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社科的是被閹割過的書,還是欣賞北大頂住了壓力,請看目錄,缺失的那一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章,非讀不可的一章。
這涉及到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東西——儒。
它動搖了儒家的根本,證明了儒家愚昧的錯誤。
第一編 史前人類
第1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質
第2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人性的本質
第二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人性的本質
1971年全世界都因為發現了塔薩代人而感到驚奇和興奮。
塔薩代人是生活在菲律賓所屬的一個名叫棉蘭老的、完全與世隔絕的島上的食物采集者部落,部落總共只有27人。
在至少6個世紀的時間里,塔薩代人的先祖過著幾乎完全相同的生活。
這個小型族群最為明顯和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們完全沒有侵略性。
他們根本就沒有“武器”、“敵對”、“仇恨”或者“戰爭”這樣的詞。
不過自從與外部人群有了接觸之后,他們就急切地用起了波羅刀(一種菲律賓人用的長刀),因為用這種刀來采集食物、砍斫樹木和劈開樹叢,遠比他們原來使用的石制工具先進。
但是他們卻拒絕使用矛和弓箭,因為他們不能用這些東西來采集食物。
他們將采集到的所有食物(包括番薯、水果、漿果、鮮花、魚類、螃蟹和青蛙)在族群的所有成員中仔細而又平等地進行分配。
對于塔薩代人這種生活狀況的真實性,人們既有質疑的,也有認同的。
但是由于具有類似特征的其他團體不斷地在世界各地被發現,因此作為人類學家承認的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史前人類的代表,塔薩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塔薩代人之所以重要還因為他們是食物采集者,這與農業革命前,即占人類歷史80%的時間中,所有的人類的身份相同。
如果在這上萬年的時間里全世界人類都像塔薩代人這樣愛好和平,那我們就不能接受人類天生就具有侵略性這種帶有普遍性的觀念。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世界認識到塔薩代人的同時,另一個包括30人的族群——芬圖人(Fentou)卻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也被發現了。
這個部落的人都是兇暴的武士,他們不斷地用弓箭進行戰斗。
同樣矛盾的現象也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出現過:科曼奇人(Comanches)和阿帕切人(Apaches)將他們的孩子培養成戰士,但霍皮人(Hopis)和祖尼人(Zunis)卻至今仍在培養他們的小孩過著和平的生活。
那么上述這些情況對我們認識人類的本性究竟有著怎樣的啟示呢?歷史記錄顯示,人類生來既不愛好和平,也不喜歡戰爭;既不傾向合作,也不傾向侵略。
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他們的基因,而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教給他們的行事方法。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都拉(Albert Bandura)就曾專門進行過這項研究,他總結說,人類的本性是“一種能被社會影響塑造成許多表現形式的潛在能力……侵略性不是人類與生俱來和不可變更的特性,而是一個鼓勵侵略的社會環境的產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