多優點,當然人無完人,魯迅也有一定的缺點:一是魯迅的性格過于剛烈,心腸較硬。二是魯迅過于敏感、常常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而小題大做。
對于魯迅的缺點,筆者只是舉出了一二,也許魯迅還有其他的缺點,限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只能舉這么多了。
總而言之,魯迅的優點是多于缺點的,而且,最讓筆者敬佩魯迅的是他有一顆永遠和勞苦大眾在一起的赤子之心。他的一生付出的多,索取的少,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不朽崇高的地方。
然后是魯迅先生長什么樣:
濃黑的一字須,根根向上的頭發,吸著煙斗、面目嚴肅冷峻,這是魯迅通常留給我們的印象,他似乎“對一切人都懷有憂慮和敵意”,但實際上,偉人也和普通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他活著的時候,周圍有許多文學青年愿意“親近”他,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然后是長相。黃里帶白的臉:瘦得讓人擔心:頭上豎著寸把長的頭發;牙黃羽紗的長杉;隸體“一”字似的胡須;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
2.對魯迅的贊美寫一段200子的短文
看到先生的名字,就覺得仿佛在面對一座高不可攀的豐碑,不敢輕易落筆,惟恐玷污了先生的一身正氣。也許,我只能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來寫一些輕薄的文字了。
晚生了半個多世紀,無緣親睹先生的風采,卻也有幸瞻仰過先生的大幅照相,相上嚴肅的先生配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言,真的是透出一股凜然的威嚴感,只是讓人覺得有些冷漠無情。其實先生豈是無情之人!"無情莫比真君子",先生對朋友、青年、勞苦大眾是一片赤誠,就像佛祖與惡魔戰斗時是一副決絕的無情面容,而轉過身來面對眾生時卻是一副慈祥的金面。
先生愛罵人,就像人說的所謂"他沒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幾枝冷箭"。這一點在先生的雜文中最是顯露無遺。舉個例子吧,《朝花夕拾》中有一篇《無常》。先生寫道,"這樣看來,無常是和我們平輩的,無怪他不擺教授先生的架子(教授先生即暗指污蔑女學生的陳西瀅等人)。"這樣的話被"教授先生"們看見了,定是氣急敗壞。而先生的同仁看到了,必定會開心不已。而我只能佩服先生,罵人能罵到親者快,仇者痛,且不露一絲痕跡,也只有先生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生活在那樣一個麻木不仁的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是痛苦而鮮明的。眼見同胞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卻一臉茫然,先生的心中定是飽受煎熬!"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成了先生永遠的心結。于是先生的文章便常常從一個冷眼旁觀者的角度去敘述。比如說《狂人日記》這篇被稱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小說,文字很是清澈,文風也很清新,然而文章看完了,心卻沉重得仿佛在一點一點墜下去。五千年歷史中的糟粕就在先生的無情劍下現出原形。
先生的悲哀還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卻無力改變,只好用匕首般的文字去刺那些毒瘤。先生的深情便埋在了無情的文字間,讓人深深地悸動。看過《孔乙己》、《阿q正傳》的人少有不笑的,但那是怎樣帶淚的笑啊!戲謔著這一切,先生的心中該是怎樣的辛酸啊!
人說"文如其人",而先生的文章極少清風明月,亦少多愁善感,因此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斗士文人",這是文人中的稀有品種。他們在鏗鏘昂揚的大時代中,把文章當利劍,挑破一切丑惡骯臟的東西,在時代的暴風雨中引吭高歌。他們并非不懂傷春悲秋,只是他們不會去逃避血腥的凄風苦雨。只可惜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文人實在是寥寥無幾,而魯迅便是這少有的幾位文人中的佼佼者。
看魯迅的文章,覺得文中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但他并不是屬于那個時代。他的戰斗,和他無情的文章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精神。
喜歡魯迅的文章,也因此覺得先生其實離我們并不遠。夜深人靜,我看見先生在夜色中朝我姍姍而來,臉上還帶著意味深長的微笑,真的很近啊……
教師點評:
很欣賞文中的一句話:"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斗士文人',這是文人中的稀有品種。"這是對魯迅先生極好的評價。中國歷史上,對知識分子的評價并不是很高。"人生識字憂患始"、"百無一用是書生"、"自為文人,便一無足觀",這些評論雖然苛刻,倒也頗能切中文人軟弱的缺點。然而先生不然,他一生在孤獨和戰斗中度過,他的文章彌漫著"不寬恕"的氣息。以拿著筆的斗士名之,實在是貼切之極。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寫一段贊美魯迅簡短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