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奉上游記性質的散文,請參考: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八,香格里拉縣的各族群眾相聚在白水臺跳舞,歡度納西族傳統節日“二月八”。
白水臺畔的白地村是納西東巴文化的發祥地,農歷二月初八是當地的盛大節日,這一天,遠近八方的各族群眾都到此跳舞、對歌、祭拜白水泉。
關于二月八的來歷,當地納西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三個妖魔在寧蒗地區為非作歹,被守護神看管起來。
一天,趁守護神熟睡之機,妖魔逃出,變成三個美女,混入在山坡上唱歌跳舞的姑娘之中,企圖殘害她們。
當妖魔快下手的時候,守護神跟蹤追來。
他從納西族人家里要了兩個雞蛋,拿在手里,搖身變成一個姑娘,走進舞隊中。
原來妖魔聞不得雞蛋味,一聞到雞蛋味,立即原形畢露,于是當場被擒。
守護神感謝納西族人民的幫助,就在山坡上挖了個池塘,灌滿清泉,讓這一帶納西族人民于二月初八來這里沐浴,唱歌跳舞。
天長日久,就演變成民族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二月八,放牛娃娃煮嘎嘎”,“嘎嘎”當地方言“肉”,所以“二月八”也被稱為放牛娃的節日。
可能是以前幫有錢人家放牛、羊的放牛娃一年四季都得不到休息,只有“二月八”東家才會給點肉,改善一下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