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良拜師的故事概括50字左右
張良曾經要刺殺秦始皇,矢敗后,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見到一位老翁,老翁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情愿將鞋撿上來并給老翁穿上。
老翁讓他5天之后再到這里來。2個5天后,張良都沒有趕到老翁之前來到此處。第3個5天后,張良終于在老翁來之前來到橋上。老翁交給張良一本書。張良讀了之后,當上了劉邦的高級參謀。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擴展資料:
劉邦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并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
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張良
2.張良拜師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明白了拜師學藝,一定要虛心,態度誠懇,百分百尊重老師,只有這樣,才會贏得師傅的真誠相授!
機會往往是不經意之間,在我們身邊就會出現!所以為人處事要經常注意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進一步說,如果張良在之后的三次赴會時候稍微有一點點的懈怠,就很可能錯過一個學習的機會。
往大點說,甚至會失去以后輔佐劉邦奪天下的機會,所以不要老是抱怨身邊沒機會,得瞪大眼睛,在自己的身邊找機會!
擴展資料: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
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69]
明清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張良
3.張良拜師講的是什么故事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天下時,手下有一個很有計謀的大臣,名叫張良。劉邦稱贊他說:“張良在一個小帳篷里出的計謀,在千里之外也會取得勝利。”這說明他對任何事都考慮得很細致、很周密。
張良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穿著粗布衣短的老人,當張良走到他跟前時,老人一甩腳,就把一只鞋甩到橋下去了,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給我把鞋撿回來!”
張良心里很不高興,要不是看他年紀老,真想揍他一巴掌。哪有這么不客氣的!隨便命令人!張良忍住氣。下橋把鞋撿回來,遞給老人。
“給我穿上!”老頭大模大樣地說。
“好,我既然已經給你拿回來了,干脆幫人幫到底,替你穿上。”張良這樣想著,跪下一條腿,準備給老人穿鞋。
老人伸著一只腳,等張良給他穿好鞋,笑了笑就走了。張良看著老人的背影,心里感到很奇怪,他覺得這人一定不尋常。老人走了約一里路的樣子,又回來了,說:“你這年輕人還算值得我教教。五天以后的清早,在這兒跟我見面吧。”張良照他的吩咐,按時來了。誰知老人已經在橋上等著他了,一見他來,生氣地說:
“跟老人約會,還遲到!像話嗎?過五天再來吧!”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來了,滿以為這次算早的了,誰知老人又已經在那兒等他了。
“你又遲到了!走吧!再過五天,早點來!”
張良兩次都碰了釘子,下決心要比老人早到橋上。這一次他半夜就起來,站在橋頭上等著。老人來到以后,高興地笑了,說:
“這才是虛心拜師的表現呢!”
老人拿出一部書來,對張良說:“好好學這部書,你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十年以后你會成功的。到第十三個年頭時,你到山東濟南去見我。”
老人給張良的是一部《太公兵法》,他刻苦專研,掌握了軍事上的許多戰略戰術,終于成了一名有智有謀的軍事家。
4.張良拜師是什么典故
張良拜師的典故叫做圯橋授書 。
故事如下: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名門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丟到橋下,然后對張良說:“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打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后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后笑著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卻遲到,怎么回事啊?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 然后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專研此書。
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5.張良拜師,講故事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6.張良拜師是什么典故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后,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于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瞇瞇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后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7.張良拜師
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后,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
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
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
于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瞇瞇地離開了。
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
過5天再早些見我。 "說完就離去了。
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
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
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將起。
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
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
后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
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饑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
顏回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
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里送。
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
"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干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干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后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
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
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
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8.張良的小故事盡量短一點
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 便回到襄垣。有一天,張良獨自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上,見一位穿土黃色大褂的老人,坐在橋頭上。他見張良走過來,故意將一只腳向后一縮,一只鞋掉到橋下去了。老人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
張良聽了有點不高興,可是一想,他是老人,不多計較,就到橋下,拾起鞋子,又走上來遞給老人。誰知那老人不接鞋子,卻把腳一伸,說:“給我穿
上。”
張良沒說什么,就又順從地給老人穿上了鞋。那老人這才微微一笑,站起身來走了。張良覺得這位老人好奇怪,不是一般人,站著沒動,目送老人走遠。
誰知老人走了很遠又返回來了,對張良說:“年輕人,不錯呀,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后忙跪下答應了。
第五天,張良一早來到橋上,誰知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約會,怎么叫老人等你呢?”
張良急忙認錯,老人說:“走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說完,一甩袖子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跑向大橋,還沒上橋,就看見老人了,老人瞪了他一眼,說:“過五天再來吧。”
到了第四天半夜,張良就來到橋上等。一會兒,看見老人一步步走來。這次老人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對張良說:“這才對了。”然后從袖子里掏出一部書交給張良。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這時天才亮,張良趁著晨光一看,這部書原來是一部珍貴的兵書——周朝姜太公編的《兵法》。
從此,張良刻苦鉆研《兵法》,后來成了有名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