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 庭 一 角
1
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
隨之而來,許多文化
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
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
;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
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
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
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遷
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
于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
他們
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
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親,俱著聲名。
例子太多了。
這次去洞庭湖,一見岳陽樓,心頭便想:又是它了。
一零四六年
,范仲淹倡導變革被貶,恰逢另一位貶在岳陽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罷,要他寫
一篇樓記,他便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寫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
直到今天
,大多數游客都是先從這篇文章中知道有這么一個樓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已成為一般中國人都能隨口吐出的熟語。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樓,已被這篇文章重新構建。
文章開頭曾稱頌此樓“北
通巫峽,南極瀟湘”于是,人們在樓的南北兩方各立一個門坊,上刻這兩句話。
進
得樓內,巨幅木刻中堂,即是這篇文章,書法厚重暢麗,灑以綠粉,古色古香。
其
他后人題詠,心思全圍著這篇文章。
這也算是個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觀被寫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觀。
借之現
代用語,或許可說,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
在這里,中國文學的力量倒顯得
特別強大。
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
得滾滾滔滔。
游人仰頭讀完《岳陽樓記》的中堂,轉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
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
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憂后樂的哲言,
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騷客胸襟的替身。
人們對著它,想人生
,思榮辱,知使命,游歷一次,便是一次修身養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2
但是,洞庭湖沒有這般小。
范仲淹從洞庭湖講到了天下,還小嗎?比之心胸狹隘的文人學子,他的氣概確
也令人驚嘆,但他所說的天下,畢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統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憂耶樂耶,也是
丹墀金鑾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這里,儒家的天下意識,比之于中國文
化本來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則是一個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這么想著怩,范仲淹身后就閃出了呂洞賓。
岳陽樓旁側,躲著一座三
醉亭,說是這位呂仙人老來這兒,弄弄鶴,喝喝酒,可惜人們都不認識他,他便寫
下一首詩在岳陽樓上:
朝游北海暮蒼梧,
袖里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他是唐人,題詩當然比范仲淹早。
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跡掩蓋了,后人不平
,另建三醉亭,祭祀這位道家始祖。
若把范文、呂詩放在一起讀,直是有點“秀才
遇到兵”的味道,端莊與頑潑,執著與曠達,悲壯與滑稽,格格不入。
但是,對著
這么大個洞庭湖,難道就許范仲淹的朗聲悲抒,就不許呂洞賓的仙風道骨?中國文
化,本不是一種音符。
呂洞賓的青蛇、酒氣、縱笑,把一個洞庭湖攪得神神乎乎。
至少,想著他,后
人就會跳出范仲淹,去捉摸這個奇怪的湖。
一個游人寫下一幅著名的長聯,現也鐫
于樓中: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
必醉。
詩耶?儒耶?史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淚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
巖疆。
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他就把一個洞庭湖的復雜性、神秘性、難解性,寫出來了。
眼界宏闊,意象紛
雜,簡直有現代派的意韻。
3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吧。
我登船前去君山島。
這天奇熱。
也許洞庭湖的夏天就是這樣熱。
沒有風,連波光都是灼人燙眼的。
記起了古人名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這個“蒸”字,我只當俗字解。
丹納認為氣候對文化有決定性的影響,我以前很是不信。
但到盛暑和嚴冬,又
傾向于信。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秋空明
凈,可讓他想想天下;秋風蕭瑟,又吹起了他心底的幾絲悲壯。
即使不看文后日期
,我也能約略推知,這是秋天的辭章。
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來呢?衣冠盡卸,赤
膊裸裎,揮汗不迭,氣喘吁吁,那篇文章會連影子也沒有。
范仲淹設想過陰雨霏霏
的洞庭湖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但那也只是秋天的設想。
洞庭湖氣候變化的幅度大
著呢,它是一個脾性強悍的活體,僅僅一種裁斷哪能框范住它?
推而廣之,中國也是這樣。
一個深不見底的海?プ瘧浠媚?獾奶煜蟆N易畈?耐煩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幾句簡單概括。
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攝全盤總
是霸道,總會把它豐富的生命節律抹煞。
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著
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的霸座進發。
其實,誰都是涉小的。
無數涉小的組合,才成偉
大的氣象。
終于到了君山。
這個小島,樹木蔥籠,景致不差。
尤其是文化遺跡之多,令人
咋舌。
它顯然沒有經過后人的精心設計,突出哪一個主體遺跡。
只覺得它們南轅北
轍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鄰。
是歷史,是空間,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
晚風,把它們堆涌到了一起。
擋門是一個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遺留。
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巡游到洞庭
,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惱火,于是擺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
他是封
建大一流的最早肇始者,氣魄宏偉,決心要讓洞庭湖也成為一個馴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還是一派開放襟懷。
它的腹地,有堯的女兒娥皇、女英
墳墓,飄忽瑰艷的神話,端出遠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資格,安坐在這里。
兩位如此美
貌的公主,飛動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淚,本該讓后代儒生非禮勿視,但她們依憑著乃
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們心旌繚亂,不知定奪。
島上有古廟廢基。
據記載。
佛教興盛時,這里曾鱗次櫛比,擁擠著寺廟無數。
繚繞的香煙和陣陣鐘磬聲,占領過這個小島的晨晨暮暮。
呂洞賓既然幾次來過,道
教的事業也曾非常蓬勃。
面對著秦始皇的封山石,這些都顯得有點邪乎。
但邪乎得
那么久,那么隆重,對山石也只能靜默。
島的一側有一棵大樹,上嵌古鐘一口。
信史鑒鑒,這是宋代義軍楊么的遺物。
楊么為了對抗宋廷,踞守此島,宋廷即派岳飛征剿。
每當岳軍的船只隱隱出現,楊
么的部隊就在這里鳴鐘為號,準備戰斗。
岳飛是一位名垂史冊的英雄,他的抗金業
績,發出過民族精神的最強音。
但在這里,岳飛扮演的是另一種角色,這口鐘,時
時鳴著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
我曾在杭州的岳墳前徘徊,現在又對著這口鐘久久凝
望。
我想,兩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現了柳毅井。
洞庭湖的底下,應該有一個龍宮了。
井有臺階可
下,直至水面,似是龍宮入口。
一步步走下去,真會相信我們腳底下有一個熱鬧世
界。
那個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戀情,也有歡愛。
一口井,只想把兩
個世界連結起來。
人們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飛船正從另外一
些出口去尋找另外一些世界。
……
雜亂無章的君山,靜靜地展現著中國文化的無限。
君山島上只住著一些茶農,很少閑雜人等。
夜像,游人們都坐船回去了,整座
島闃寂無聲。
洞庭湖的夜潮輕輕拍打著它,它側身入睡,懷抱著一大堆秘密。
4
回到上海之后,這篇洞庭湖的游記,遲遲不能寫出。
突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有關洞庭湖的新聞,如遇故人。
新聞記述了一椿真實的
奇事:一位湖北的農民捉住一只烏龜,或許是出于一種慈悲心懷,在烏龜背上刻名
裝環,然后帶到岳陽,放入洞庭湖中。
沒有想到,此后連續八年,烏龜竟年年定時
爬回家來。
每一次,都“將頭高高豎起來,長時間地望著主人,似乎在靜靜聆聽主
人的教誨,又似乎在向主人訴說自己一年來風風雨雨的經歷”。
至少現代科學還不能解釋,這個動物何以能爬這么長的水路和旱路,準確找到
一間普通的農舍,而且把年份和日期搞得那樣清楚。
難道它真是龍宮的族員?
洞庭湖,再一次在我眼前罩上了神秘的濃霧。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
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
進發的樂趣。
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
聊。
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
因此,我每每以另一番眼
光看娥皇、女英的神話,想柳毅到過的龍宮。
應該理會古人對神奇事端作出的想像
,說不定,這種想像蘊含著更深層的真實。
洞庭湖的種種測量數據,在我的書架中
隨手可以尋得。
我是不愿去查的。
,只愿在心中保留著一個奇奇怪怪的洞庭湖。
我到過的湖可謂多矣。
每一個,都會有洞庭湖一般的奧秘,都隱匿著無數似真
似幻的傳說。
我還只是在說湖。
還有海、還有森林、還有高山和峽谷……那里會有多少蘊藏
呢?簡直連想也不敢想了。
然而,正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國度,這樣的多元,這
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
流放者的土地
·余秋雨·
一
東北終究是東北,現在已是盛夏的尾梢,江南的西瓜早就收藤了,而這里似乎
還剛剛開旺,大路邊高高低低地延綿著一堵用西瓜砌成的墻,瓜農們還在從綠油油
的瓜地里一個個捧出來往上面堆。
停車一問價錢,大吃一驚,才八分錢一斤。
買了
一大堆搬到車上,先切開一個在路邊啃起來。
一口下去又是一驚,竟是我平生很少
領略過的清爽和甘甜!以往在江南西瓜下市季節,總有一批“北方瓜”來收場,那
些瓜吃起來又粗又淡,很為江南人所鄙視,我還曾為此可憐過北方的朋友。
北方的
朋友辯解說,那是由于要長途運輸,老早摘下一些根本沒熟的瓜在車皮和倉庫里慢
慢蹲熟的,代表不了北方瓜。
今天我才真正信了,不禁邊吃西瓜邊抬頭打量起眼前
的土地。
這里的天藍得特別深,因此把白云襯托得銀亮而富有立體感。
藍天白云下
面全是植物,有莊稼,也有自生自滅的花草。
與大西北相比,這里一點也不荒瘠,
但與江南相比,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溫馨而精致的曲曲彎彎,透著點兒蒼涼和浩
茫。
這片土地,竟然會蘊藏著這么多的甘甜么?
我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心頭不禁一顫,因為我正站在從牡丹江到鏡泊湖去的半道
上,腳下是黑龍江省寧安縣,清代被稱之為“寧古塔”的所在。
只要對清史稍有涉
獵的讀者都能理解我的心情,在漫長的數百年間,不知有多少所謂“犯人”的判決
書上寫著“流放寧古塔”! 我是在很多年前讀魯迅論及清代文字獄的文章時首
次看到這個地名的,因為它與獰厲的政治迫害和慘烈的人生遭遇連在一起,使我忍
不住抬起頭來遙想它的地理形貌。
后來我本人不知為什么對文字獄的史料也越來越
重視起來,因而這個地名便成了我閱讀中的常見詞匯。
近年來喜歡讀一些地域文化
的著作,在拜讀謝國楨先生寫于半個世紀前的《清初東北流人考》和李興盛先生兩
年前出版的《東北流人史》①時更是反復與它打交道了。
今天,我居然真的踏到了
這塊著名的土地上面,而它首先給我的居然是甘甜!
有那么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為句點,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
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與這里產生終身性
的聯結,而到了這里,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
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來。
金鑾殿離這里很遠又很近,因此這三個字常常
悄悄地潛入高枕錦衾間的惡夢,把那么多的人嚇出一身身冷汗。
清代統治者特別喜
歡流放江南人,因此這塊土地與我的出身地和謀生地也有著很深的緣分。
幾百年前
的江浙口音和現在一定會有不少差別了吧,但云還是這樣的云,天還是這樣的天。
地可不是這樣的地。
有一本叫做《研堂見聞雜記》的書上寫道,當時的寧古塔
,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
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當時另有一個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陽堡,也是
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與寧古塔一比,尚陽堡還有房子可住,還能活得下來
,簡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許有人會想,有塔的地方總該有點文明的遺留吧,怎么會
這樣?這就搞錯了。
寧古塔沒有塔,這三個字完全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六個”(
“寧古”為“六”,“塔”為“個”),據說很早的時候曾有兄弟六人在這里住過
,而這六個人可能還與后來的清室攀得上遠親。
今天我的出發地和目的地都很漂亮,想想吧,牡丹江、鏡泊湖,連名字也已經
美不勝收了,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卻是這半道上的流放地。
由它,又聯想到東北其
他幾個著名的流放地如今天的沈陽(當時稱盛京)、遼寧開原縣(即當時的尚陽堡
)以及齊齊哈爾(當時稱卜魁)等處,我,又想來觸摸中國歷史身上某些讓人不太
舒服的部位了。
------------------------------------------------------------------
① 這些論著也為本文提供了很多史料和線索,謹此感謝。
--作者注
二
中國古代列朝對犯人的懲罰,條例繁雜,但粗粗說來無外乎打、殺、流放三種
打是輕刑,殺是極刑,流放不輕不重嵌在中間。
打的名堂就很多,打的工具(如笞、杖之類)、方式和數量都不一樣。
再道貌
岸然的高官,再斯文儒雅的學者,從小受足了“非禮勿視”的教育,舉手投足蘊藉
有度,剛才站到殿闕中央來講話時還細聲慢氣地努力調動一連串深奧典故用以替代
一切世俗詞匯呢,簡直雅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突然不知是哪句話講錯了,立即被
一群宮廷侍衛按倒在地,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扒下褲子,一五一十打將起來。
蒼白的
肌肉,殷紅的鮮血,不敢大聲發出的哀號,亂作一團的白發,強烈地提醒著端立在
一旁的文武百官:你們說到底只是一種生理性的存在。
用思想來辯駁思想,用理性
來面對理性,從來沒有那回事兒。
一言不合,請亮出尊臀。
與此間風景相比,著書
立說、砌磋研討,實在成了一種可笑的存在。
中國社會總是不講道理,也不要道理
,便與此有關。
殺的花樣就更多了。
我早年在一本舊書中讀到嘉慶皇帝如何殺戮一個在圓明園
試圖向他動刀的廚師的具體記述,好幾天都吃不下飯。
后來我終于對其他殺人花樣
也有所了解了,真希望我們下一代不要再有人去知道這些事情。
那一大套款式,絕
對只有那些徹底丟棄了人性卻又保持著充分想象力的人才能設計得出來。
以我看來
他們的設計原則是把死這件事情變成一個可供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漫長過程,在
這一過程中,組成人的一切器官和肌膚全都成了痛苦的由頭,因此受刑者只能怨恨
自己竟然是個人。
我相信中國的宮廷官府所實施的殺人辦法,是人類從猿猴變過來
之后幾十萬年間最為殘酷的自戕游戲,即便是豺狼虎豹在旁看了也會瞠目結舌。
幸
好中國的皇帝在這方面都沒有神經脆弱的毛病,他們總是玩牌一樣掂量著各種死法
,有時突然想起“犯人”戰功赫赫或學富五車,會特別開恩換一種等級略低一點的
死法,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將死的“犯人”會衷心地叩謝皇恩浩蕩,而且皇帝自己
也覺得仁慈過人、宅心寬厚。
皇帝的這個習慣倒是成了中國的社會慣例,許多笑容
可掬的方案權衡,常常以總體性的殘忍為前提。
殘忍成了一種廣泛傳染的歷史病菌
和社會病菌,動不動就采取極端措施,驅逐了人道、公德、信義、寬容、和平。
現在可以回到流放上來了。
說過了殺的花樣,流放確實成了一種極為仁厚的懲
罰,但實際上對承受者來說,殺起來再慢也總不會拖延太久,而流放卻是一種長時
間的可怖折磨。
死了倒也罷了,問題是人還活著,種種不幸都要用心靈去一點點消
受,這就比死都煩難了。
就以當時流放東北的江南人和中原人來說,首先讓人受不
了的事實是流放的株連規模。
有時不僅全家流放,而且禍及九族,所有遠遠近近的
親戚,甚至包括鄰里,全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幾十人、百余人的隊伍,浩浩蕩蕩
別以為這樣熱熱鬧鬧一起遠行并不差,須知這些幾天前還是錦衣玉食的家庭都已
被查抄,家產財物蕩然無存,而且到流放地之后做什么也早已定下,如“賞給出力
兵丁為奴”,“給披甲人為奴”等等,從孩子開始都已經是奴隸。
一路上怕他們逃
走,便枷鎖千里。
我現在隨手翻開桌上的史料就見到這樣一條記載:明宣德八年,
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東北,但死在路上就有三分之二,到東北只剩下五十
人。
由此,一路上的自然艱苦和人為虐待便可想見。
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這些奴
隸分配給了主人,主人見美貌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丈夫礙手礙腳先把丈夫殺了;
人員那么多用不了,選出一些女的賣給娼寮,選出一些男的去換馬。
最好的待遇算
是在所謂“官莊”里做苦力,當然也完全沒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學者吳兆騫記
述,“官莊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即是打圍、燒石灰、燒炭,
并無半刻空閑日子。”
在一本叫《絕域紀略》的書中描寫了流放在那里的江南女子汲水的鏡頭:“春
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腳單衣悲號于肩擔者,不可紀,皆中華富貴家裔也。”
在這些可憐的汲水女里面,肯定有著不少崔鶯鶯、林黛玉這樣的人物,昨日的嬌貴
矜持根本不敢再回想,連那點哀怨悱惻的戀愛悲劇,也全部成了奢侈。
康熙時期的詩人丁介曾寫過這樣兩句詩:
南國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遼陽。
這里該包含著多少讓人不敢細想的真正大悲劇啊。
詩句或許會有些夸張,但當時中
原各省在東北流放地到了“無省無人”的地步是確實的。
據李興盛先生統計,單單
清代的東北流人(其概念比流放犯略大),總數在150萬以上。
普通平民百姓很
少會被流放,因而其間“名士”和“佳人”的比例確實不低。
如前所說,這么多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株連者,這個冤屈就實在太大了。
那些
遠親,可能根本沒見過當事人,他們的親族關系要通過老一輩曲曲折折的比劃才能
勉強理清,現在卻一古腦兒都被趕到了這兒。
在統治者看來,中國人都不是個人,
只是長在家族大樹上的葉子,一片葉子看不順眼了,證明從根上就不好,于是一棵
大樹連根兒拔掉。
我看“株連”這兩個字的原始含義就是這樣來的。
樹上的葉子那
么多,不知哪一片會出事而禍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舉一動什么時候會危害到整
棵大樹,于是只能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此這般,中國怎么還會有獨
立的個體意識呢?我們以往不也見過很多心底里很明白而行動卻極其窩囊的人物嗎
?有的事,他們如果按心底所想的再堅持一下就堅持出人格和個性來了,但皺眉一
想妻兒老小、親戚朋友,也就立即改變了主意。
既然大樹上沒有一片葉子敢于面對
風的吹拂、露的浸潤、霜的飄灑,整個樹林也便成了沒有風聲鳥聲的死林。
朝廷需
要的就是這樣一片表面上看起來碧綠蔥蘢的死林,“株連”的目的正在這里。
我常常設想,那些當事人在東北流放地遇見了以前從來沒有聽見過、這次卻因
自己而罹難的遠房親戚,該會說什么話,作何等樣的表情?而那些遠房親戚又會作
什么反應?當事人極其內疚是毫無疑問的,但光內疚夠嗎?而且內疚什么呢?他或
許要解釋一下案情,而他真能搞得清自己的案情嗎?
能說清自己案情的倒是流放者中那一部分真正的罪犯,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刑事
犯;還有一部分屬于宮廷內部勾心斗角的失敗者,他們大體也說得清自己流放的原
因,其中有些人的經歷也很有歷史意味,但至少我今天在寫這篇文章時對他們興趣
不大。
最說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獄”、科場案,一夜之間成
了犯人,竟然福大命大沒被砍頭,與一大群株連者一起跌跌撞撞地發配到東北來了
,他們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文字獄”的無法說清已有很多人寫過,不想再說什么了。
我想,流放東北的
文人中真正算得上“犯案”的大概就是在科舉考試中作弊的那一撥了。
明代以降,
特別是清代,壅塞著接二連三的所謂“科場案”,好像魯迅的祖父后來也挨到了這
類案子里邊,幸好沒有全家流放,否則我們就沒有《阿Q正傳》好讀了。
依我看,
科場中真作弊的有(魯迅的祖父像是真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恣意夸大甚至無
中生有的。
例如1657年(順治十四年)發生過兩個著名的科場案,造成被殺、
被流放的人很多,我們不妨選其中較嚴重的一個即所謂“南闈科場案”稍稍多看幾
眼。
一場考試過去,發榜了,沒考上的仕子們滿腹牢騷,議論很多,被說得最多的
是考上舉人的安徽青年方章鉞可能(!)與主考大人是遠親,即所謂“聯宗”吧,
理應回避,不回避就有可能作弊。
落第考生的這些道聽途說被一位官員聽到了,就
到順治皇帝那里奏了一本,順治皇帝聞奏后立即(!)下旨,正副主考一并革職,
把那位考生方章鉞捉來嚴審。
這位安徽考生的父親叫方拱乾,也在朝中做著官,上
奏說我們家從來沒有與主考大人聯過宗,聯宗之說是誤傳,因此用不著回避,以前
幾屆也考過,朝廷可以調查。
本來這是一件很容易調查清楚的事情,但麻煩的是皇
帝已經表了態,而且已把兩個主考革職了,如果真的沒有聯過宗,皇帝的臉往哪兒
擱?因此朝廷上下一口咬定,你們兩家一定聯過宗,不可能不聯宗,沒有理由不聯
宗,為什么不聯宗?不聯宗才怪呢!既然肯定聯過宗,那就應該在子弟考試時回避
,不回避就是犯罪。
刑部花了不少時間琢磨這個案子,再琢磨皇帝的心思,最后心
一橫,擬了個處理方案上報,大致意思無非是,正副主考已經激起圣怒,被皇帝親
自革了職,那就干脆處死算了,把事情做到底別人也就沒話說了;至于考生方章鉞
,朝廷不承認他是舉人,作廢。
這個處理方案送到了順治皇帝那里,大家原先以為皇帝也許會比刑部寬大一點
,做點姿態,沒想到皇帝的回旨極其可怕:正、副主考斬首,沒什么客氣的;還有
他們領導的其他所有試官到哪里去了?一共十八名,全部絞刑,家產沒收,他們的
妻子女兒一概做奴隸。
聽說已經死了一個姓盧的考官了?算他幸運,但他的家產也
要沒收,他的妻子女兒也要去做奴隸。
還有,就讓那個安徽考生不做舉人算啦?不
行,把八個考取的考生全都收拾一下,他們的家產也應全部沒收,每人狠狠打上四
十大板,更重要的是,他們這群考生的父母、兄弟、妻子,要與這幾個人一起,全
部流放到寧古塔!(參見《清世主實錄》卷121)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判決,處罰之重,到了完全離譜的程度。
不就是僅僅一
位考生可能與主考官有點沾親帶故的嫌疑嗎?他父親出來已經把嫌疑排除了,但結
果還是如此慘烈,而且牽涉的面又如此之大。
能代表朝廷來考試江南仕子的考官,
無論是學問、社會知名度還是朝廷對他們信任的程度本來都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但
為了其中一個人有那么一丁點兒已經排除了的嫌疑,二十個全部殺掉,一個不留。
而且他們和考生的家屬全部不明不白地遭殃。
這中間,唯一能把嫌疑的來龍去脈說
得稍稍清楚一點的只有安徽考生一家--方家,其他被殺、被打、被流放的人可能
連基本原因也一無所知。
但不管,刑場上早已頭顱滾滾、血跡斑斑,去東北的路上
也已經浩浩蕩蕩。
這些考生的家屬在跋涉長途中想到前些天身首異處的那二十來個
大學者,心也就平下來了。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何況人家那么著名的人物臨死前也
沒吭聲,要我冒出來喊冤干啥?充什么英雄?這是中國人面臨最大的冤屈和災難時
的精神衛護邏輯。
一切原因和理由都沒有什么好問的,就算是遇到了一場自然災害
且看歷來流離失所的災民,有幾個問清過臺風形成的原因和山洪暴發的理由?算
啦,低頭干活吧,能這樣不錯啦。
三
災難,對常人來說也就是災難而已,但對知識分子來說就不一樣了。
當災難初
臨之時,他們比一般人更緊張,更痛苦,更缺少應付的能耐;但是當這一個關口渡
過之后,他們中部分人的文化意識又會重新蘇醒,開始與災難周旋,在災難中洗刷
掉那些只有走運時才會追慕的虛浮層面,去尋求生命的底蘊。
到了這個時候,本來
經常會嘲笑知識分子幾句的其他流放者不得不收斂了,他們開始對這些喜歡長吁短
嘆而又手無縛雞之力的斯文人另眼相看。
流放文人終于熬過生生死死最初撞擊的信號是開始吟詩,其中有不少人在去東
北的半路上就已獲得了這種精神復蘇,因為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這好幾千里的路
要走相當長的時間。
清初因科場案被流放的杭州詩人、主考官丁澎在去東北的路上
看見許多驛站的墻壁上題有其他不少流放者的詩,一首首讀去,不禁笑逐顏開。
與
他一起流放的家人看他這么高興,就問:“怎么,難道朝廷下詔讓你回去了?”丁
澎說:“沒有。
我真要感謝皇帝,給我這么好的機會讓我在一條才情的長河中暢游
,你知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名家寫家的文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