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反復、對比等修辭手法。
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矯,到鼓浪嶼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矯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的女孩。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公開談喜歡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
蔡其矯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
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后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于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矯,后來發表時,才改作《致橡樹》。
二、作者簡介:
舒婷,別名龔佩瑜,福建泉州人。
中學畢業后,到上杭縣農村勞動。
1971年開始詩歌創作,1972年調到廈門進入工廠、做過泥水工、漿沙場、擋車工、統計員、焊錫工等。
1979年發表處女作《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引起注目,獲1970—1980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新詩獎。
1980年調到福建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
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于前人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
參考資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舒婷的《致橡樹》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