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名人發明創造的故事,簡略一點的
5月24日 19:28 四大發明——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制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左圖是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
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制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國時已普遍使用。
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只勺,重心位于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后長柄就指向南方。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
(鬼谷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誰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右圖為指南車模型,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象圖及司南模型。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
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制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制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后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
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抌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并作了比較:一,水浮法。
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于具體方法,沉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藥物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
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蕩不定。二,指甲旋定法。
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
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綠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四,懸絲法。
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黏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比較之下,沉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
右圖為沉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
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于航海了。
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于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制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于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于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
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于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后放在水里浸漬相當長的時間并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后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
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四大發明——火藥 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火藥,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藥)。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制出來。
左圖為元代銅火銃。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藥材。
就是火藥本身也被歸入藥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藥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于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
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藥制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后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藥球縛于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后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藥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藥箭,火。
2.火藥發明的故事
1、源于煉丹術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藥的記載。
漢武帝也妄想“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藥,招納方士,并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
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
煉丹術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采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藥的發明有關系。
所謂“火法煉丹”大約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火法大致包括:煅(長時間高溫加熱)、煉(干燥物質的加熱)、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加熱使物質變性)。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這也是煉丹術這種愚昧的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
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復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藥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在發明火藥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藥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制成的產品之一。
煉丹起火,啟示人們認識并發明火藥。2、火藥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藥,因此火藥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煉丹家對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藥,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
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后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
掘坑,入藥于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
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
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藥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并采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藥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里。
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藥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
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
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藥,這種藥被稱為“著火的藥”,即火藥。由于火藥的發明來自制丹配藥的過程中,在火藥發明之后,曾被當做藥類。
《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火藥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它并不感興趣。
火藥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里,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擴展資料: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藥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于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
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藥制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后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藥球縛于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后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藥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藥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
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
這些都是以火藥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藥箭。
在12,13世紀,火藥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后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英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藥和火器的記載。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火藥。
3.中國四大發明中的火藥是誰發明的
火.藥.是北宋的一個煉丹的人所發明
火 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 石、硫 黃和木 炭這三種物質混和制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藥物,所以取名“火 藥”,意思是“著火的藥”。
自秦漢以后,煉丹家用硫 黃、硝 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 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 藥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 藥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 仗”,開創了火 藥應用的先河。唐朝末年,火 藥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 藥包點著以后,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 炮。后來人們將球狀火 藥包扎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后,用弓箭將火 藥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 藥、毒 藥,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后,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后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 藥裝填在竹筒里,火 藥背后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 硝,引起筒里的火 藥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 藥 火 箭。以后又發明了火 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 器,是近代槍 炮的老祖宗。
4.諾貝爾發明炸藥的故事簡短的話
諾貝爾不怕犧牲,克服親人喪生的悲痛,在遠離人群的湖上發明了使炸藥安全起爆的雷管。
諾貝爾最bai初研制炸藥時,他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的實驗工廠曾被炸為灰燼。當du時,有5個人被炸死,一個是他正在上大學的弟弟,另外4個也是他的親密助手。
當諾貝爾的母親得知次子慘死的噩耗以后,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發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人們紛紛像躲避瘟神一樣躲著諾貝爾,再也沒有人愿意出租土地zhi給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可是,在巨大的失敗和痛苦面前,諾貝爾沒dao有退縮。就在爆炸慘案發生幾天后,人們就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只巨大的船,專船上并沒有什么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實驗設備。
原來,大難不死的諾貝爾在被當地居民趕出來后,跑到這里來繼續他的實驗工作了。 終于,諾貝爾經過反復實驗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發明了雷管,這是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屬破。不久,他又在德國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
5.中國四大發明相關的故事短的
中國是最早發現磁鐵的指極性,并且利用它制成指向儀器的國家。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就發明了一種稱為“司南”的磁鐵指南儀器。
至遲在11世紀中葉以前,指南針已經出現。1041年成書的看風水書籍《塋原總錄》中,有一段關于測定方位的文字,經分析已是使用指南針,并已發現了地球的磁角。最早明確記述指南針的文獻,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成書于1090年前后)。該書中寫道:“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明確指出指南針是方家(風水先生)所發明的,用的是磁石磨針鋒的人工磁化方法制成指南針,常微偏東則是由于地球磁偏角的作用。
被譽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的印刷術分為雕板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兩類。雕板印刷術先行出現,活字印刷術是在探求改進雕板印刷術的過程中發明的。
雕板印刷術大約在7世紀上半葉的唐代初期問世。直至本世紀初期
雕板印刷一直是中國文獻和圖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這1000多
年的歷程中,雕板印刷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雕板的材料除了
木板外,又有石板、銅板;印刷除單色外,又有彩色套印;印刷
品則從初期的單頁圖文、小型書籍,進而發展到大型類書的印制。
北宋慶歷年間(104l-1048年),民間發明家畢升終于首創泥活字,成功地進行了活字印刷。元初,科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并改進行了活字印刷術。把每行字夾住,排滿后再用木屑塞緊,省去了畢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 。
關于造紙術的發明,人們往往認為造紙術是蔡倫于105年稍前時所發明的。但近幾十年來多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西漢時的麻紙,最早的是西漢初年,表明了在蔡倫之前100多年時,中國即已制造了以麻為原料的紙張,這把造紙術的發明年代大大推前。盡管蔡倫不是造紙術的最初發明者,但他開拓了造紙新原料,用樹皮和廢棄的麻布、魚網造紙,并改進了造紙工藝,造出優質的適于書寫的紙張(時稱“蔡侯紙”),使紙張得以迅速推廣,其偉大的功績仍是值得贊頌的。
火藥的發明應歸功于煉丹家,它的問世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的孕育過程。在古
代煉丹家的煉丹活動中,硫磺和硝是常用的藥品。硫磺被視為“能化金銀銅鐵
奇物”,硝石被認為可“久服輕身”,它們的易燃性亦在煉制活動中被煉丹家
所認識。到了9世紀的唐代中葉時,煉丹家更發現了把硫磺、硝和炭混合在一
起加熱,會發生爆燃,引起火災,燒傷人的手面,燒毀房屋。由此.人們便把
以硫磺、硝和炭為主要成分配制而成的藥物稱為火藥。在經過一段探索后,火
藥開始被實際應用。
6.火藥的故事
火藥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古代煉丹家制藥時,逐漸發現硫黃(S)、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藥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藥包,作燃燒性兵器。
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藥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藥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藥已達相當規模。
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藥弓箭、火藥火炮箭等兵器。
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藥兵器制造業。
早期火藥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后,火藥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藥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藥燃燒時產生的后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藥武器之一)。
金朝火藥制造技術來源于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后,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藥的使用愈益頻繁。
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于后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
這是遼、宋、金代火藥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后世火藥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藥的奠基時期。
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藥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御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藥。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藥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藥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
用拋石機發射火藥,不容易準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準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藥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后,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
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藥,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藥點著以后,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并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么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國發明火藥的人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