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postscript)寫在書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
多用以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或評價內容等,又稱跋或書后。
唐代韓愈作《科斗書后記》便有后記之稱。
后記的文字應該簡潔、洗練,點到為止,后記往往是參與編輯工作的人員或者作者本人所寫,篇幅往往小于序,在內容方面不需如序說得那么全面。
附錄:
《古城月色 后記》 自從散文集《晴雪》出版以后,我一直還想出一本散文集。
幾經周折散文集編成了。
一日朋友集會,我說我的集子想叫《站在世紀的邊緣上》。
并想請葛忠老師題寫書名,他看了看,若有所思。
有位朋友當即斷然否定:“不好,啥呀!”遂提出了《老城舊事》、
《月照老城》等幾個名字,聚餐會成了策劃會。
散文寫了這么多年,還是應了那句話:散文易寫難工。
想要出新是十分困難的。
一個人總有一個人的藝術追求,猶如穿衣,猶如口味。
我想我寫的散文應如同一枚橄欖,富于咀嚼性。
也許寫了許多年的詩,對于一眼見底的散文早已厭倦。
歌德說得好:一部“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如何提高自己,一是讀古人的書,一是讀自然社會這本書。
黃庭堅云:“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說的是書中有面容美如玉的女人。
如果說書洗滌了人的塵俗,內心清明,容顏也會變得和善。
“未有不學而能者,學所以修身也,身修則無不治矣。”(王安石語)其身正其言也正,人品決定了詩品和文品。
寫作惟一就是向生活學習,向自然學習。
鄭燮說得好:“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在這其中我悟出了一些東西:寫文章不可勉強為之,越想寫的“像個散文”,最終寫出的卻不像個散文。
越是無所用心,清靜無為,越是能寫出好的東西來,寫文章一旦和功啊、名啊、利啊扯在一起,便會一塌糊涂。
書后附錄了幾位朋友寫的評論,還有劉書芳的的一篇卻沒有找到,只好存遺珠之恨。
這本散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各位老師和文友的支持,特別要感謝葛忠老師揮毫題寫書名,感謝劉建軍、高國和、秦朝暉、李雁征、李曉瑛等人的創意。
感謝印刷廠的大力支持。
還有許多人做了默黷無聞的工作,他們把青春的年華、心血、汗水,植在書的字里行間,植在層層疊疊的歲月里……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由于水平局限,書中有舛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農歷丙戌年五月初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