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月是故鄉明》賞析如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我獨坐沙灘上,仰望蒼穹。
廣袤的夜空如一掛藍色的絲絨帷幕,襯托著月的皎潔,星的閃爍。
今夜的月也比平時分外的圓,如一輪銀盤嵌在天幕之上。
久違了,這月明、月圓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后主的懦弱。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歷來是堅韌頑強的。
面對著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受辱的華夏兒女勇敢地站起來了!
月照在前線,那里有八路軍英勇殺敵的熱血;月照在后方,那里有老百姓推車支前的谷糧;月照在青紗帳,那里有游擊隊員矯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里有司令員徹夜不熄的燈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為趕走無恥的侵略者,讓故鄉的月重煥皎潔的華光!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
英雄的中華兒女趕走了侵略者,可分離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
誰說明月不諳離恨苦?多少人對月祈禱重逢的日子快些到來,多少人對月憶起故鄉的美好!
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母親和兒女都深切體會到故鄉明月的美好,企盼著能有一天重逢在故鄉皎潔的圓月下。
月,載不動這沉沉的鄉情,她瘦了。
可她堅信母子終會有團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著!
母親企盼的目光燃燒了幾個世紀,終于盼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
百年的夢就要圓了,縱觀千年的月將要更亮了。
離別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鄉的明月下,感嘆著“月是故鄉明”!
離別的三個兒女已有兩個投入了母親的懷抱,可是他們的兄弟卻仍在外漂泊。
是你與母親分別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還是被異鄉的燈紅酒綠所迷惑,忘記了故鄉那皎潔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脈相連的母親心里記掛著你,手足情深的弟兄們呼喚著你,故鄉的明月等待著你啊!
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默默守候著最后一個兒女歸來的訊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時。
我望著江畔一輪明月,撫今思昔,感慨萬分。
故鄉圓滿的明月曾是縈繞在多少人心頭美好的夢,如今,夢已實現了大半。
我們大陸千千萬萬華夏兒女,都遙望著海峽的那邊,企盼著,何時月更明、更圓。
擴展資料:
1、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
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并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2、人物評價: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曾五次看望季羨林。
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
“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
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
”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
參考資料:季羨林-百度百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