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有名言警句加意思,急~~~~~~~~~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于寸陰。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歌德 我們若要生活,就該為自己建造一種充滿感受、思索和行動的時鐘,用它來代替這個枯燥、單調、以愁悶來扼殺心靈,帶有責備意味和冷冷地滴答著的時間。
--高爾基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達爾文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
--培根 應當仔細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羅曼羅蘭 每一點滴的進展都是緩慢而艱巨的,一個人一次只能著手解決一項有限的目標。
--貝弗里奇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愛因斯坦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
——莎士比亞 沒有方法能使時釧為我敲已過去了的鐘點。——拜倫 人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
——巴爾扎克 任何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馬克思 時間就是能力等等發展的地盤。
——馬克思 時間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造者幸福。
——麥金西 時間是偉大的導師。——伯克 時間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它會給每個人寫出完美的結局來。
——卓別林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赫胥黎 忘掉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掉。
——歌德 辛勤的蜜蜂永沒有時間的悲哀。——布萊克 在所有的批評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
——別林斯基 從不浪費時間的人,沒有工夫抱怨時間不夠。____杰弗遜 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畝是時間。
____歌德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培根 春光不自留,莫怪東風惡。
——莎士比亞 拋棄今天的人,不會有明天;而昨天,不過是行去流水。——約翰·洛克 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
_____莎士比亞 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馬克思 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應做的事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裴斯泰洛齊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盧梭 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倫·凱勒 遷延蹉跎,來日無多,二十麗姝,請來吻我,衰草枯楊,青春易過。---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在我們背后。---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只要我們能善用時間,就永遠不愁時間不夠用。---德國詩人歌德 不管饕餮的時間怎樣吞噬著一切,我們要在這一息尚存的時候,努力博取我們的聲譽,使時間的不能傷害我們。
——莎士比亞【英】 不要老嘆息過去,它是不再回來的;要明智地改善現在。要以不憂不懼的堅決意志投入撲朔迷離的未來。
——朗費羅【美】 不要為已消盡之年華嘆息,必須正視匆匆溜走的時光。——布萊希特【德】 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開一條大路,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面去。
——蘇格拉底【古希臘】 敢于浪費哪怕一個鐘頭時間的人,說明他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達爾文【英】 即將來臨的一天,比過去的一年更為悠長。
——福爾斯特【英】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幾秒鐘雖然不長,卻構成永恒長河中的偉大時代。
——弗萊徹【英】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花兒還有重開日,人生沒有再少年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2.名言警句積累外加意思
1.寸寸山河寸寸金。意思是: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非常珍貴。
2.位卑未敢忘優國。意思是:哪怕地位卑微也不敢忘記憂國憂民。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是:國家的興亡,平民都有責任。
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意思是:這句話語意雙關。“絲”和“思”諧音雙關。本義是一種奉獻精神,也指對對方思念之深。
5.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意思是:做大事卻愛惜自身,看見小利就不要命的追求,不是英雄好漢。
6.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與鴻毛。意思是: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了比泰山還要重,有的人死了比鴻毛還要輕。
3.二十條名言警句以及意思
1.[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的含義是:。
不可輕視小事情,不要因為好事影響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壞事影響小就去做。2.[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的含義是:。
一個人的事業會以為勤奮而更加精益,會因為整日玩樂嬉笑而荒廢。一個人的做為因為勤于思考而成功,會以為隨意不謹慎而毀掉。
3.[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含義是:。是說人只是站在河邊,望著河中肥美的魚,徒然羨慕,是永遠得不到魚兒的,還不如回家結張網來捕魚。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義是:。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
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下面的不編輯了,..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出自《家語·弟子行》。 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
4.好的名言警句加解析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詩經 衛風 洪奧)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鋸子切,銼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 小雅 鶴鳴) 它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
指相互借鑒,取長補短。3. 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
(詩經 大雅 云漢) 形容做事謹慎、勤懇4.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大序)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左傳)車輪外的直木與車相互依靠,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
“輔”指車輪外的直木。(比喻兩者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6.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皮沒有了,毛長在哪里?“傅”通“附”附著,靠近。
(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礎,就不能存在。)7.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8.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常用來表示記取過往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后來行事的借鑒。9.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要后及時補救。
10.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 指在一個陷阱的環境里,不要過于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11.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仁慈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智”的一面。
(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指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13.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
(告訴人們要謙虛不要自滿。)14.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尚書)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為政)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做人要守信用。)1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
17.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為政)罔,迷惘。
殆,危殆。一個人如果只學習不思考消化,則惘然一無所知;一個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學習,則就更危殆不安了。
1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歲時,便立志于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已經 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于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符合于規矩的境界了。
(論語)19.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子路)說話要講信用,做事要有決斷。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當,即使不發號令,百姓也會跟著行動。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發號施令,百姓不會服從。
21. 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 子路)名義不正當,那么道理也講不通。
2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衛靈公)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必有眼前的憂慮。
23.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衛靈公)君子不單憑言語推薦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君子不因某人話說得好而重用他,也不會因為不用某人而廢棄他有益的話。24.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衛靈公)對小事不忍耐,沒耐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衛靈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須先磨好工具。
(本句原意是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賢者,結交仁者。現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利:使……鋒利。
26.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述而)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
27.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述而)不到他想弄懂卻怎么也弄不懂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可怎么也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引導他。
憤:想弄懂而還沒有弄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充滿求知欲時的精神飽滿振奮狀 誹:指想用語言表達什么意思而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言詞的狀態。2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2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0.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見到別人好的道德品質,就應該虛心向他學習、看齊,見到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應該自我反省。
(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31.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里仁》)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3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三軍:軍隊的通稱。
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3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5.求24條名言警句加感悟
1.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清.金纓《格言聯壁》
但凡聰慧的人都是會寬容別人的,因為寬容別人的同時,其實是在幫助自己。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難免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怎樣處理,怎樣對待,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方法了。可能有的人會斤斤計較、牙眥必報,而有的人則以一顆寬容的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笑而過罷了。兩種態度,自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那就是別人反過來對待我們的態度。我們寬容別人了,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由此看來,我們寬容別人,其實是在寬容自己。
寬容更是一種財富,擁有寬容,是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它在時間推移中升值,它會把精神轉化為物質。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們在工作中通行。
2.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堅持,包含對夢想的堅持和對自己的堅持,而對自己的堅持就是:堅信自己是優秀而特別的。
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為止。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礪,堅持不懈,最終孕育絕美的珍珠;頑鐵忍受了烈火的赤練,堅持不懈,最終成就鋒利的寶劍。一切豪言與壯語都是虛幻,唯有堅持的信念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
3.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一個人能否成功,最關鍵的因素還在于你內心是否對成功充滿渴望,這種渴望能否促使你沖破環境所帶來的磨難與阻礙。拿破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成了激勵人的名言。我們要成功,不僅要有才能,還要學會如何運用才能。正是因為不會運用才能,眾多高學歷的人空守著五斗才富,卻只能喊:伯樂難求,懷才不遇。其實,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伯樂!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別人無法讓你成功,只有自己才能讓自己成功。
只有在我們民族偉大歷史文化的土壤上產生出真正具有我們自己特性的新文學成果,并讓全世界感到耳目一新的時候,我們的現代表現形式的作品也許才會趨向成熟。
? 列夫.托爾斯泰說:“在任何藝術作品中,作者對于生活所持的態度以及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生活態度的種種描寫,對于讀者來說是至為重要、極有價值、最有說服力的。。藝術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構思的統一,不在于對人物的雕琢,以及其它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確和堅定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滲透整個作品,有時,作者甚至基本可以對形式不作加工潤色,如果他的生活態度在作品中得到明確、鮮明、一貫的反映,那么作品的目的就達到了。”(契爾特科夫筆錄.一八九四年)
? 真正有功力的長篇小說不依賴情節取勝。驚心動魄的情節未必能寫成驚心動魄的小說。作家最大的才智應是能夠在日常細碎的生活中演繹出讓人心靈震顫的巨大內容。而這種才智不僅要建立在對生活極其稔熟的基礎上,還應建立在對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徹理解的基礎上。
6.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
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
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作品概述 【名稱】《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詩意畫【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體裁】七言絕句 這首詩,是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的西林寺時的作品。
其實,十幾天前他剛入廬山的時候,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他很風趣地說,第一次見到廬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來常往。于是他 “往來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寫出這篇歌詠廬山的名篇。
作品原文 題西林壁 李炯峰先生書寫的《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1]注釋譯文注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看清楚。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于。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1]作品鑒賞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1]后世影響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
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
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蘇軾的三首廬山詩,第一首是《題西林壁》,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廬山詩之第二首《贈東林總長老》:“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何如舉似人。”
蘇軾廬山詩之第三首《瀑布亭》:“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廬山的煙雨與浙江錢塘江潮水,是古來最具名聲的旅游必到的景點。
于是旅客未去之時便萬般盼望、千般牽掛,以期前往一覽風光勝景。但當去過之后,便會覺得:廬山煙雨浙江潮不外還是廬山煙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