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從不公布誰是推薦人,但新華社記者10月5日在采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家的過程中,意外得知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推薦者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路易斯·米勒,另一位推手是米勒同一實驗室同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華裔研究員蘇新專。
他們和屠呦呦素不相識,但米勒本人是一位研究瘧疾的專家,對瘧疾研究成果極為關注。
早在2007年,米勒就對青蒿素這一科研成果抱有濃厚興趣。
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每年都從諾貝爾獎評委會收到推薦表格,而懂中文的華人科學家蘇新專的任務是幫他尋找推薦的人選。
后來,蘇新專通過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瘧疾專家李國橋推薦,從屠呦呦那里獲得了當年實施青蒿素研究的“523”計劃的原始資料,最終米勒決定推薦屠呦呦作為諾獎的候選人。
米勒的推薦,唯一的依據是青蒿素為人類作出的貢獻。
嚴格遵循諾貝爾精神,不問英雄出處,只論成就大小;不問屠呦呦是否有院士稱號或是否獲取過博士學位,只看青蒿素藥用價值的大小;不問發現年代,而看誰是發現青蒿素的首要貢獻者。
米勒的推薦沒有任何私念,他研究了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新藥的全過程,贊賞她自己試用青蒿素,從而排除了對屠呦呦各種不公平的非議和爭論。
米勒慧眼識珠,將屠呦呦及青蒿素引薦至全人類視野,終于獲得成功。
米勒發表在《細胞》雜志上的《青蒿素:源自中草藥園的發現》一文明確寫道:“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毫無疑問地得出結論: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藥研究所(中藥所)的屠呦呦教授是發現青蒿素的首要貢獻者。
”正是這篇宏文,讓不懂中文的美國拉斯克獎的評委們讀懂了屠呦呦及青蒿素,2011年屠呦呦榮獲拉斯克臨床獎,引起轟動。
一直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為屠呦呦鋪平了走向諾獎之路。
屠呦呦獲得這一殊榮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這是在完全的中國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學人實現的零的突破,而米勒和蘇新專的推薦,對中國這代學人的破冰之旅有開拓性的作用。
屠呦呦是實至名歸,米勒和蘇新專同樣功不可沒。
我們向米勒和蘇新專表示敬意。
中國之蒿如今進一步走向世界,其中也包含了這兩位科學家的慧眼和辛勞。
既有破冰之旅,必見大河奔流。
今后的諾獎名單上,應該會出現更多中國人的名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屠呦呦的新聞五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