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告別》《榕樹》是泰戈爾的作品。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940),印度近代著名詩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在詩歌、戲劇、小說、哲學、政治和音樂繪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一生創作甚豐,共寫下12部中長篇小說,百余篇短篇小說,50部詩集,20余種戲劇,還有游記、書簡多卷。
其中最突出的是散文詩創作。
1913年,他以散文詩集《古檀迦利》一舉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開創了亞洲人獲此殊榮的先河。
《金色花》一詩選自泰戈爾著名的兒童散文詩集《新月集》。
詩歌開篇扣題,以一個“假如”搧動想象的翅膀,總領全篇。
然后,詩人精心描繪了兩幅圖畫。
第一幅,母子逗樂圖。
詩人假想自己變成了一朵美麗的金色花,長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風中搖擺”,“在新生的樹葉上跳舞”,當媽媽呼喊時,“我”不回答,卻有意與媽媽逗樂,“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聲不響”,這是一幅怎樣的母子情深圖啊!接著,詩人細致描繪了一幅慈母生活圖,展示母親迷人的風采。
詩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母親工作。
這時詩人精選幾個特寫鏡頭:母親沐浴后,長發披肩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動人的芳容;吃過中飯,坐在窗前讀詩,酷愛學習的英姿;黃昏時拿燈到牛棚去辛苦寫作的倩影――極力渲染和歌頌了母親美麗動人、外秀內美、樸實勤勞的形象和美德。
最后,詩人用母子對話來結束全詩,更是別具匠心。
整首詩作者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謳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現了孩子天真爛漫的天性和頑皮無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告別》是以一個孩子的語氣寫成,通過孩子與母親所說的稚氣的話語、天真的想象,謳歌了母子間真摯的感情。
“是我走的時候了,媽媽,我走了。
”孩子想象著,他要離開媽媽了,他要趁著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當媽媽清早伸出雙臂要抱他的時候,卻驚詫地發現孩子不見了。
調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訴媽媽:“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哦,原來他化為了一股清風,一朵漣漪,仍然陪伴在母親身邊。
不僅如此,作者接著又借助于具體的聽覺、視覺、通過具體的場面、生動的形象,進一步表現孩子與母親之間扯不斷的深情。
你看:“當雨點在樹葉中淅瀝時,你在床上,會聽見我的微語;當電光從開著的窗口閃進你的屋里時,我的笑聲也偕了它一同閃進了。
”深夜,在母親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時,他會從群星里向母親唱催眠曲;他要乘著月光偷偷地躺在母親溫暖的懷里;他還要變成一個夢兒,鉆到母親的睡眠深處與她相會;融化在節日的笛聲里在母親的心頭震蕩……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作者最后通過母親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現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現在是在我的身體里,在我的靈魂里。
”全詩通過作者的描繪,一個頑皮、可愛的兒童形象活潑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給人以感染。
《榕樹》一詩中,榕樹也是朋友,也懂得孩子奇妙的心理。
在這三首詩中,詩人以兒童的眼睛和心靈觀察自然、感受生活,樸素地展現了孩子們童稚的想象和純真的情感,引領我們飛翔到新月般天真美好的兒童世界里,重溫童年的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泰戈爾詩選》精彩內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