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浣溪沙 蘇軾 寫作背景(短一點的)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唱黃雞。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2.浣溪沙 蘇軾 寫作背景(短一點的)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譯文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唱黃雞。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
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
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3.浣溪沙寫作背景
給你兩個材料參考: (一)《浣溪沙》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
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第一首(照日深紅暖見魚)作于元豐元年(1078)初夏,寫謝雨路上所見之景:麗日、碧溪、游魚、樹木、黃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電影鏡頭,連續將客觀景物一個個展現在讀者面前。
第二首(旋抹紅妝看使君)寫一群天真活潑的農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門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農民豐收后祭祀神靈的歡樂情景。 第三首(麻葉層層葉光)從側面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發老翁捋新麥等。
第四首即課文所選的這首。 第五首(軟草平莎過雨新)寫雨后農村風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發作者的欣喜之情,表達了歸田退隱的思想。
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艷辭,不采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
辛棄疾的農村詞便直受到蘇軾詞的影響。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
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
“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
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
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
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象,更是余味無窮。
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二)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 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并好象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
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
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
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并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
“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
“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來,蘇軾似乎并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并不太遠。
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并不在于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
由于災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
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于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落”、“響”、。
4.浣溪沙的寫作背景
據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于土城山。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今浙江諸暨市南近郊的苧蘿山下浣紗溪畔有浣紗石,上有傳為東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相傳這里是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浣紗處。
一說浣紗溪即浙江紹興南二十里的若耶溪。總之,調名“浣紗溪”的本意即詠春秋越國美女西施浣紗的溪水。又:近人梁啟勛《詞學·調名》云:“《浣紗溪》,杜甫詩‘移船先生廟,洗藥浣紗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甫的《絕句三首》詩有“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之句。
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無浣紗溪,況且梁啟勛所引詩句,其中的“生”“紗”二字尚有異文。因此,梁說僅備參考。
擴展資料:
就現存《浣溪沙》文本作品來看,直接詠其調名的并不存在,這就涉及到樂府曲調在“調”不在“題”音樂性本質。作為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時期的“浣溪沙”具有樂器演奏、歌唱、舞蹈這幾種不同的音樂形態。
唐五代“浣溪沙”民間曲辭主題豐富,如女性、隱逸、羈旅、愛國等主題,其語言俚俗,風格質樸;文人詞則主題趨向統一,多言閨情、相思,用語綺艷,風格婉轉含蓄。
宋代相較于唐五代時期的繼承與發展,在音樂形式上,詞牌“浣溪沙”這一固定寫作格式的確立,使得歌辭與音樂曲調有機結合起來。為了適合于表達不同情調,還出現了“攤破”“減字”等變化形式,并有詞人創制了“浣溪沙慢”。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浣溪沙 (曲調詞牌)
5.浣溪沙的詩意及背景
浣溪沙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6.浣溪沙寫作背景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寫作背景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7.浣溪沙時代背景
浣溪沙1 作者: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1,村南村北響繅車2。
牛衣古柳賣黃瓜3。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4。 全部注釋 1.此句謂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
簌簌,下落貌。 2.繅車,抽絲工具。
3.牛衣,《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
或謂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齋詩話》:"予嘗見東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4.漫,隨便。
因為十分渴,想隨便喝點茶,所以不管哪個人家,都想去敲門試問。蘇軾《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此兩句意同。
皮日休《閑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此語所本。 詞至蘇軾,題材、意境、筆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詞中絕少出現的農村田園風光也出現在蘇軾詞中。
元豐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蘇軾到石潭謝神,作了一組《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農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棗花的香氣,繅車的響聲,賣瓜人的悠然,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圖畫。 下片則寫作者本人,日高、路長更兼酒困,未免倦極口渴,便敲門求飲。
蘇軾雖然身為士大夫,內心卻對農村田園懷有親近之心,自謂"使君元是此中人",此處漫不經心的"敲門試問",與"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見一斑。 浣溪沙2 作者: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2。蕭蕭暮雨子規啼3。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發唱黃雞5。 全部注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
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3.蕭蕭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注:"江南吳二娘曲詞云,'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凄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4.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云云,亦有出處。
《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臺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5.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
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
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
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3 作者: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1 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盞3,蓼茸蒿筍試春盤4。人間有味是清歡。
全部注釋 1.泗州,今安徽泗縣。劉倩叔,生平不詳。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遠。 2.清洛,指洛澗,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時烹茶,以乳色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
蘇軾《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4.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筍,萵苣筍。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
詞作日離立春不遠,故先"試嘗"。 此為一首記游詞。
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時候所寫。 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本無意之風景,于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 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
全詞筆調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
8.晏殊 《浣溪沙》創作背景
晏殊的《浣溪沙》無資料記載具體創作背景,但是有一個傳說故事記載,未必可信。
一次,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現墻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
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于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從詩句中發現王琪文學修養較高,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王琪來了以后,發現晏殊善于賞詩論文,態度還很謙虛;晏殊見王琪性格開朗,言談投機,又請王琪入席用餐。二人邊吃邊談,心情特別舒暢。飯后,又一同到池邊游玩。晏殊望著晚春落花,隨口說道:“我想了個詩句寫在墻上,已經想了一年,還是對不出來。”那個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一對句不但在詞面上對得切合時宜,很有特點,而且在含義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摯友重逢,一見如故。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興?因此,晏殊一聽,急忙稱好!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全詩如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如下:
填曲新詞品嘗一杯美酒,時令氣候亭臺池榭依舊,西下的夕陽幾時才能回轉?無可奈何中百花再殘落,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里徘徊。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浣溪沙》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對光陰流逝的悵惘和對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浣溪沙》是晏殊文集《珠玉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歷居顯官要職,仕途平坦,但政績平平。作品在歌酒風月、閑情逸致吟詠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虛而產生的年華易逝、遲暮落寞的感傷。
雖然這是古代詩詞中屢見不鮮的主題,但是,由于作者對此懷有獨到的體會有新穎的構思有屬對工巧的名句,所以這首詞也因之成為千古流傳的名篇了。
作者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浣溪沙背景簡短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