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的 人
━━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么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著地下的火燃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
賞析: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
事實上,這一主題已超出了歌頌魯迅精神的范圍,而將讀者引入對人生的更深層的思考。
語言樸素、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全詩共七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全詩的總起,擺出現實生活中的兩種人,并就其生命價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至4節):是對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的具體闡發,從不同側面寫這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截然相反的態度。
第三部分(第5至7節):是全詩的收尾,從人民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度,正確地歸結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結局。
主題思想
這首詩熱情贊頌了魯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的偉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騎在人民頭上”,“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寫作特點
對比,也叫對照,是把相反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面并舉出來,用比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說明,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比如這首詩的開端,第一、三句,從人的自然生存現狀寫不同的兩種人。
至于這里的“活”是怎么個活法兒,這里的“死”又是怎樣的一種死,并未標明,潛伏著疑問,
可謂“蓄勢待發”。
第二、四句,又說那明明活著的人卻是“死了”;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還“活著”,使上面的疑問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
這是從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這個角度,來分別喻指他們“生”與“死”的意義的,這是虛寫。
由這個簡潔而又意味深長的開頭,引出了下面的連續對比,層
層蕩開,步步深入,把反動統治者的卑劣、丑惡、渺小揭露得淋漓盡致;又以此為反襯,把魯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純樸、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令人敬仰。
特別應提到的是,為了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選用了兩兩相對的反義詞,如:“騎”與“俯”,寫出了對待人民群眾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力地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人生觀,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對比到底
詩一開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頌與鞭撻的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擺在讀者面前,一種雖生若死,另一種雖死猶生,鮮明地構成了善與惡、美與丑的強烈對比。
詩就順著這對比一直寫到底。
如果說第一節是極概括的總的對比,那么后六節便是具體的、形象的對比。
2-4節對比了他們與人民的關系。
第2節從外在表現看:一種是昂頭“騎在人民頭上”;另一種是俯首“給人民當牛馬”。
這后一種是從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衍化而來的。
魯迅原用來表示自己對人民與對反動派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
此處發展為對人民兩種態度的對比。
第3節從內在思想看:一種想揚名傳世;另一種想作無人知道的小草。
這后一種也是從魯迅《野草·題辭》的意思提煉而成的。
魯迅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此詩中“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攻”,表現的是一種完全徹底的犧牲精神。
第4節從生活目的看,一種是利己的;另一種是大公無私的。
這三節詩人客觀描述了兩種人不同的形象,對比鮮明突出。
5-7節又與前三節一一對應地對比了他們的不同下場。
反動派是藐小的,名聲是短暫的,下場是可卑的;給人民當牛馬的是偉大的,名聲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
在這三節中,詩人主觀評價了兩種人生追求所得到的兩種人生結局。
詩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體的一個人,而是虛指一類人。
因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義,給人啟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對比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
魯迅先生的一生,始終站在文化斗爭的前列,他的偉大精神正是在這光明與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對比的寫法來贊頌他,非常符合斗爭的現實,同時亦有較強的生活真實。
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主題更突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有的人》摘抄加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