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紹幾種鑒別有毒蘑菇的方法,僅供參考。
1.對照法:借助適合于當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圖冊,逐一辨認當地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2.看形狀:毒蘑菇一般比較黏滑,菌蓋上常沾些雜物或生長一些像補丁狀的斑塊。
菌柄上常有菌環(像穿了超短裙一樣)。
無毒蘑菇很少有菌環。
3.觀顏色:毒蘑多呈金黃、粉紅、白、黑、綠。
無毒蘑菇多為咖啡、淡紫或灰紅色。
4.聞氣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蘿卜味。
無毒蘑菇為苦杏或水果味。
5.看分泌物:將采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桿,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后在空氣中易變色。
初采集野生食用菌者最好相約一位會識別毒菌的伙伴同行,有把握可食的就采,不認得的千萬別亂采。
如無同行者,對形狀奇特、顏色鮮艷、菌蓋上同時生有菌環或菌托、菌蓋菌柄不生蛆蟲、鳥不啄、獸不食、無菌香味、口嘗麻辣或極苦、菌體破裂變色、液汁渾濁有異味、生長污穢潮濕陰黑地帶及與大蒜、蔥、大米、銀器、燈芯草共煮變烏黑者,一般都是有毒菌,應該予以高度警惕。
凡采菌,馬桑等有毒植物的周圍及樹下樹干上生長的均不可采,特別是馬桑樹蔸下,即便是無毒菌,也可能含有馬桑堿有毒物質,食后極易引起中毒。
在農田周圍、果林及進行過病蟲害防治的樹林,采菌也應注意,防止殘存農藥污染食用菌中毒。
1、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
2、顏色:有毒蘑菇菌蓋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采摘后易變色;而無毒蘑菇多為咖啡、淡紫或灰紅色。
3、形狀:無毒的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環,菌柄多無菌環;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柄上有菌環、菌托,菌柄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4、分泌物,將采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株,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后在空氣中易變色。
5、氣味: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6、測試:在采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不變色則無毒。
7、煮試:在煮野蘑菇時,放幾根燈芯草,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變黃者無毒;大蒜或大米變色有毒,沒變色仍保持本色則無毒。
8、化學鑒別:取采集或買回的可疑蘑菇,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9、對照法:借助地產彩色蘑菇圖冊,逐一辨認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食用野蘑菇后如有任何不適,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伴頭暈、頭痛、四肢乏力等癥狀,應立刻到醫院診治。
需要購買,請盡量到有證照的大型超市、商場,切勿購買無牌商販出售的蘑菇。
無論哪一類型的毒蘑菇中毒,都應及早處理,同時盡快與有關醫院與衛生防疫部門有關人員取得聯系,以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樣本,送有關部門鑒定,這有助于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楊樹底下的蘑菇剛采的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