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詩里品愁,在品愁中成長
六(3)班 葉凱利
唐詩,它記載了中國五千來的悲與苦,蘊含了五千來中國人民的喜與樂,蘊藏了中華五千年來寶貴的文化。
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嘗到是苦的,愉快時品到是甜的。
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細細品嘗。
每每品唐詩,我的心情總會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
在憂中學會思考,在樂中學會享受。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自秦漢以來,異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內地,戰事十分頻繁。
許多愛國將士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奔赴沙場,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報效祖國。
他們長期遠離家鄉,條件十分艱苦。
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邊防關塞上,從萬里之外來到邊關抵御外族入侵的將士們看到這一切,能不想起自己的親人,能不想起自己的家鄉嗎?唉,要是盧城飛將李廣還活著,就決不會讓那匈奴的騎兵越過陰山。
想到這兒,王昌齡悲憤地寫下一首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讀到這兒,我掩卷沉思。
戍邊戰士也是血肉之軀,也是有情之人,他們也有濃濃的情、濃濃的愛,但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人民的安寧,他們寧愿十幾年不回家鄉,他們的親人望穿秋水,在無窮的思念中度過,親人在熱切地盼望他們的回歸。
這其中的酸與苦,憂與愁,我們怎能體會得到?他們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鄉之情的呢?這其中要經歷多少磨難呀?那濃濃的情愁,令人酸楚。
我十分清楚,我無法與他們相比。
我慚愧,我的懦弱。
把時間往回推移五年,當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小不點兒時,我是那么的愛哭,那么的脆弱,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每次返校沒幾天,我就哭得像淚人似的,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
中午休息時,老師讓我計時跳繩,我怎么也跳不好,還沒跳幾下,就又“哇——”的一聲哭了,把繩子一扔,干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淚。
許多老師還以為我受了什么委屈,都圍上來詢問。
我沒去注意,不知那時生活老師是多么尷尬,只曉得生活老師抱起我就快速往教室跑。
那時的我真的太嬌弱了,根本沒想到未來的路是多么坎坷,有多少困難等著我去克服。
一首詩是一句忠言,一首詩是一聲鐘聲,它敲醒了一個糊涂的人,敲開了一個人美好的前程。
古詩,我們的傳家寶
六(3)班 黃重文
小的時候,媽媽就告訴我,中國是詩的國度,是詩的故鄉。
唐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唐詩,是我們民族的傳家寶!在我還沒上學時,媽媽就教我讀唐詩。
在唐詩中,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不少歷史,也找到了無數的樂趣,認識了許多揚名中外的詩人。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的詩膾炙人口,百讀不厭。
可我更迷戀宋代詩人陸游。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
他十二歲能詩賦文,生前有“小李白”之稱,是南宋一代詩壇領袖,在中國文學史上崇高的地位。
他的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只因為他的詩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他的愛國激情,因此,在眾多的詩人當中,我尤為敬佩他!他不畏強權,主張整頓朝綱的精神,我自愧不如。
一首充滿悲憤的《關山月》,深切地體現了陸游的憂國憂民,那博大的胸襟讓我不禁涕然淚下。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金人入侵,強占國土,可這些富家子弟卻緊閉大門,在家里享福享樂,棄黎民百姓于不顧,讓他們背井離鄉!那些打仗用的弓也都生銹得短了弦,這怎能不叫人氣憤,怎能不叫人心酸?我讀著讀著,兩行熱淚不禁從眼眶中滾了下來。
我為這些膽小鬼,賣國賊感到氣憤,為老百姓感到不平,為自己感到后悔。
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我卻不像陸游那般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大事。
平時什么新聞呀,報紙呀,我從不光顧。
受我青睞的只是那些趕時髦的流行歌曲,什么超級女生,“狀元360”,我是常掛嘴邊。
爸爸常勸我說:“孩子,你也長大,該關心關心國家大事了,該看看新聞了。
你可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呀!”我呢,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不把這事兒放在心上。
有時,老師布置收集新聞,我也是被動地隨意摘抄一些……這是多么不應該呀!讀了陸游的詩,我懂得了自己肩上的責任。
從今天開始,我要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噢!古詩,謝謝你。
你讓我知道了我自己自身的不足,也讓我知道了該怎樣去糾正,怎樣去學習。
古詩,我們的傳家寶,你真是一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的傳家寶!
讀《弟子規》,學做人
六(3)班 黃文文
“弟子規,圣人訓。
首孝涕,次謹信……”聽著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
暑假里,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
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
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為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
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
我心里得意洋洋,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
其實,我當時并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只是為背誦而背誦,為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
爸爸見我閑著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里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
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
”爸爸媽媽走后,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后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
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說:“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
”我的臉頓時紅了。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
爸爸見我閑著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里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
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
”爸爸媽媽走后,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后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么“弟子規,圣人訓”之類的古訓。
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
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
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
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
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
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
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
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
從此以后,雖然我有許多事不愿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只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
《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
《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伙伴,我人生的導航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