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吐溫的兩個小故事,和生平
馬克吐溫,(Mark Twain l835~1910)美國作家 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早期作品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 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 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 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 族歧視。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 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與一位夫人對坐,他對她說:"您真漂亮!”那位夫人高傲地說:“可惜我實在無法同樣地贊美你。”而馬克吐溫則毫不介意地笑著說:“沒有關系,你可以像我一樣說句謊話。”
美國有一位百萬富翁,他的左眼壞了,花好多錢請人給裝了一只假的。這只假眼裝得真好,乍一看,誰也不會認為是假的。
于是,這百萬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們面前夸耀自己。有一次,他碰到馬克吐溫,就問道:“你猜得出來嗎?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馬克吐溫指著他的左眼說:“這只是假的。”
百萬富翁十分驚異,說:“你怎么知道的?”馬克吐溫說:“因為你這只眼睛里還有一點點慈悲。”。
2.馬克吐溫的生平簡介
馬克·吐溫(Mark Twain),美國作家、演說家,真實姓名是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
拓展資料:
馬克·吐溫的作品有三個特色: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傳統的基礎上,發揮極度夸張的藝術想象。
第二,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稱"我"為主人公,這個"我"像中國相聲里的主人公一樣,扮演各種喜劇性人物。他們大都天真、老實、無知,思想單純,什么事都一廂情愿,結果常常事與愿違。 馬克·吐溫用天真老實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識的。主人公總是懷著某種理想或某種單純的想法,但在現實中處處碰壁,說明他這個理想是不現實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這一點,就越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第三,幽默里含有諷刺。他在《自傳》里總結他寫幽默小說的經驗,說"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經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兒和花絮。我老是訓誡人家,這就是為什么我能夠堅持三十年"。"三十年",是指從他開始寫作至寫自傳時為止。他所謂"訓誡人家"是說他寫小說含有抑惡揚善的嚴肅的創作目標。
3.馬克吐溫作者簡介簡短些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馬克吐溫所處時代正是美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發展的階段。他一生中親生經歷并感受了南方奴隸制,西部邊疆領土開拓、淘金熱、工業革命、鍍金時代等巨大變化,曲折的生活經歷及體驗增長了他的知識才能,也對其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擴展資料: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發表于1876年。 小說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富于幻想和冒險,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
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克·吐溫。
4.馬克·吐溫的生平
1.馬克.吐溫的生平簡介:美國偉大的文學巨匠,被H.L.滿肯稱之為"我們民族文學之父",他的"哈克貝利 費恩歷險記"(1884)和"密西西比河上"(1883)的發表,塑造了世人對美國的新看法,他更為廣泛地應用民間幽默來創作嚴肅的文學作品,這一點以前任何作家是不可比擬的.
2.馬克.吐溫的語言特色:對方言的靈活運用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文字口語化,簡明直接,句子結構簡單樸實,甚至不合乎語法規則,屬于典型的口頭語言,他巧妙地應用口語來描述故事人物的日常生活,另外,他的故事人物,限定于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區域,操持著濃重的方言,使他的鄉土特色更為真實.
3.馬克.吐溫的寫作風格:馬克.吐溫的幽默是非常有名的,他的大多數作品情調詼諧滑稽,包含有一些生活笑話,喜劇情節,睿智的品論等,甚至一些實際上荒誕不經的故事,讀起來非常有趣味.因曾作過記者,他同時也成了有趣機智的美國人的公眾偶像,報紙上到處都刊登有他那雙關詼諧,玩世不恭的文章,而他的幽默均以雙關詼諧,極度夸張,重復陡落的特點代替拙劣的描述和漫罵,以一種藝術的風格抨擊社會不公平現象,諷刺浪漫主義的腐敗.
5.馬克.吐溫的生平
馬克·吐溫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鄉村的貧窮律師家庭。
他是家中7個小孩的第6個小孩。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律師,收入微薄,家境拮據。
4歲時,他們一家遷往密蘇里州漢尼拔(Hannibal)的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這就成為了他后來的著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頑童流浪記》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靈感。 那時,密蘇里州是聯邦的奴隸州,而年輕的吐溫開始了解奴隸制,這成為了往后在他的歷險小說中的主題。
他18歲時,他離開漢尼拔并在紐約市、費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當過印刷工人。22歲時,吐溫回到密蘇里州。
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紐奧良的旅途中,輪船的領航員“碧士比”要吐溫終身成為輪船領航員,而這職業是當時全美國薪資第三高的職業,每月250美元(等于現在的155,000美元/每年)。1871年,吐溫一家遷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
在那里歐麗維亞生了3個女兒:蘇西、克拉拉和讓。吐溫亦成為了作家威廉·迪安·豪威爾士的好朋友。
1906年,吐溫開始給《北美評論月刊》寫他自己的自傳。一年之后,牛津大學把一個文學博士學位頒給他。
吐溫比讓和蘇西都活得久。他經過了一段憂郁的時期,這是從他的愛女蘇西在1896年死于腦膜炎時開始的。
歐麗維亞在1904年的逝世及讓在1909年12月24日的死令吐溫更憂郁。馬克·吐溫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在《紐約周六報刊》首次出版。
這作品在那里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為它完成得太遲,趕不及納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國西部特色著作的書中。1910年冬春 馬克·吐溫狹心癥病情開始惡化,1910年4月21日 馬克·吐溫因狹心癥不治逝世 。
6.馬克吐溫的生平簡介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 ),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國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
12歲時,父親去世,他只好停學,到工廠當小工。曾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及新聞記者工作。
漸漸地手寫一些有趣的小品,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1]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體裁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后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2]。
中文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外文名Mark Twain(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別名馬克·吐溫國籍美國出生地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鄉村。
7.馬克·吐溫的生平簡介
馬克吐溫,(Mark Twain l835~1910) 美國作家。
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 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 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 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他 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 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 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 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 族歧視。
《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 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斗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并歌 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 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 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8.關于馬克吐溫的一生
馬克·吐溫,現代美國小說之父。他是第一個將文學創作“美國化”的人。本文通過對其作品語言風格,寫作手法和所表現的美國主題的認識,使讀者了解馬克·吐溫作品對美國文學的重要意義。
馬克.吐溫是19世紀美國現實主義文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現實主義小說理論和小說語言風格方面,為美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提倡創作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學作品,主張作家從自己所熟悉的地區開始,運用人民的語言,描寫人民的生活,刻畫他們的性格和靈魂。他認為,倘然作家都遵循這一原則進行創作,美國人民和美國生活的全貌便會如實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也只有這樣,才會寫出“偉大的美國小說”。 馬克.吐溫的風格開創了美國小說語言口語化的先河,對后世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馬克.吐溫一生著述豐富。他還寫過一些同情中國移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作品。馬克.吐溫早年的作品情調幽默,文筆輕捷,充滿了對上升時期的美國生活的憧憬;中期以后,色調逐漸暗淡低沉,對美國的社會現實表現出不滿和失望;晚年則隨著資產階級民主理想的破滅以及個人生活悲劇德影響,作品了明顯地表現出悲觀與絕望的情緒,頗有命定論的傾向。
9.馬克·吐溫生平事跡
馬克吐溫,(Mark Twain l835~1910) 美國作家。
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 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 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 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他 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 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 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 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 族歧視。
《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 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斗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并歌 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 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 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