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
但是詩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
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以求得“段落的滿足”。
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省海州。
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
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后又從事散文寫作。
1920年秋,創辦《詩刊》。
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抗戰勝利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并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
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國面粉宣言》上簽名。
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記雅俗共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