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最大的意義就是體現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慘痛是必然的,日本的兇殘也是事實。我們要勿忘國恥,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發憤圖強,壯大國力,希望歷史不要重演。
首先南京大屠殺的意義在于激起了整個民族的仇恨之心,這次事件之后全面戰爭也隨之爆發了,而南京大屠殺的意義還在戰士們的心中久久無法平息,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戰爭之中戰士們始終抱著必勝的信心,他們深深的知道南京大屠殺是一次國恥,它代表著三十幾萬血淋淋的尸體,每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這種仇恨,也正是因為這樣經過艱苦卓絕的抗爭,中國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另外南京大屠殺的意義也在于給后世留下了警示和教訓,一個國家必須強大起來才會避免再次發生這種事情,因為落后所以才會處于挨打的被動局面,如果想要斷絕這種事情的出現那么就必須成為真正的強國。
南京大屠殺的意義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下一代青少年能夠銘記國恥并且引以為戒,現在中日之間是秉承著交好的原則,但是在正視歷史的同時也要提高警惕,嚴防再次出現這種歷史慘劇。
2.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意義
937年12月13日的中國南京,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災難一天,更是世界近代戰爭史上的一次滅絕人寰的浩劫。
之后的6周內,30多萬中國同胞被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千古人寰的殺戮,這就是70年后我們要紀念的“南京大屠殺” 也許這個中國的血淚史,在很多年青一代人的記憶中已經漸漸抹去,但歷史是人類進步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過去,影響著現代,也指向了未來,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無法回避的歷史,從某種角度來看,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日本人當初開始大屠殺的心理來分析,他們是想利用大屠殺做為征服中國人意志手手段,從而徹底讓中國人服從于日本人的統治。
而這次人間悲劇只會帶給中國人民更加驚人的承受力和反抗力,中國人頑強的精神給日本人最有力的回應,國共的合作,八年的抗戰體現了中國人是打不倒的,他們如何強大,也只能灰溜溜的滾回家去。 其次,從戰后日本人的表現來分析,多次提出要修改憲法增加軍備,修改課本,將這段歷史從日本青年一代的腦海里刪去,從國家首相到青年一代都喜歡去神社去拜祭那些無恥的“日本前輩”等等,這都證明日本人的野心和死不悔改的本性,更是對歷史的一種背叛。
南京大屠殺,對于中國人是種血的教訓,讓我們永遠要記得這只“東亞狼”的存在,并時刻提醒我們要時刻小心他隨時會來咬一口的危險。我們不去侵略,但也不允許這樣有野心的國家再次來犯! 第三,從國民教育角度來看,紀念“南京大屠殺”會提高我們的民族團結意識,從而居安思危,增強國家安全意識。
記住歷史并不代表記住種仇恨,但我們應該從歷史中找尋到我們祖先的痕跡,并以此為戒,知恥而后勇,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的富強,只有這樣立于世界的不敗之地,更沒有人敢于對我們進行任何的侵犯。 其四、從中日關系來看。
隨著中日關系幾十年來日漸好轉,經濟與政治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多。但歷史與政治交流無關,日本企圖用經濟轉化為抹殺歷史,絕對是行不通的事情。
從其夢想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讓他們體會到了金錢換政治的失敗。而與此相反的是,德國在勇于承認錯誤之后,贏得了世界各國的歡迎與重新接納,也為他們的世界政治舞臺提供了有利的保證,日本卻越來越成為孤家寡人。
第五、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斗爭的結果。以史為鑒,南京大屠殺告訴現代人只有正義才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幻想著以邪惡統治的思想是站不住的,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
中國在正義的力量下,漸漸在世界中崛起,更是對這場正義的反擊的一個完美注解。 第六、這是對人性的一種永恒探討。
人的生命意義到底在哪里?像陸川在《南京!南京!》中所要表現出來的一樣,“戰爭是如何異化一個人的人性?以及人類靈魂當中是否有一些極端邪惡的東西,它在戰場上是否可以被激發出來?”人類總是會對自己生命和信仰進行一種捍衛,哪怕是付出自己的一切也會在所不惜。 “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不應該被我們忘記,因為給我們現代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與牢記的理由。
3.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意義
1,政府無能國家就要被欺負,倒霉的最后總是老百姓。
2,法西斯主義的瘋狂與無視人性。
3,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加之變態思想與獸性,最終發生了這一人類必須牢記的事實。
4,老蔣的政策只是從他的統治角度考慮,沒有站在全中國人民的角度。
5,**軍隊當年還是太弱了,所以想要腰桿子硬,就一定要有足夠的槍桿子(所有時期都適合這一條)。
6,事件是有少數人發動的,但最后必須由兩個民族來承受這一切。南京人現在及以后都不會原諒日本人,不是因為他們發動的這一歷史事件,而是因為他們發動的是一起滅絕人性的歷史事件,且到今時今日,他們的政府也不能正視這一事件的本質。
7,在南京,沒有多少日企,日本人更不敢在街上大聲喧嘩,買日本車的都被人看不起,這也許就是原因之一吧。
8,你去紀念館看看,出來時,就會有這些感受了。
4.南京大屠殺的資料,簡短的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于12月5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戰后,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19萬余人;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15萬余人,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
擴展資料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在整理檔案時發現:南京大屠殺發生后,國民政府即公開進行了強烈譴責,并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間分別派人赴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及日本東京,全方位開展了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行動。
其中,1938年初春秘密派遣人員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是二次大戰中絕無僅有的在敵國首都宣傳的范例。
1938年3月,秘密組織、派遣四位國際友人赴日本東京等地,用各種宣傳形式,向在東京的各國有關人士與日本有關人士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真相。
按照國際宣傳處的策劃與安排,三名日籍基督徒分別攜帶由英、美等外籍僑民與記者所撰寫的關于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新聞報道、文章、信件、日記等材料,以及多套日軍自行拍攝的記錄其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照片。
1938年6月中旬,國際宣傳處的翻譯工作完成,中文譯本定名為《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國際宣傳處特地邀請擔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著名文化人士郭沫若為中譯本作序。
為了向全世界有效地揭露日軍侵華暴行,包括南京大屠殺暴行,“國際問題研究委員會”組織著名的專家徐淑希先后編寫出三本揭露日軍侵華暴行的英文論著:《日本人的戰爭行為》、《日本人戰爭行為要論》與《南京安全區檔案》。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南京大屠殺
5.南京大屠殺,簡潔一點,50字左右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在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發動的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于12月5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史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2018年10月11日,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沈淑靜去世。
6.揭示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歷史意義
我們記住歷史,記住那段殘酷悲痛的歷史畫面,而不敢忘卻,不是為了時刻準備報復。相反,我們是為了呼吁人類的持久和平。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追求和平告訴更多的人。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也不容任何人抹殺歷史!當年是日本軍國主義把戰爭災難強加給了中國人民,今天的日本應該為自己的罪行深刻反省,對遇難者和受害者給予真誠的道歉和賠償。可是,直到今天,軍國主義的幽靈還陰魂不散地漂蕩在日本的上空,他們不但不承認侵略,還信口雌黃說“沒死那么多人”,甚至說“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的;留美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因寫了一本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小說,揭露了當時的情況,被外國的媒體與公眾認為是“中國派來的特務”,竟被逼自殺。簡直是“士可忍,孰不可忍”!
不過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中國一定會國富民強,不再受別國的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