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時期的歷史小故事300字
褒姒的故事
褒姒,西周周幽王王后,著名烽火戲諸侯女主角。褒姒,周幽王的寵妃,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
夏朝末年,帝桀在位時,有一天有兩條龍在院子里,說:“我們是褒國的先君。”夏桀趕緊讓太史占卜,法師說要霸龍的唾液收藏起來,保存龍的精氣。
后來,夏桀就把唾液裝在了匣子里,一代又一代的傳到了周朝。歷經數代,都把這個匣子視為禁忌,沒有人敢打開。轉眼間,800多年過去了,到了周厲王即位。有一天,他閑著沒事,就讓宮女的匣子打開。從匣子里鉆出了一條蟲子,這條蟲子鉆進了宮女的肚子里。這個宮女肚子莫名大了起來,周厲王責怪他沒有丈夫而懷孕,把她關進了禁宮,一關就是40年,而這個宮女的肚子也大了四十年,到了周宣王即位的時候,宮女才產下一個女嬰。因為周宣王懷疑這個宮女妖言惑眾,所以把孩子扔進了河里,
一對逃難的夫妻撿到了這個小女嬰,很開心,邊收養了他。后來這對夫婦一路逃到褒國,給孩子取名褒姒。姓姒是追溯到夏朝褒國二君化龍吐涎,夏朝國姓為姒;取名為褒是為了紀念她在褒國保住了性命。
(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的,參考書籍《中國皇后全傳》,望采納)
2.關于夏商西周的歷史小故事
成語故事·精衛填海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后來帝王那么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仆,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么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么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么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后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后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并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么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后,變成一只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并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3.周朝歷史小故事 300字
晏子使楚的故事
東周春秋時期,齊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后,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于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嬰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守門人按照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余,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道:“這是狗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王只好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4.西周的故事
夏:陽翟(音「敵」,今河南禹縣); 商:商都城的變更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
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
《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于囂”、河甲“自囂遷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于奄”、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
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
在洛陽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
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么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
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后,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并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
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
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
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
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
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
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
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
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并讓人們識讀。
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并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
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
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士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
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后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
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
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
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斗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
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臺,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西周:宗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部)。
5.西周的故事
夏:陽翟(音「敵」,今河南禹縣); 商:商都城的變更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
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
《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于囂”、河甲“自囂遷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于奄”、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
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
在洛陽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
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么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
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后,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并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
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
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
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
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
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
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
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
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并讓人們識讀。
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并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
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
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士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
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后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
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
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
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斗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
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臺,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西周:宗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部)。
6.有關夏朝,商朝,西周的故事
襄公七年(前771)春,周王朝出現了一件大事。
這件事還得從周幽王的寵姬褒姒說起。這褒姒乃是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褒姒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令人沉迷,卻惟獨不好笑,整日板著臉,是個典型的酷女。自從嫁給周幽王以來,褒姒就從沒給過幽王一個笑臉,始終是冷冰冰的,酷酷的樣子。這周幽王也十分奇怪,宮中美女如云,且個個對他畢恭畢敬,逢迎巴結,他偏偏不喜,卻獨獨喜歡這個對他冷冰冰的褒姒。最讓他傷心的是,這褒姒連笑臉都不肯給。
周幽王不想強迫褒姒,他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所以他加緊了對褒姒的攻勢。這一日,周幽王苦思冥想一個晚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在早上給褒姒捧了一大捧鮮花獻給褒姒,在門外等了半晌,好不容易聽到了褒姒的梳洗打扮的聲音,心知褒姒已經起床了,便敲了敲門,里面的褒姒嬌聲道:“請進。”,這幽王才很紳士地走進屋去,沒成想,剛邁進一條腿,另一條腿卻被絆了一下,周幽王整個人摔了一個大馬趴。周幽王自己被摔得鼻青臉腫,手中的鮮花卻一絲未動。他以前常使此計,每試必爽,從無失手,常常逗得他的美人兒們哈哈大笑。
但這次例外,這褒姒似乎知道了他的伎倆,依然不言不笑,冷冷地看著他,令他十分不爽,只好自我解嘲地笑道:“呵呵,我太不長眼了,讓夫人兒見笑了”,見褒姒依然沒有動靜,周幽王只好訕訕地退了出去。
周幽王甚是煩惱,連朝也不想上了,吩咐大臣虢石父代他到殿上支應一下,獨自悶悶的躺在益壽亭的搖椅發呆。他清楚地記得,他娶了這褒姒已經好幾年了,在這幾年里他沒少費了心思討這褒姒一笑,他扳著指頭算了一下,自從褒姒嫁給他后,只笑過兩次,第一次是他廢了申侯封她為后的時候,第二次就是褒姒之子被他封為太子之時。時間過得真快,一晃時間就又過了幾年了,從此再沒見過這褒姒開口笑過,最后褒姒干脆把他趕出了自己的寢宮。回味起褒姒的兩次開顏,周幽王不盡的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不懸賞?周幽王想到這里又有了希望,于是便令人下告示:“凡有逗褒姒一笑者賞銀萬兩”。
果然虢石父見到周幽王的告示,趕來稟道:“臣有辦法令王后開心一笑。”
周幽王大喜,抓住虢石父的雙手激動地說:“假如愛卿能讓寡人的愛妃一笑,寡人給你黃金萬兩。”
虢石父道:“臣為大王、王后服務是分內之事,豈能貪圖大王的封賞。”
周幽王說道:“快點說一下,你到底有何計能使王后開心?”
虢石父附耳對周幽王說了幾句話,周幽王大喜。
次日,周幽王親自去請褒姒郊游,褒姒本待不去,但耐不住他癡纏硬磨,只好隨他前去。
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烽火臺,周幽王攙扶著褒姒下車,又親自攙扶褒姒一步步走上烽火臺。二人迎風遠眺,極目四望,果然是愜意無比。
見褒姒興致很高,周幽王令人點燃烽火,只見一股狼煙,直沖云霄,煞是壯觀。
過不大時,只見遠處煙塵滾滾,原來是諸侯見烽火乍起,以為外敵來犯,派兵來救幽王。
見諸侯上當,褒姒果然展顏一笑。幽王見褒姒開心,自是也笑的前仰后合。
為將官問道:“大王點燃烽火,可是有敵人來犯?”
周幽王直笑得前氣不接后氣,說道:“寡人和你開玩笑的,你們還當真了真是傻子。”
為將官異常惱怒,但礙于他是大王,不好作,只好憤憤地揮手,領兵退去。
周幽王見褒姒嫣然一笑,大感受用,回味無窮。隨后照葫蘆畫瓢又來了兩次烽火戲諸侯的游戲。第二次諸侯們雖有了一次上當的經驗,但怕周王室真的有什么事,還是派兵來了,來后現再次上當,再次憤憤而去。第三次的時候,諸侯們便知道這只不過是周幽王的一個游戲而已,沒人前來了,后來又怕出事,還是派兵來了,發現又上了當,再次憤憤而離。
周幽王周幽王因寵愛褒姒,三戲諸侯,諸侯眾叛親離。申侯串通西戎、戎狄入侵周朝。最終在驪山下殺了周幽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西周的簡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