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主義詩人。
他是楚國貴族。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為左徒。
主張制定法紀,選用賢能,聯齊抗秦。
后受貴族排擠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后自沉汨羅江。
作品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
政治斗爭中失利的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傾注于詩歌創作,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屈原的詩歌連同他高尚的人格,早已化為人類歷史夜空中的一顆明星,在無盡的暗夜中,永遠溫暖我們的心靈。
擴展資料:
屈原投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屈原
參考資料:人民網 端午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