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一;學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師都在一起吃。
但為了學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兩位教師送學生過馬路,這就使得這兩位教師要晚一些吃飯。一天中午,許多教師都和往常一樣開始吃午餐了,只有陳校長一人坐在桌邊沒有動筷。
我們還以為他哪兒不舒服,沒想到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大概是講“義門陳”的人都十分注重“義”和“禮”,使得當時皇帝都為之震驚。
其中有一個細節說:這兒的狗都知道“義”、“禮”,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說。當大家聽完這個故事之后,才記起還有兩個老師為了送學生過馬路還沒來吃飯……從此以后,他們每次吃飯都會等到所有人到齊才開筷。
文明禮儀小故事二;、幾個低年級的同學,肩并肩有說有笑地走著,前面迎面走來一位老師,他們也不認識,但當這位老師走到這幾名同學身邊時,其他人都還是說笑,只有一位同學,恭敬的鞠了一躬,說了聲“老師好”。老師當然也很高興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別的同學都沒哼一聲。
等老師過去了之后。有的人說那個同學油餅,不認識的老師還給鞠躬,有的人說他根本是裝樣子,給別人看的。
那個同學沒有反駁他們,只是說了一句: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做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們身后,聽了這。
文明禮儀小故事一;學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師都在一起吃。但為了學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兩位教師送學生過馬路,這就使得這兩位教師要晚一些吃飯。
一天中午,許多教師都和往常一樣開始吃午餐了,只有陳校長一人坐在桌邊沒有動筷。我們還以為他哪兒不舒服,沒想到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大概是講“義門陳”的人都十分注重“義”和“禮”,使得當時皇帝都為之震驚。其中有一個細節說:這兒的狗都知道“義”、“禮”,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說。
當大家聽完這個故事之后,才記起還有兩個老師為了送學生過馬路還沒來吃飯……從此以后,他們每次吃飯都會等到所有人到齊才開筷。 文明禮儀小故事二;、幾個低年級的同學,肩并肩有說有笑地走著,前面迎面走來一位老師,他們也不認識,但當這位老師走到這幾名同學身邊時,其他人都還是說笑,只有一位同學,恭敬的鞠了一躬,說了聲“老師好”。
老師當然也很高興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別的同學都沒哼一聲。等老師過去了之后。
有的人說那個同學油餅,不認識的老師還給鞠躬,有的人說他根本是裝樣子,給別人看的。那個同學沒有反駁他們,只是說了一句: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做學生的最基本要求。
我正走在他們身后,聽了這句話非常感動,感動那個同學的真誠,一個人懂禮貌,真的是很難得的品質。 文明禮儀小故事三、可以說只是一個動作,那天一位老師看見了一張棒冰包裝紙,彎下腰揀起來扔到了垃圾桶。
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動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則、師為表率的行為教導我們,他是老師。如果有同學看見了這位老師的做法,又怎會不佩服這位老師呢?說不定下次他也會這么做,他也會明白亂扔廢棄物是不文明的行為。
通過這幾件小事,我更加認識到了“禮儀”的含義是從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現出來的,是心靈美的一種表現,是一個人做人的標準。我們應該讓社會變成一個到處都是文明的,一個“沒有污染的世外桃源”。
還是那句真理:從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從我做起”才會到處充滿禮儀的“味道”,才會使你我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2.關于禮儀的小故事(短的)
張良拜師(名人禮儀故事)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
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
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
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
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
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
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懂禮貌的小華(家庭禮儀故事) “叮鈴鈴”,清脆的鈴聲打破了黎明的寂靜。
小華一骨碌起了床,拉開窗簾一看,啊,好一個明亮的世界呀!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他迅速穿好衣服,看見媽媽在做早飯,爸爸在洗臉,小華向爸爸媽媽問了聲“早上好!”洗漱完畢,吃過早飯,對爸爸媽媽說了聲“再見”,就去上學了。
小華在學校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上午。中午放學回到家,小華按按門鈴,奇怪,怎么沒人開門呢?他用鑰匙開了門,發現爸爸、媽媽不在家,桌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小華,奶奶得了重感冒,我們陪她去醫院了,一會兒就回來。
不一會兒,門鈴響了,小華打開門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叔叔,他問:“您找誰?”那人說:“我找你爸爸有事。”小華說:“我爸爸不在家,請您晚上再來吧!”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帶著奶奶回來了,小華趕快過去攙扶奶奶,關切地問道:“奶奶,您好點兒嗎?您先在床上躺一會兒,我去給您倒杯水。”
奶奶微笑著夸獎小華:“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飯了,小華主動地幫著盛飯,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這可是小華最愛吃的菜了,他把這盤菜端到了爸爸跟前,爸爸說:“這是專門為你做的”。
小華說:“您是長輩,該您先吃”,爸爸高興地笑了。媽媽不停地往小華碗中夾排骨,小華說:“媽媽,老師說,素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吃了有利于健康,而且吃飯時要細嚼慢咽。”
媽媽聽了,對爸爸說:“咱家的小華懂的真是越來越多了。” 下午放學后,小華在認真地做作業,這時,電話鈴響了,小華拿起話筒說:“您好,請問您找誰?”原來是中午來過的那位叔叔來電話找爸爸,小華對他說:“爸爸今晚7點鐘回來,到時候,您再和爸爸聯系吧!”吃過晚飯,爸爸在看新聞聯播,這時小華想起今天有《神奇寶貝》看,等爸爸看完新聞聯播后,小華征得爸爸的同意調換了頻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他看見爸爸在打電腦,就把音量調小了點,這時門鈴響了,小華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那位叔叔,小華熱情地給叔叔開了門,給叔叔倒了一杯熱茶,叔叔送給小華一輛小賽車,小華高興極了,雙手接過賽車,說:“謝謝叔叔!”爸爸和叔叔談話時,小華輕輕地把房間門關上了。
過了一會兒,叔叔要走了,小華和爸爸一起把叔叔送到門口,對他說:“叔叔再見,歡迎您下次再來。”叔叔摸摸小華的頭,對爸爸說:“你的兒子真有禮貌。”
第二天是雙休日,上午,媽媽帶著小華去姑姑家玩,小華和表姐表弟在一起開心地做游戲。小華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去同學王文文家玩。”
媽媽說:“別回來晚了。” 小華高興地答應了媽媽。
晚上,小華和爸爸媽媽道了晚安,躺在床上,不一會兒就進入了甜。
3.禮儀小故事50字
禮儀小故事:1. 列寧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
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2.吃相 嬌嬌和媽媽去參加老同學聚會。
用餐時,大人們舉杯換盞盡情地聊著,嬌嬌伸著筷子,看哪盤菜好吃就一個勁兒地挑著吃,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有人開了個玩笑說:“這小丫頭真精啊!” 媽媽聽了簡直無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飯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緊著嬌嬌吃。像三鮮蝦仁這道菜,嬌嬌就專挑蝦仁吃,姥姥還幫著她挑,直到把盤子里的蝦仁挑得一個不剩,留下一堆黃瓜片,她才住手。
現在雖說到了外邊,可習慣已經成自然了,這丟臉的吃相一時那里改得過來。3.淘氣孩子 某小區7號樓劉家與李家住上下樓,是一對冤家對頭,經常為一點兒小事吵得鄰里不安。
劉家的冬冬天生淘氣,一兩歲就調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騰,穿著小皮鞋跑來跑去,玩具往地上亂摔。李家的兩口年紀大了,心臟又不好怕吵鬧,聽不得樓板叮咚叮咚地響,自然要去提意見。
可劉家的孩子淘氣慣了,不但沒改,反而越大越鬧騰,在房間里拍球,跳繩。吵得樓下整天不得安生。
李家人上門去說,劉家大人護著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臉,之后又蹦又跳鬧得更歡。4.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
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
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
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5.面試 給大家講個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質人才都來應聘。
這一些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后一關:總經理面試。 這些年輕人想,這很簡單,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準十拿九穩了。
沒想到,這一面試出問題了。一見面,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
老板走了,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閑不著,圍著老板的大寫字臺看,只見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年輕人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
10分鐘后,總經理回來了,說:“面試已經結束。”“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啊。”
老板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
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哎呀,這些年輕人一聽啊,捶胸頓足。
他們為什么這么感慨萬千呢?他們說:“我們長這么大,就從來沒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拓展資料: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 。
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
這里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4.禮儀小故事簡短30字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
當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
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
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
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
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5.校園文明小故事,短篇
做一個知禮儀、講文明的學生
前兩天我們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寫字課上,同學們正認認真真地練習著寫毛筆字,教室里鴉雀無聲。突然,只聽見我的同桌熊安“啊”的一聲,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原來,他不小心把毛筆的筆尖碰到了他前桌劉琴的襯衫上,這是一件新買的白襯衫。劉琴見自己的白襯衫被染上了黑點,臉霎時脹得通紅,似乎一場“世界大戰”就要暴發了。此時,只見熊安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諒我可以嗎?下課后,我幫你洗干凈。” 劉琴怒氣未消地看了看熊安及周邊的同學們,他們的目光好像都在說:“原諒他的誠懇吧!” 劉琴想了好一會兒,溫柔地說:“沒關系,以后注意點就行了。”就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讓一場同學之間的矛盾化為無形了,這就是文明禮儀的魅力。
在校園內,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因為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那么怎樣才能使小學生禮儀洋溢在美麗的校園里呢?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不是在一方面做到講文明懂禮貌就行,而是應該在多方面做到講文明知禮儀。同學之間也離不開文明禮儀,它就像潤滑油,能把大大小小的摩擦消除。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和諧愉快,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溫馨。同學們,我們播下一個文明的動作,便會收獲一個文明的習慣;播下一個文明的習慣,便會收獲一個文明的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里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我相信,我們全體師生經過努力,一定會營造成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校園。
我們應該把文明禮儀深深地刻在心中,爭做一個合格的學生,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好公民,共同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6.文明禮儀小故事,很短很短
原發布者:金葉子13579
(一)生活就像一個裝滿蜜的罐子,要想使罐子里的蜜更加甜美,我們就得時時刻刻講文明,做一個禮儀小使者,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處 有一天,我和外婆乘公共汽車去超市買東西。好不容易才等到一處開滿“鮮花”。輛車,大家排著長隊上車,可下車人少,上車人多,我看看車上所剩但我無幾的座位,心里伍很焦急,恨不得拉著外婆的手跑進車中“搶”座位。又一想:今天的隊雖長,但沒人往里擠,如果我一旦往里擠,豈不是把一條文明整齊的隊伍給打亂了。想到這,我決定與外婆接次序遵守規則地上車。到了車上,幾乎沒有空位子了,正在這時,有一個大姐姐主動把座位留給了我們,我們很不好意思,但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們只有坐到了椅子上。突然,我發現有一位行動不方便的老奶奶拄著根拐杖,慢呑呑地走了上來,盡管排在她前面的人讓她先行,但她卻感激地說:“謝謝,不用,不用,你走,你走”。多好的人啊!過了一會兒,老人周圍開始有人讓座位給她,可她依然固執地說:“我站著不累,不礙事。”有人問她:“您去哪兒呀?”“噢,汽車站。”這么遠的地方,難道她要一直站著?老奶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下車后,我望著這輛普通的車,心想:車上不僅環境優美,乘客也很文明,他們不亂丟果皮紙屑,遵老愛幼,互相謙讓,講禮儀,多么文明的車隊。 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文明,做一個講禮儀的人不難,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也不算難。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從我做起,做一個講文明、講禮儀的人,讓中華民
7.我身邊的禮儀小故事
一天,我乘坐公交車去我姥爺家拜年。
在一次停站時,上來一位年輕女子,只見他衣著暴露,濃妝艷抹,像一個“活鬼”。她這身打扮自然會引來許多人的“觀注”。
找到一個座位后,她便坐了下來,本以為她就可以踏實了,可事實并非這樣,只見她從那粉色皮包里拿出一包瓜子,“咔咔”的磕了起來,隨手就把瓜子皮扔在了地上,一個,兩個。
不一會兒,在她周圍滿地都是瓜子皮,可我看她那表情,還是滿不在意地磕著。
這時,售票員氣沖沖地走到了年輕女子的面前,強壓住自己內心的氣憤,親切的提醒道:“小姐,請不要把瓜子皮仍在地上好嗎?謝謝合作。”“你算哪根蔥啊?敢管我,去,一邊呆著去,別招我煩。”
“哎。
哎!你這話說得就不對了,我。”
售票員話還沒有說完,就又被年輕女子把話頭搶了去。“怎么不對了?別人說顧客是上帝,現在在公交車上,也一樣,你敢得罪上帝?上帝讓你怎樣,你就要怎樣,跟我費什么話,去,一邊呆著去。”
售票員聞此言,氣不打一處來,就這樣倆人吵了起來。就在此時,一位中年男子走了過去,一個一個的把瓜子皮撿了起來,然后,仍進垃圾桶,恰好到站,下了車。
售票員和那位女子看此情景都驚呆了,車里終于靜了下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大學生真實的禮儀小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