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畫展觀后感
[看畫展觀后感]看畫展觀后感詩曰學藝多生近利風,低層愛好逐虛榮,看畫展觀后感。
圈排地位權錢里;畫外功夫境界中。厭聽同仁談鬼斧;常師造化悟神工。
無言善美參人性,獨立千秋自不同。12月18日,我一天參觀了兩個畫展。
因為是本市非名流畫家群作品展,也就是每年年終照例舉行的文化政績展示。所以我就不邀請朋友同行,只是自己一人隨便走走看看。
我先去南溪山看市美術館的《首屆桂林市十二縣美術作品聯展》,然后出來南溪山公園門口乘11路公交車到終點站,在七星公園門口的桂林市展覽館看《桂林女子書畫研究會書畫作品展》。觀展的人不多,每一個展覽場地,走一圈也不過半個鐘頭。
《首屆桂林市十二縣美術作品聯展》獲得金獎的作品是一幅油畫《古鎮》,畫面是古民居和石板巷道。畫面的色調有舊居情調。
但是,色彩的明度、純度缺乏豐富區別,只是在筆觸大小和明暗上下了功夫,所以整幅畫面就感覺不到縱深和色彩透視的對比。作者用筆畫出的石板路也沒有用油畫刀畫的那種堅硬質感,缺少響亮強烈的虛實對比。
當然,這只是技術層面的觀感。至于畫面氛圍蘊涵的作者人文歷史心態,那將是更高一個層面的內涵了。
對此只能偶遇而不可期待,更不能迷信權威專家的應時高論。我曾經在一位愛好攝影博友的博文中發過一貼評論:寧愿相信感覺,而不要迷信權威。
因為,權威常常陷于自己的感覺之中,而不能寬容并難以理解另類感覺。這一帖評論的意思就是:學攝影(其實學什么都一樣)只能跟老師學技術技巧的基本功夫,一但到了藝術處理和創作的層面和領域,就絕不能再迷信老師(特別是自我感覺永遠良好而又好為人師的所謂權威專家)的指手劃腳。
老師的指導和建言,只能作為自己終生學習的參考意見之一。一定始終要保持自己獨立的感覺,才能走好屬于自己的獨特之路。
這就像我們對待家中的父母一樣,父母雖然是我們的至親至愛,但我們要想獲得比父母更成功地自立,那就既要深藏并尊重父母的愛,又要修正甚至背離父母教導的人生經驗,才能獲得比父輩更大的成功。如果人生永遠停留在嚴父、慈母和恩師的襁褓中,那自己天賦獨立的生命就會永無成熟之日。
學藝、為文、做人,其成長、成熟、獨立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回味我自己的學畫一生,大致上有于下幾個層次的經歷: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畫什么像什么,能得到同學的贊賞和老師的首肯,就得到了滿足和自信,觀后感《看畫展觀后感》。(自己當時絕對無能判斷老師的能力水平和評價動機。)
二、應時習作能入選參展,甚至獲得評獎榮譽證書,也能滿足一時的虛榮。(當然自己也并不明白辦展方之動機目的和圈子內幕、背景,以及參展者和評委的水平層次。)
三、能參加學會、協會,獲得同行認可和名家指點,心中差不多就以為自己終于成了畫家隊伍中的一員,或者感覺自己已經"自成一家"。(與歷史上的文人相輕相反,現在卻是盛行虛偽的"文人相賀"。
所以,絕大多數從藝之人,在行政化的圈子里是絕對得不到中肯的批評和平和的探討機會的--因為,這里只有同玩而沒有競爭。大師永遠是大師,領導也永遠是領導。
其余人等,只是轎夫和陪襯。)四、脫離體制,離開圈子,孤獨地獨立探索,進入市場而不是進入官場。
將大部分精力用于哲理、人文、歷史的"畫外功夫"。修棄虛榮虛名,認定大善大美,放棄藝術求"真"。
主張跳出名利、傳統、派系圈子,以平民心態、哲人悟性、學者虛懷直面大千世界,涵積畫外功夫,而后進入技法、理論創新之境。以上即是本人學藝為人生命歷程的幾個發展階段,同好可作參考,亦可一哂置之。
下面發幾張圖片供博友觀看市美術館正門。獲得金獎的油畫作品《古鎮》。
有美感的作品。美術館側門。
美術館西面是南溪,東面就是漓江市內游碼頭。南溪山的側后方向景觀。
南溪山的側面。接近正面角度的南溪山全景。
南溪山正面左側局部山崖。南溪山正面中部山崖。
山中部龍脊上的涼亭。南溪山正面右側山崖。
南溪山免費公園正門入口處景觀。《南溪茶苑》兩側掛的是對聯嗎?上聯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平平",下聯的平仄是"仄仄仄仄仄平平"。
但如果作為古體詩的首聯,則又是無可非議的了。花橋展覽館入口的展牌。
女畫家的作品大多以細膩清秀為特長。更多的則只是初學者的習作。
() 〔看畫展觀后感〕隨文贈言:【人生舞臺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愿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2.參觀小學生展覽后的觀后感,有什么好的作文題目
參觀小學生展覽后的觀后感
暑假某一天,我和媽媽來到萬達廣場看科技展覽。
我們來到展廳,看見了一個中小學生畫的一個變形金剛被發表在大紙盒上,形態端莊,十分奇妙。再來到另一個模形前,看見了一個很大的神舟七號模型,底部有四只發射器,上面還刻著“中國航天”這四個瀟灑的大字和一面鮮艷的小五星紅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我們祖國擁有這樣先進設備真是太光榮了。
又來到另一個模型前,居然看到了偉大的載人飛船,它總體是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這三艙結構組成,重量約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全長8.86米,最大處直徑2.8米,如果不是模型,那樣子一定更雄偉了。
此外,還有許多偉大的科技展覽,神舟六號等等…
參加了這次活動,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了解了中國航天的奇特技術。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勤奮學習,一步一個腳印,打造良好的基礎,爭取長大成為一名科學家,為祖國爭光,為中國的航天技術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看畫展觀后感怎么寫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變得很快,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知,都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家,當然是個最讓人上心的事情。房價日益增高,房子,那不過是個軀殼。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溫馨的,還是對室內的要求。 衣柜展,展現了優雅與高貴,不同層次的衣柜設計充分體現了品牌著重從最最適宜我們的生活為目的,將造型的藝術感與生活相結合,把舒適和美感融合到一起,讓藝術來源于生活,應用到生活。 家具展上的不同的色調、不同功能,不同房間的內部擺設,體現了美學衣柜的設計,追求了時尚與綠色并存的原則。讓我們在享受現代化社會潮流的同時,也不能缺少綠色低碳等這種具有競爭性的優點。人性化的設計理念除了要強調人體使用行為生理上的細節和舒適度以外,尤其要關注少數特殊群體的人們對使用行為上的不同要求,比如老年人和兒童在生活休閑、學習娛樂行為上的不同。 當然家具展不僅體現的是華麗的外表,重在體現商品的質量。衣柜廠商,專注于衣柜的設計,無論從設計還是制作,都體現優質,充分讓你感受到品牌的魅力。
淘寶店,知心軟文化傳媒工作室
=請搜索Taob寶寶貝:電影/連續劇/視頻/紀錄片/影視評論/觀后感/讀后感/原創寫作
4.美術展覽觀后感200字
今天我們去參觀了一個特殊的畫展,這個畫展的主題是“童心有愛,七彩夢想”.年少的我們,心中充滿了稚嫩的夢想.我懷揣著這樣的心情,走進了位于科技宮四樓的畫展展廳. 一進展廳,我便看見了琳瑯滿目的繪畫作品:素描、水彩畫、兒童畫、沙畫、國畫,應有盡有,還有別具風格的手工制品.一件件美麗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嘆為觀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圖,是一幅國畫.這幅畫畫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優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將檸檬黃的花蕊輕柔的包住,十分美麗.左側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澀的小姑娘.荷花下方,幾片嫩綠的小荷葉剛剛長成,兩側的墨色的荷葉更襯托出小荷葉的生機勃勃.一只如畫龍點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氣迷住了,久久不愿離開.池塘中,幾條頑皮的小魚在荷葉下嬉戲,十分生動可愛.看到這幅畫,我便想起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我覺得,這幅畫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和楊萬里一樣: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像荷花一樣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次畫展,我不僅體會到了大千世界的美麗,還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這次畫展,我真是受益匪淺。
5.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
[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 文 清晨沐 從音樂學院展館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拿起手機,想寫點什么… 李穎,起初以為是個女孩子,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開展第一天,一個從職院過來的朋友來學校玩,在請河旁邊等候時看見了海報,辦完事情后,吵著去看畫展,隨他去了。從音樂學院西門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鮮花,朋友是個細心且好奇心很強的男生,當看到一籃鮮花上面的落筆是“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時,他頓時欣喜起來“看,快看有我們學校的呢。”呵呵,他是一個不淡定的孩子。 隨朋友看了一圈,有些畫拍案叫絕,有些吃驚欣喜,有些震撼,有些感動,有些共鳴…很棒,真的很不錯!尾了,看了一下作者簡介,李穎,1992年生,大二,作品多為大一所著…呀!一種集吃驚慚愧與一體的感覺涌了上來,我大一、大二都在干嘛?反思中… 其實我知道努力的背后付出了什么,臨走時,李穎的媽媽走了出來,跟阿姨聊了一會,阿姨很好相處,很有修養,談吐中簡單的了解了一點點李穎,呵,原來是男生啊~阿姨見我很喜歡藝術,以為也是藝術系的,我說我是外語系的,很喜歡藝術,觀后感《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阿姨給了張名片,告訴我如果喜歡可以去李穎個人網頁,上面有很多畫,謝別了阿姨,陪了一會朋友就去加李穎的QQ,備注:今天看了你畫展。這備注…嘿嘿,感覺我當時挺傻里傻氣的。發送信息后就一直期待回復中,第二天收到同意的消息。進入了空間,簡單的瀏覽了一下,畢竟不是專業學生也不曉得怎么評析,就是一直這樣欣賞著,像一個小鳥叫不出心中的咿呀…與李穎一個祝福:come on, fighting boy !與自己一個期許:見賢思齊! 得知今天下午閉館,寢室聚餐回來拉著室友再次去看畫展,偷偷的拿著手機,想拍一張,擔心不給拍照,后來還是拍了幾張,室友有點心急,我只想沉浸一次…被室友喊回去睡覺,臨走時我把那張畫作為了手機屏保,只想說:man , you are great ! 這是我今天下午收到的一封郵件,謝謝你這么喜歡我的作品,借你吉言,未來尚無可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道路由你我自己掌握。與君共勉。
〔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隨文贈言:【人生舞臺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愿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6.看繪畫展觀感怎么寫
周四晚的藝術欣賞課老師組織我們到藝術學院觀看了學生的藝術作品,我本身對藝術還是小有興趣雖然不懂,所以這次聽說可以到南院觀看藝術展心里還是充滿小小興奮的。
看到了那些學生辛辛苦苦花費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做出的作品心里就更有感想了。 首先進入辦公樓,看到了很多學生的畢業作品,二樓進門看到了一個用報紙粘貼的桃形作品,層層疊疊一眼就吸引了我,我在那個作品前駐足了好久,后來有很多同學都被吸引圍過來了,只可惜當時里面不能插電亮燈,不然一定很美。
還有一個很優秀的作品是一個很舊的摩托車,雖然車身已經生銹但是給人一種懷舊感。瞿老師說還有一幅以摩托車為原型的畫作也很不錯。
然后參觀了藝術品館,基本上掛的都是油畫和墨水畫,里面的設計我很喜歡,燈,沙發,棋盤,雕塑。都給人一種古典優雅舒適的感覺很舒服。
老師解析了幾幅畫,有好的比如荷花、落日以不同往常的手法給人不同的感覺,有稍微差一點的有駿馬、老虎太過于簡單沒有將它們神韻凸顯出來。 最后觀賞了教學樓,里面的作品非常多,包括了木雕、銅雕、石雕、刺繡、毛線作品、玻璃作品等等很多。
教學樓的進門我就很喜歡,有一個大大的魔方,進門就可以看到很多的作品,有一個孔雀,前身是立體的,屏是在墻上很獨特,還有一個篤行湖里十幾個人抬來的木船,船頭放了一尊屈原的雕像很有情景再現的感覺,本來是一個已經破了的木船要被扔棄沒有一點美感,在這里卻成為了一件很完美的藝術品。看來藝術也是環保和需要細心觀察還要有創意的。
另外還有各式各樣姿態的人的雕塑,有的姿勢真的非常有趣。二樓有一幅圖很有趣但很逼真,一幅油畫,畫了幾塊豬肉,欺騙了很多人的眼睛,我很喜歡它。
還有一個雕塑是一個人的頭像,眉毛和頭發是用雞毛做的,在一樓看他的眼睛被盯得很冷,上樓來看它的眼睛很嚴肅的望著遠方,這個作品我也很喜歡。還有其他銅雕,木雕等一些作品。
然后三樓有很多用毛線一針一針勾勒的作品還有用一片一片細小的碎玻璃拼成的作品,五顏六色,花紋繁多,這是一個極其需要耐心和時間的藝術品,聽老師說這花費了學長學姐們幾個月的時間,可想而知他們的辛苦。用一句流行的話說想要做出好的藝術品就必須: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誘惑! 這次觀賞藝術展還是挺有收獲的,明白了藝術沒我想象中的簡單,很辛苦需要時間的磨練和熬制,并且不是以我們那么簡單的眼光去評判藝術的好壞,不過他在我心中永遠是很美好的,不需專業只需我愿意和樂意去欣賞他了解他。
7.《看畫展》觀后感,該以怎樣的思路去寫
《看畫展》觀后感寫作思路為:首先說明看畫展的時間、地點及畫展的主題,然后寫畫作的構圖、色彩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以自己對畫作的理解和體會為結尾。
示例如下:潘玉良畫展觀后感 昨天,我和室友們去看了潘玉良的畫展,回來后更想了解去了解這個傳奇畫家的一生,花了點時間把電影《畫魂》看了。雖然在電影《畫魂》中認識到潘玉良,但是對于一個藝術家的了解更應該是透過她的作品。
潘玉良(1895—1977年) ,原名陳秀清,江蘇揚州人,著名女畫家、雕塑家。曾任巴黎中國藝術會會長,作品多次參加法、英、德、意、美、日及瑞士等國畫展。
潘玉良的藝術創作涉足白描、彩墨、雕塑、版畫等諸多領域,以油畫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她的作品受西方印象派、野獸派等藝術流派的影響,同時融合了傳統繪畫的線描技法,“合中西于一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
對于一個畫家而言,潘玉良的藝術功底相當深厚,在展出的多幅速寫中就可以看出來,她對人體的形態的掌握非常有火候。而她在油畫作品中也對人物的神態把握得相當到位,有些比較寫實,有些比較夸張,有些甚至有那種野獸派的作畫風格。
在尋求畫家的自我風格中也在慢慢的嘗試,從線條的勾勒逐漸轉化為運用色彩面的分割。在畫面效果上,很注意整體的協調性,在背景上習慣于層次的處理,有些用遠處的景色拉開層次,有些用遠處的小細節給畫面增加一種層次感,細膩而精致。
“這是古典唯美的經典作品。”安徽博物院副院長黃秀英說,“不僅是技巧的表達,更是她情感的表達。
這是潘玉良對自己的期許,她的出身一直被人詬病,但她卻顯得如此優雅和高貴。” 情感濃郁的自畫像、色彩明麗的風景畫、線條細膩流暢的人體畫??在浙江美術館4、5、6號展廳,潘玉良來源于“彼岸”又融入“彼岸”的畫作把中國的筆墨精神和西畫的實體質感融合為一,又把她對中國藝術的詩韻才情和西畫藝術的色彩領悟呈現無遺。
潘玉良是中國在民國初年少有的接受了現代美術教育的女性之一,也是致力于中西藝術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她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先行者之一,但她的意義卻超越了藝術的單一層面。
她的一生演繹了個人命運在特定社會語境下所發生的多重轉變;交織中國進入現代,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來,教育、藝術、女性精神、社會言論、家庭倫理等領域內諸多觀念的碰撞和變遷。”從巴黎街頭景象、鄉村風光,到大自然中悠游自在的動物都成為她繪畫的素材。
從她的風景畫中,感受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在她的靜物畫里,領悟到她對塞尚形式主義的認識;并在她中后期創作的一批以中國民間婦女活動為題材的油畫作品中,領略到她對野獸派色彩的感悟。中國傳統繪畫的線條融入色彩紛繁的西畫中,使她的油畫作品帶有中國藝術的意境、韻律、詩情。
對于一個女性而言,潘玉良的畫作中,有很多母子同樂的圖畫。通過這些畫不難感覺到潘玉良濃濃的母愛。
她是愛孩子的,向往孩子的,但是由于她的特殊人生經歷(13歲曾被賣到青樓),她為了避免孩子在出生時蒙上莫須有的東西,她拒絕生孩子。同時她為了表達對她逝去的丈夫(從青樓贖回她)的感謝,她也終身未再嫁他人。
這些都說明了潘玉良的保守與正直,同時也體現在她的畫作中,那種端莊和文雅。潘玉良是中國在民國初年少有的接受了現代美術教育的女性之一,也是致力于中西藝術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
“她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先行者之一,但她的意義卻超越了藝術的單一層面。她的一生演繹了個人命運在特定社會語境下所發生的多重轉變;交織中國進入現代,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來,教育、藝術、女性精神、社會言論、家庭倫理等領域內諸多觀念的碰撞和變遷。
對于一個中國人而言,她對色彩的運用是相當豐富的,可能是出自于對中國文化深深的熱愛,畫作多出現紅、黃、綠、藍這幾種中國藝術中常用的鮮明顏色。相當大膽的運用對比色,使整個畫面非常絢麗,有些顏色還類似粉藍、粉紅、粉綠,使整個畫面很和煦,充滿了女性的溫柔。
即使是在對國外的生活人物的描繪中,也大膽用色,就算在主要的畫面上不能用色,也會在細節中體現出來,絢麗的圍巾,華麗的椅子,繽紛的洋傘??很美、很快樂。而在若干靜物的作品中,潘玉良對花的喜好是很明顯的,不過我更喜歡的是插花的瓶子和桌布,我仔細觀察了一下,每個花瓶的圖案和色彩都不會雷同,有動物的、有花卉的、有樸素的、有透亮的、有華麗的??讓人眼花繚亂。
而桌布也非常的美麗,配合著靜物,有繁星一樣的碎花、充滿對比色的條紋、類似少數民族的圖騰,有動物的百態(蝴蝶居多)??和整個畫面相得益彰。另外,在人物的處理上,有些女性的衣服也別有心思,比如有一件衣服上,乍看是一些碎花,其實是一個蝴蝶衣,而且里面的蝴蝶全都長得不一樣,可見畫家的心思謹慎而細膩。
藝術總是相通的,潘玉良要是在這個浮躁的現代社會,我想她更有可能成為一個時尚大師。潘玉良藝術上的自我完成應該得益于她溫良的教養與敏感的氣質。
當然,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馬蒂斯的影子,。
8.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
[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 文 清晨沐 從音樂學院展館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拿起手機,想寫點什么… 李穎,起初以為是個女孩子,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
開展第一天,一個從職院過來的朋友來學校玩,在請河旁邊等候時看見了海報,辦完事情后,吵著去看畫展,隨他去了。從音樂學院西門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鮮花,朋友是個細心且好奇心很強的男生,當看到一籃鮮花上面的落筆是“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時,他頓時欣喜起來“看,快看有我們學校的呢。”
呵呵,他是一個不淡定的孩子。 隨朋友看了一圈,有些畫拍案叫絕,有些吃驚欣喜,有些震撼,有些感動,有些共鳴…很棒,真的很不錯!尾了,看了一下作者簡介,李穎,1992年生,大二,作品多為大一所著…呀!一種集吃驚慚愧與一體的感覺涌了上來,我大一、大二都在干嘛?反思中… 其實我知道努力的背后付出了什么,臨走時,李穎的媽媽走了出來,跟阿姨聊了一會,阿姨很好相處,很有修養,談吐中簡單的了解了一點點李穎,呵,原來是男生啊~阿姨見我很喜歡藝術,以為也是藝術系的,我說我是外語系的,很喜歡藝術,觀后感《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
阿姨給了張名片,告訴我如果喜歡可以去李穎個人網頁,上面有很多畫,謝別了阿姨,陪了一會朋友就去加李穎的QQ,備注:今天看了你畫展。這備注…嘿嘿,感覺我當時挺傻里傻氣的。
發送信息后就一直期待回復中,第二天收到同意的消息。進入了空間,簡單的瀏覽了一下,畢竟不是專業學生也不曉得怎么評析,就是一直這樣欣賞著,像一個小鳥叫不出心中的咿呀…與李穎一個祝福:come on, fighting boy !與自己一個期許:見賢思齊! 得知今天下午閉館,寢室聚餐回來拉著室友再次去看畫展,偷偷的拿著手機,想拍一張,擔心不給拍照,后來還是拍了幾張,室友有點心急,我只想沉浸一次…被室友喊回去睡覺,臨走時我把那張畫作為了手機屏保,只想說:man , you are great ! 這是我今天下午收到的一封郵件,謝謝你這么喜歡我的作品,借你吉言,未來尚無可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道路由你我自己掌握。
與君共勉。 〔關于畫展的一點觀后感〕隨文贈言:【人生舞臺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愿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
9.急需:畫展觀后感
原發布者:羅穎
畫展觀后感6篇 畫展觀后感 畫展觀后感(一): 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校園文化繁榮發展,展現廣大師生高雅健康的藝術才情和用心向上的精神面貌,我校在11月1日舉辦了首屆師生書畫展。展出了全校師生優秀作品230幅,其中學生作品154幅,教師作品76幅。資料包括水彩畫、剪貼畫、國畫、木刻畫、書法、攝影、十字繡等。 11月3日,學校組織六年級學生去文化廣播中心參觀書畫作品展。我本帶著一種沉重的工作情緒去到展廳,但當我到達展廳后,我的情緒立刻激動起來。哇!展廳里掛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畫影作品,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方桂珍老師幾幅工筆畫:《微笑》、《三月紅》、《遐想》、《樹下》,畫中的人物描繪得那么溫雅嫻靜,他們姿態像貌眼神各不相同,但都氣質高貴、清純無暇,心靈未被世俗世故扭曲和污染,令人頓生不忍褻瀆的愛憐之情。 這時家長帶著學生陸陸續續進場了,我帶著幾位學生、家長到處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畫,內心開始感起興趣來。我仔細觀望著每幅畫,我發現每幅畫筆法都蒼翠有力,畫的使人覺得實有行云流水,筆走龍蛇之感!讓人感到藝術的博大精深,令我感到自豪!再看到同學們的畫,那更不用說了,畫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們又來到書法作品展區,一個個毛筆字清秀俊逸,透露著深深的文化氣息,同時也激起了我對書法的興趣。我又仔細一看,這些書法作品的作者竟然是年齡那么小的孩子!真是為他們感到自豪。一位家長
10.有關小學四年級作文欣賞書畫展覽觀后感
為了我們的明天觀后感 人生就是選擇,或這或那,或彼或此,我們無時不在選擇。
正是因為有不同的選擇,所以才會有千差萬別的結局,才會有千姿百態的人生。人總是在選擇中前進的。
做官的藝術、外交的藝術根本上就是一種選擇的藝術。 選擇,是搖擺于多種可能性之間的最后的決斷。
由于結局是未知的,不可預見的,所以才讓人舉棋不定、左右為難。人雖是自由的,也有選擇的自由,卻并擁有自由的選擇。
選擇是多種多樣的。有兩利取其一的幸運選擇;有兩害取其一的二難選擇;有孤注一擲的賭博式選擇.一般來說,選擇是痛苦的,因為選擇就意味著放棄。
據說,有一個傻大姐,媒婆替他說親。問她:“東家人丑而家富,西家人俊而家貧。
你選擇哪一個?”傻大姐毫不含糊的回答:“那就西家臥侕東家食吧。”傻大姐真是傻的可愛,企圖利益均沾,不知道選擇就是意味著放棄。
有一利必有一弊。選擇此一物的利,就要同時認可此一物的弊。
陀思妥也夫斯基《白夜》中,女主人公娜絲琴卡正答應嫁給夢幻者時,過去的愛人回來了。第二天,她寫給給夢幻者的信里發出痛苦的哀喚:“天啊,要是我能同時愛你們兩個有多好啊!唉!您要是他多好啊!”可是命運就是這樣作弄人,她必須做出選擇!她選擇了幸福,也就選擇了痛苦。
痛苦與幸福形影不離的陪伴他一生! 當鳥兒選擇在翼系上黃金,即意味著它放棄展翅高飛;選擇云天搏擊,就意味著放棄身外的負累。智者曰:“兩弊相橫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所以說,選擇其實就是放棄的學問。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從容地等待生活的轉機,踏過人生的風風雨雨;懂得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的更加充實。
能夠放棄,就已經擁有了當機立斷的果敢,顧全大局的膽識。 人生總是要面臨這樣那樣的選擇,猶豫不決,就必然會錯過良機,造成悲劇。
選擇當及時。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蘇格拉底讓幾個學生沿一條小路,不許回頭摘取自己認為最美的一朵花的逸事,極具啟發性,可以說是一則關于選擇的寓言。——性急的,摘取了見到的第一朵花;以為最美的一朵花總在前面的,到頭仍是兩手空空;唯有適時地在路中摘取的。
得到了滿意的花朵,雖然未必是最美的。 只有看透選擇和放棄玄機的人,才能徹悟人生,笑看人生,擁有人生的最佳境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小學生看畫展的觀后感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