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陽里有最美的菊花》
作者:汪曾祺
菊花品種甚多,在眾多的花卉中也許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種顏色。
最初的菊大概只有黃色的。
“鞠有黃華”、“零落黃花滿地金”,“黃華”和菊花是同義詞。
后來就發展到什么顏色都有了。
黃色的、白色的、紫的、紅的、粉的,都有。
挪威的散文家別倫·別爾生說各種花里只有菊花有綠色的,也不盡然,牡丹、芍藥、月季都有綠的,但像綠菊那樣綠得像初新的嫩蠶豆那樣,確乎是沒有。
我幾年前回鄉,在公園里看到一盆綠菊,花大盈尺。
其次,花瓣形狀多樣,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狀瓣的。
在鎮江焦山見過一盆“十丈珠簾”,細長的管瓣下垂到地,說“十丈”當然不會,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獅子頭、蟹爪、小鵝、金背大紅……南北皆相似,有的連名字也相同。
如一種淺紅的瓣,極細而卷曲如一頭亂發的,上海人叫它“懶梳妝”,北京人也叫它“懶梳妝”,因為得其神韻。
2、《雛菊的披肩》
作者:鮑爾吉·原野
花里的孩子名為雛菊,秋天也不衰老,不生長皺紋和白發。
它有一副鮮艷的披肩。
雛菊的披肩好像是英國都鐸王朝的裝束,花瓣從胸前環繞到后背,像防止吃飯灑湯的圍嘴,像公雞的頸羽。
雛菊開遍了北亞的原野,它的披肩盛滿了陽光和露水。
露水從花瓣流入花蕊時,雛菊再次稱贊造物主給了它一副披肩。
晨霧封鎖了土地,好像天空的牛奶灑了,地面的乳汁比江河寬闊。
雛菊閉上眼睛嗅白霧的氣味,嗅不到牛奶味,只有潮濕的泥土的腥氣,更不能用碗喝。
陽光照下來,雛菊的花瓣像涂了顯影液,慢慢從白霧里清晰,好像云里栽的花。
雛菊遍地開放,但每一朵都孤單。
我看到一個孩子單獨站立時,感到了他的孤單。
我們愿意看到孩子和他的父母親在一起,更愿意看到孩子的手被大人握在手里。
可是誰領走雛菊呢?山峰領它走嗎?小楊樹領它走向河邊?雛菊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小大人,它不怕孤單,它有披肩。
擴展資料:
菊花與傳統節日
民間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由于菊花斗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在古人那里,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菊花與詩詞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使得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對象,而菊花正是歷代詩人吟誦的主題之一,留下了大量的優美詞章。
這些菊花詩詞,正是菊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菊花與飲食文化
菊花被譽為“長壽花”“延齡客”。
我國食用菊花的歷史十分悠久,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賦詩吟頌。
菊花可以釀酒,制茶作為飲料,菊苗可以作菜食用,所以菊花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歡迎,宋代《全芳備祖》對這方面的記述就非常詳盡和深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菊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一些名作家寫菊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