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構建的性情世界
—— 淺析張曉風《春之懷古》文章結構
從古至今,春日的紛繁與浪漫曾撩動了無數人的心弦,而“春”也就因此成為了永恒的話題。
濃墨重彩描畫春日的姹紫嫣紅也好,不動聲色細繪春日的精工嬌巧也罷,張曉風的《春之懷古》卻讓我有了另一種別樣的感動:于靜宜中被觸動心弦,狹路相逢般難以幸免。
王國維先生筆下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張曉風的《春之懷古》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通篇文章如行云流水充滿著靜宜中閃現的靈動。
可以說張筆下的春日就是作家心中一灣清泉的流瀉,于無色無味中盡得風流。
這篇文章中可借鑒的地方很多,但是作家結構文章的獨特方式卻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四句縱貫全文成為縱向的經線的話,那么“雪”、“雷”、“云”、“杜鵑花”、“風箏”、“鳥”、“蝴蝶”、“蜜蜂”……則成為了文章展開的橫向的緯線。
縱橫交錯的結構形式使得文章得到了舒展的張力,為作家表達情感構建了抒情空間。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這一條經線的選擇看似隨意其實也顯示了作家的獨特構思。
四個句子在我看來其實是一條時間線的代表,而時間行走的方向是一個往回的方向,即文章題目中的“懷”。
由今日回溯到昨日以至于“湮遠年代”。
第一、二句“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立足于現在,為作家描寫春景提供了一個展開的起點;第三句則是從今日到昨日到“湮遠年代”的一個回溯。
作家由春天的名字的由來想到了歷史長河的奔流,想到了過往歷史的擔當。
第四句“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嗎?穿越煙籮與煙籮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其實,這正是作家進一步向歷史的方向回溯的展現,一種對逝去的追尋。
分析了四句話所代表的時間立足點的不同,我們不難發現“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這句話本身也有著獨特的作用。
四句話的并列使得通篇文章具有了一種整齊的美感。
“必然是這樣”這樣的字眼則客觀上使得讀者產生一種“是怎樣的?”“必然嗎?”的心中疑問,產生一種希望尋求印證的閱讀興趣。
單純流線型的結構往往會使得文章缺失一種橫向展開的厚實感,所以,我覺得張曉風的《春之懷古》結構文章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就在于:橫向展開時對于春日獨特意象的描述和動詞的運用上。
寫文章最怕的就是一種自己感動得痛哭流涕,讀者則茫茫然不知所云的困境。
也就是說文章必須是可感的是需要意象將作者心中那種抽象、縹緲的感覺形象化的。
讀者在閱讀文章時由文字所描繪的意象出發,產生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從而達到一種與作者心靈的共鳴,這樣的文章才能夠產生真正的動人效果。
王國維先生的“隔”與“不隔”說的就是這一點。
首先我們看從第一條經線連接點展開的第一條緯線。
春天儼然已被擬人化了,成為了一個活潑、調皮的少女的形象。
“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唱著歌兒從云端唱到山麓,荒村、籬落……作家敏銳地抓住了春天的幾個獨特意象山頭的“綠意”,春雪融化時的聲響,春江戲水的小鴨的黃蹼,開始解凍的春泥,一聲春雷,一陣春雨,滿城杜鵑花,漫天飛絮。
每一個意象的選擇都可觀可感,充滿著情趣,似乎讓讀者感受到了春天在萬物身上發生的細微變化,使得讀者產生了一種“發現”的驚喜。
同時,“掌”、“唱”、“惹哭”、“斗急”等動詞更顯出了獨特的美感。
一個“快掌不住”仿佛讓我們看到了春天少女的迫不及待,“將冷臉笑成花面”則盡顯了春天的浪漫與燦爛。
更加絕妙的還有“惹哭”、“斗急”兩個動詞,簡直將春天那種無拘無束、撒嬌的小任性寫活了,讓人在瞬間綻放一種心領神會的微笑。
這樣的動詞還有很多,如“抱著”、“攻陷”等等。
這種獨特的意象和動詞運用,同樣體現在第三句“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所引導的緯線上。
在這一部分,作家由春天之景想到了春天的名字。
想到了湮遠年代,想到了歷史,想到了很遠很遠的亙古之前。
“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紗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這幾處場景的瞬間體悟,其實正是作家敏銳地把握住了人們在感受到了春日“第一陣春風”、“第一絲暖意”、“第一股暖流”后的驚喜,三個“猛然”將這種不期而遇的驚喜推向了極致。
而“丈量”、 “點數”、“鞭策”、“縱寵”、“記憶”、“垂詢”等動詞的運用,則為我們構建了一幅百鳥歡悅、蝴蝶飛舞,蜜蜂忙碌以及風過時樹枝搖曳,風鈴脆響的春日勝景。
經線和緯線構建的《春之懷古》為我們展示了文章結構的靈動,縱向時間線的巧妙設計也好,橫向意象和動詞的獨特選取也罷,我想一切的技巧如果失去一份纖敏善感心性的支撐都有可能落入另一種斧鑿的窠臼之中,而這份心性的珍貴之處就在于那份情感的真純,為文與為人首先就在于那種“性情中人”的感動吧。
當那種“于靜宜中被觸動心弦,狹路相逢般難以幸免。
”的感覺再一次襲擊了我時,我想到了張曉風《不朽的失眠》給我的感動,想到了“ 有一種花,你沒有看見,卻信它存在。
有一種聲音,你沒有聽見,卻自知你了解。
”
又一曲春的贊歌
——張曉風《春之懷古》賞析
張曉風是臺灣十大散文作家之一,她的散文用語新穎,意象豐富,想象奇特,字里行間透著暢快灑脫之氣。
古往今來,描寫春天的文章,數不勝數,但是她在《春之懷古》里所描寫的春天的景象,卻給人以全新的、甚至可以說是陌生的感覺。
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卻體現了張曉風創作上的突出特點。
全文格調清新活潑、生動自然,如詩如畫,給人以無窮的美的享受。
首先,作者寫出了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文章一開篇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但卻描寫了一系列豐富的意象:“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
“山頭”——“歌”——“云端”——“山麓”——“荒村”——“籬落”——“小鴨的黃蹼”——“春泥”,這些意象的組合在空間上是按照從上到下的規律,并用擬人的手法前后連貫地銜接起來。
如“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從而引出了后面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本來兩個豪無聯系的物象就很自然地串在了一起。
在接下來的幾段中,作者展示了更豐富的意象。
如第二段中有:“雷”“杜鵑”、“杜鵑花”、“風”、“柳”、“飛絮”;第三段:“枯梗”、“老根”、“屋梁”、“燕巢”、“桃花”、“御溝”、“江頭”等;在第四段中,出現了四組意象:“小羊”——“草”——“汗”;“孩子”——“風箏”——“飛騰”;“腿”——“舒活”;“素手”——“浣沙”——“水的血脈”——“嘴”——“口哨”等等。
另外還有五、六兩段:“鳥”——“天空”;“蝴蝶”——“花”;“蜜樹”——“蕊”;“風”——“樹”;“老風鈴”——“風”。
這些意象是對上文中命名來源的補充說明,對這里為止,作者基本上完成了對“春之懷古”的系列意象的塑造。
短短數百字的散文,卻出現了這樣為數眾多、紛繁復雜的意象,不能不讓人佩服作者想象力的豐富和思維的活躍。
其次,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也增強了這篇散文藝術張力。
仔細閱讀,我們會發現文中幾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辭手法。
例如文章第一段,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卻用了擬人、排比、疊句、比喻四種藝術手法,融情于景,渾然天成。
在后面的幾段中,擬人、排比、反復、比喻、對比、通感、聯想等手法也是層出不窮。
“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
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
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
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
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作者把自然界中難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擬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態,給讀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再如第三段中,作者將殘冬的落敗景象與初春的生機相對比。
一邊是“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欺雪壓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而另一邊則是“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
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通過這一系列的修辭手法的運用,本來再普通不過的景物,也變得生機勃勃起來。
同時也呈現出作者靈活變化的視角和對“春”的不同體會,表達了她豐富而細膩的內心世界。
再次,《春之懷古》還體現了張曉風散文用語新穎的特色。
她在寫作過程中,經常追求富有個性的陌生化的用語方式,讀來令人感到新鮮、震驚。
所謂的“陌生化”,就是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對人們常見的熟悉的事物進行藝術上的處理和加工,使之變得陌生,從而在讀者和熟悉的事物之間造成一種“間離”效果,引起讀者的關注、思考和欣賞興趣。
如第二段:“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件柳的分號。
”其中,雷“惹哭”了云,杜鵑啼“斗急”了杜鵑花,柳樹“吟出”飛絮,這些詞語的搭配,都打破了常規,是讀者所不熟悉的。
另外,“一則則”,我們經常用來修飾或限制“故事”、“寓言”等一些抽象名詞。
像“柳絮”這樣的具體名詞, 一般不會用“一則則”來修飾或限制。
這種用法屬于變異現象,體現了量詞的靈活性。
這些都給讀者造成了一種“陌生化”的奇特效果。
同時也體現了作者豐富超常的想象,快速踴躍的思維,讓人感到神秘。
另外,《春之懷古》結尾也不乏其獨特之處。
在文章最后,作者一反前文中的歡快喜悅,塑造了“黑森林”這一物象,使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這種對比中,作者的創作主旨就顯而易見了,她所抒寫的就是對“湮遠年代中的春天”的向往、懷念和對現實社會的否定。
可以說“黑森林”這一物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使讀者不再沉浸于歡娛之中,而開始反思現實生活。
作者這種以對美的描述來喚醒人們對現狀的反思的寫法也很值得借鑒。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張曉風的《春之懷古》一文的主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