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
1991年前后,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
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
(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
關于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準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
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
(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
泡沫經濟破滅后,由于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
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
(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
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
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
20世紀30年代以后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
20世紀80年代后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采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
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
美元貶值后,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
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
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于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
當時,國土面積相當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于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
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
1991年后,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后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
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后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
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
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
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后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9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