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問一下,鐵棒磨成針的故事簡要,100字左右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于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閑游閑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著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奶奶在干什么,便好奇地問:“老奶奶,您這是在做什么呀?” “磨針。”老奶**也沒抬,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里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奶奶手里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么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奶奶,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奶奶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么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奶奶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奶奶的話,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堅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里,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2.磨杵成針所代表的故事是什么簡短一點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到十歲時就讀了很多詩書,但他也非常貪玩,不能全神貫注地讀書,常常放下書本出去玩.有一天,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又溜到外面閑逛起來.在一條小河邊,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不停地磨一根錢棒.李白很納悶,便問道:“老婆婆,您為什么磨這鐵棒呀?” 老婆婆抬頭看了他一眼,說:“孩子,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
李白聽了很吃驚,問道:“啊,這鐵棒這么粗,您要把它磨成繡花針,什么時候才能磨好呀?” 老婆婆笑了笑,繼續耐心地對他說:“我這樣不停地磨下去,這鐵棒就會越來越細.這鐵棒和以前相比已經細了不少,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 磨杵成針常用來比喻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取得成功
3.磨杵成針所代表的故事是什么簡短一點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到十歲時就讀了很多詩書,但他也非常貪玩,不能全神貫注地讀書,常常放下書本出去玩.有一天,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又溜到外面閑逛起來.在一條小河邊,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不停地磨一根錢棒.李白很納悶,便問道:“老婆婆,您為什么磨這鐵棒呀?” 老婆婆抬頭看了他一眼,說:“孩子,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
李白聽了很吃驚,問道:“啊,這鐵棒這么粗,您要把它磨成繡花針,什么時候才能磨好呀?” 老婆婆笑了笑,繼續耐心地對他說:“我這樣不停地磨下去,這鐵棒就會越來越細.這鐵棒和以前相比已經細了不少,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 磨杵成針常用來比喻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取得成功
4.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少于50字小故事
找到一個三百字的故事,五十字才兩三行,實在沒法濃縮:
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但是小時候讀書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了:“ 這么厚一本書,什么時候才能讀完啊! ”于是他干脆不讀了,把書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樂地跑著,忽然,他看見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便蹲了下來,傻傻地看了好一陣。老奶奶也不理會他,只是全神貫注地磨著。后來,李白忍不住了,問道:
“ 奶奶,您這是干什么呢? ”
“ 我在磨一根針來縫衣服。 ” 老奶**也不抬,專心地磨。
“ 磨針?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這么粗一根鐵棒怎么能磨成針?! ”
老奶奶這才抬起頭來說:“ 孩子,鐵棒再粗,我天天磨,還怕它磨不成一根針嗎! ”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 對呀 ! 只要有恒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讀書不也是這樣嗎! ”
于是他便立刻轉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地讀,從此也不再敢偷懶了。后來他終于成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
“鐵杵磨成針”這個成語就是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的。這個成語也說成“只要工夫深,鐵 杵磨成針”。
李白被人們稱為 “ 詩仙 ” ,是個很有才華的偉大詩人,但是連這么有才華 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學習,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嗎? 因此同學們,無論我們的才華、天資如何,都應該努力學習;無 論要什么事都應該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成功呀! 加油!!
5.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詳細點,拜托了
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但是小時候讀書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了:“ 這么厚一本書,什么時候才能讀完啊! ”于是他干脆不讀了,把書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樂地跑著,忽然,他看見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便蹲了下來,傻傻地看了好一陣。老奶奶也不理會他,只是全神貫注地磨著。后來,李白忍不住了,問道:
“ 奶奶,您這是干什么呢? ”
“ 我在磨一根針來縫衣服。 ” 老奶**也不抬,專心地磨。
“ 磨針?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這么粗一根鐵棒怎么能磨成針?! ”
老奶奶這才抬起頭來說:“ 孩子,鐵棒再粗,我天天磨,還怕它磨不成一根針嗎! ”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 對呀 ! 只要有恒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讀書不也是這樣嗎! ”
于是他便立刻轉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地讀,從此也不再敢偷懶了。后來他終于成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
“鐵杵磨成針”這個成語就是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的。這個成語也說成“只要工夫深,鐵 杵磨成針”。
李白被人們稱為 “ 詩仙 ” ,是個很有才華的偉大詩人,但是連這么有才華 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學習,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嗎? 因此同學們,無論我們的才華、天資如何,都應該努力學習;無 論要什么事都應該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成功呀! 加油!!
6.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覺得學習太辛苦,就跑到外面玩去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么。
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動,就回家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如今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繡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于成為文豪。
擴展資料:
唐代大詩人李白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瑰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幾乎是每個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源于李白少年時的故事。
據記載,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很不好學,李白學起來很困難,就更加不愿意學了,有的時候還偷偷跑出學堂去玩。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閑逛后,又走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他走著走著,不知不覺走到一條小河邊。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著一根鐵棍。李白走過去問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
從此以后,李白每天學習特別用功,歷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他見到就讀,終于成為名垂千古的詩仙。
就是因為他從小下苦功,他才能那樣才高學博、識見深廣。他對后代文學的發展,人們思想境界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影響。
據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記載: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這個勵志故事中的老婦人自稱姓武。磨針溪,在四川眉州象耳山下,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
1、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2、一個人,不管結果如何,只要堅持不懈,即可創佳績。
3、如果有了目標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4、無論做什么事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會成功,因為工夫不負有心人。重視生活細節,那將影響你的一生,請牢記:世界上沒有你做不到的事,關鍵在于你的心態。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鐵杵磨針
7.鐵杵成針的成語故事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求學的時候,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
渡過了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棍。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的針。”
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么細的繡花針,您怎么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說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這一根鐵棍,這還是我當年風華正茂之時,一直沒有用過,留下來沒打磨過的,原打算作為廚房做飯之需的燒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擔心自己會空耗歲月,也沒有什么到頭來白忙一場的無聊雜念,只要我還活著一天,就會堅持不懈一天,把自己這根鐵棍磨的比昨天更細那么一點,最后自然就磨成繡花針了嘛。”
李白聽后很有感觸,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實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來彌補的,如此一把年紀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來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時的挫折就隨便半途而廢,放棄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馬上返身回到學院繼續讀書。
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若干年后,李白終不負天賦才華,寫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詩篇。
擴展資料:
鐵杵成針的近義詞: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鐵杵成針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鐵棒磨成針的故事簡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