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安貧樂道的名言及事例有哪些
1、一個人只有站在安貧樂道的立場上,才能成為一名公正而又有智慧的人生觀察者。 ——梭羅
2、我們只有站在安貧樂道的立場上,才能夠無私地或者明智地去觀察人類的生活。 ——梭羅
3、要善于結交那些快樂的,能夠享受生命的,安貧樂道的朋友。 ——于丹
安貧樂道
[ ān pín lè dào ]
【出處】《后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事例】
田園樂七首·其五
唐代:王維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譯文】遠處的山邊橫臥著一個寂靜的小村莊,綠樹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翹起,其間正升起一縷裊裊的炊煙。生活在顏回那樣簡陋、艱苦的環境中,與陶潛那樣與世無爭的高士為鄰。
【解析】顏回是個相當鮮明的例子了,身為孔子的學生,雖處于貧困卻仍然積極向上追求儒道。
2.誰有中國古代安貧樂道的故事,100字左右的
1,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一遷,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于是搬家了。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里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二遷:孟家原住在鄉下一塊墳塋旁,門口常有哭哭啼啼、吹吹打打的送葬人路過,孟軻便模仿,孟母認為這樣下去不利于兒子成長,就將家遷到了城里。三遷:城中無墓地,但處于集貿鬧市,叫賣喧囂聲不絕于耳,孟軻于其間耳聞目染,又開始模仿。孟母認為這樣還是不利于孩子成長,于是將家遷到了城東的學宮附近。學宮附近環境高雅肅穆,讀書聲不絕于耳,孟母決定在此安定下來,讓孟軻接受學校文化的熏陶,以成大器。
2,割席斷交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里鋤草。兩個人努力干著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只見管寧抬起鋤頭,一鋤下去,“當”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么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什么?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里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里仔細端詳。管寧見狀,一邊揮舞著手里的鋤頭干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華歆聽了,口里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里卻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丟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還在惦記金子,干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么,只是暗暗地搖頭。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于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里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后擁地保衛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制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管寧對于這些很不以為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連書也不讀了,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后,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描繪了這么一個“五柳先生”(實際寫的是自己),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 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3.安貧樂道的故事
傳說,孔子有學生3000余人,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
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
顏回,字子淵,所以也叫顏淵。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指: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孔子十分贊賞顏回的這種品德。然而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品德呢?孔安國說,這是“安于貧而樂于道”。
還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在你3千多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最好學。他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顏回最愛學習。他遇著發怒的時候,能做到隨發隨化,從不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有了錯誤就改,決不重犯。
顏回29歲頭發盡白,40歲就死去了。孔子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原文
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學,不營產業,常丐食誦《詩》,雖家無斗儲,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毀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買臣妻邪?”時聞者多哂之。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譯文
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他安于貧困的現狀,以堅守自己的信念為快樂。精神專一地沉迷于學業之中,不謀求家業。常常邊乞討食物邊誦讀《詩經》.雖然家中沒有一斗糧食的儲蓄,內心還是安適愉快。他的妻子為這件事感到憂心,有時焚燒他的書而要求改嫁,王歡笑著對他的妻子說:“你沒有聽說過朱買臣的妻子嗎?"當時聽到這話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歡卻更加堅守他的志向,終于成為一位博學的人。
4.安貧樂道,好學人物的的故事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百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度,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回。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