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夠。
出自《論語·里仁篇》,原句為: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
愛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經達到了極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
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的人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
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評析:
孔子特別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是養成仁德的情操。
但當時動蕩的社會中,愛好仁德的人已經不多了,所以孔子說他沒有見到。
但孔子認為,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擴展資料
《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又名《論》。
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后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心有余而力不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里仁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