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讀了幾本關于民國的書,便感覺那些構成了民國之精神之魂魄之脊梁的風流人物們,在我還稍有點懵懂的某一刻,就已然走下神壇,帶著幾分人間煙火的氣息,輕易回歸了尋常百姓的生活。
例如饕餮者梁實秋、王世襄,好飲者“瘋子教授”黃侃……他們那些奇聞趣事,像極了我們周圍的許多諸如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們沉寂于市井之中的故事,都是之前的教科書以及學院教育根本就沒有涉獵過的,也是我的既定認知中,根本不會相信的。
不過在看過了《民國底氣》之后,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為又是一部以民國歷史和民國名士為噱頭的暢銷書,因為時下民國熱正如火如荼,出版方搭脈出版的事也確實無可厚非。
不過讀過了才知不然。
《民國風度》是王學斌把玩民國文人軼事的用心之作,是言之有物的。
雖作者自詡為“無關民生、不涉學術、純粹的一種個人興趣去試下的創作“,卻也頗得閱讀者的賞識。
這也是《民國底氣》之所以能夠修訂再版主要原因吧。
《民國底氣》甄選了民國十五位頗具代表性的名士,并根據他們個人品性、對待工作的態度和人生觀、人生履歷的各有不同,分為魏晉氣度、元氣淋漓、老氣猶存、志高氣短和大學氣息等幾個類型予以人物傳記式的闡述,其中不乏胸懷天下的章太炎、黃侃和辜鴻銘;因學術而名揚天下的傅斯年、張君勱;盡職盡責、忠于職守的蔣廷黻、翁文灝;更有執掌名校、功績炳彪的蔣夢麟、羅家倫……作者“通過輕松而平實的言語敘述其生平軼事,卻給讀者展現出了民國文人的名士風范與卓絕氣度”,生動地再現了彼時風流人物學術研究、思想思潮、書生報國和個人情趣等多個方面的生命履歷。
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他們個人生活情趣上的揭秘。
在我看來,可能這些與普通人根本相近的生活情趣的揭秘才是幫助我們喚醒那些早已被忽視的記憶,而根本從日常經驗中跳出來重新認識民國人物的橋梁和紐帶。
可以說透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再被一種似曾相識的“心底有蒼生,眼中無權貴”的精神浸染著,我眼中的歷史,早已變了模樣。
現在,在一個世紀以后,當世間萬物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我們迎來了一個空前的時代的時候,再來品茗名士彼時生與死,存在以及價值,是否還會相信前人“心底有蒼生,眼中無權貴”的精神,是否還會相信人類社會是存在永遠不變的價值尺度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也都會堅守著一塊完整的良知。
事實上,支撐人性脆弱的精神和良知,僅憑這一紙文章所葆有的《民國底氣》是不夠的,只有充分調動了閱讀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才是那些名士風度和底氣得以繼承和弘揚的根本。
我輩雖不幸未生在民國,但是現代文明賦予我們的使命,并不僅僅是跨越、發展,更有繼承和弘揚。
民國底氣當如是。
也相信民國底氣必將如星星之火永遠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