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爾本茨發明的汽車故事100字
世界公認的汽車發明者是德國人卡爾·佛里特立奇·本茨。他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式三輪汽車,并于1886年1月29日獲得世界第一項汽車發明專利,這一天被大多數人稱為現代汽車誕生日,奔馳也被后人譽為“汽車之父”。1887年,卡爾·本茨將他的第一輛汽車賣給了法國人埃米爾·羅杰斯,這是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汽車的銷售。同年,卡爾·本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車制造公司——奔馳汽車公司。 奔馳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汽車事業。
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德國著名的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汽車鼻祖”。
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德國人,發明家,汽車的發明者( 他和戴姆勒各自獨立發明了汽車)。
2.發明故事簡短科學家發明的小故事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于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筑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里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么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鉆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3.發明汽車日記50字
我起床晚了,爸爸開車送我上學。路上的車太多,十分擁堵,走走停停,上學要遲到了,我和爸爸都十分著急。這時,我想,我要是發明一輛會飛的汽車就好了。
我設計的這輛會飛的汽車的功能很多,它全部是電腦控制,不燒汽油,使用太陽能,不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環境。它有語言識別系統,我要去那里,告訴它一聲就可以了。如果路上車不多,我就說:“走,”它就飛快地跑。如果車很多,我就說:“飛,”它就飛向天空。車內溫度可以自行調節。如果是夏天,它的溫度自己會下降,如果是冬天,它的溫度自己會上升。它配有百寶箱,如果我想看書,它就彈出一本書,如果我渴了,它就彈出一瓶果汁……
我設計的這輛會飛的汽車怎么樣?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我的愿望一定能實現。
4.發明小故事(簡短)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臺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于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鉆研之心。這為他以后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于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里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么緣故,就問祖母說?什么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么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么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么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于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么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后來又經過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于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只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B
5.發明汽車日記50字
我起床晚了,爸爸開車送我上學。
路上的車太多,十分擁堵,走走停停,上學要遲到了,我和爸爸都十分著急。這時,我想,我要是發明一輛會飛的汽車就好了。
我設計的這輛會飛的汽車的功能很多,它全部是電腦控制,不燒汽油,使用太陽能,不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環境。它有語言識別系統,我要去那里,告訴它一聲就可以了。
如果路上車不多,我就說:“走,”它就飛快地跑。如果車很多,我就說:“飛,”它就飛向天空。
車內溫度可以自行調節。如果是夏天,它的溫度自己會下降,如果是冬天,它的溫度自己會上升。
它配有百寶箱,如果我想看書,它就彈出一本書,如果我渴了,它就彈出一瓶果汁……我設計的這輛會飛的汽車怎么樣?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我的愿望一定能實現。
6.要發明小故事簡短的
30多年前,日本有個名叫鬼冢喜八郎的人聽他的一位朋友說:“今后體育要大發展,運動鞋是不可缺少的。”
于是,他決定跨入生產運動鞋這一行業。他想,要在運動鞋制造業中打開局面,一定要做出其他廠家沒有的新型運動鞋。
同時,他想,任何商品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如果能抓住哪怕針眼大的小缺點進行改革,也能研制出新產品來。這樣,他便選了一種籃球運動鞋進行研究。
他先訪問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聽他們說目前籃球鞋的缺點。幾乎所有的籃球運動員都說,現在的球鞋容易打滑,止步不穩,影響投籃的準確性。
他還和運動員一起打球,親身體驗到這一缺點。于是,他圍繞打滑這一缺點進行革新。
有一天他在吃魷魚時,忽然看到魷魚的觸足上長著一個個吸盤。他想,如果把運動鞋底做成吸盤狀,不就可以防止打滑了嗎?他就把運動鞋原來的平底改成凹底。
試驗結果表明,這種凹底籃球鞋比平底的在止步時要穩得多。鬼冢發明的這種新型的凹底籃球鞋,逐漸排擠了其他廠家生產的平底籃球鞋,成了獨樹一幟的新產品。
7.簡短的科學家的發明故事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
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于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
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
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
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
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
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
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胡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后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準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于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準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
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么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
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
準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于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于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
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并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
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 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
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氣悶熱,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面,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也許千篇竹絲炭化后效果更好。”
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么東西都想試一試。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小時。
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后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一于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
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后,電燈開始進行尋常百姓家。
后來,人們便一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后,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并在燈泡內充入隋性氣體氮或氬。
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這是這種燈泡。
8.名人發現和發明的故事簡短
1、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里,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只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里,小羊總在她身旁…”
這項偉大的發明,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后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
2、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后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后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
1976年,愛迪生開始生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采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于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3、牛頓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于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么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4、萊昂納多·達·芬奇
提到達·芬奇和他的發明時,你最好問這樣的問題:“什么東西不是他發明的?”因為他發明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達·芬奇的工作日志里繪有許多東西的設計圖,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計算器的設計。試想如果缺少簡單的復雜的數學運算,那科學將會是什么樣子。
達·芬奇堪稱文藝復興開山鼻祖,他能畫(比如杰作《蒙娜麗莎》),能雕塑,也能發明。他那至今令全世界著迷的日記,描繪勾勒了從人體到直升機和坦克的很多事物。
達·芬奇日記長達13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這件事情本身就讓人吃驚,你若知道達·芬奇當時連人體循環系統工作機理的一點概念都沒有時,那簡直就是驚詫了。
5、亞歷山大·貝爾
“你能聽到我講話嗎?”
“是的!”
我們能聽到對方講話,多虧了亞歷山大·貝爾發明的電話。現在有那么多的電話提供商,但正是亞歷山大·貝爾的功勞造就了世界第一個(也是實力最強的)電話公司——貝爾電話公司。
貝爾并不只是個單打一的奇才,他的研究思想涉及空調(實際上他在自己屋里就搞了原始的空調系統)、水翼船及信息磁存概念(該概念導致生前從未見到的創新發明——電腦)等。
亞歷山大·貝爾還是世界上第一個金屬探測器的發明者,他組裝這個裝置是為了發現美國總統詹姆士·加菲爾德體內的子彈。結果探測器倒是能工作,不過就是定不出子彈的位置,因為檢查時加菲爾德總統躺在了一張金屬架床上。
擴展資料:
避雷針的發明:
歷史上關于避雷針的發明,有一段廣為人知的故事。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后就變成了導電體。
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擊的危險。
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由于避雷針的發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關于避雷針的發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奇想,導致了發明和創造。
9.自行車發明過程中的小故事(簡單點)
1790年,有個法國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別愛動腦筋。
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因為前一天下過雨,路上積了許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輛四輪馬車從身后滾滾而來,那條街比較狹窄,馬車又很寬,西夫拉克躲來躲去幸而沒有被車撞倒,還是被濺了一身泥巴和雨水。
別人看見了,替他難過,還氣得直罵,想喊那輛馬車停下,講理交涉。西夫拉克卻喃喃地說:“別喊了,別喊了,讓他們去吧。”
馬車走遠了,他還呆呆地站在路邊。他在想:路這么窄,行人又那么多,為什么不可以把馬車的構造改一改呢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后兩個車輪……他這樣一想,回家就動手進行設計。
經過反復試驗,于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造出來了。這輛小車有前后兩個木質的車輪子,中間連著橫梁,上面安了一個板凳,由于車子還沒有傳動鏈條,靠騎車人雙腳用力蹬地,小車才能慢慢地前進,而且車子上也無轉向裝置,這成為最早的自行車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