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1、文本特點與地位
《天路》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單元路的第一篇主體課文,《天路》是一首歌頌青藏鐵路的獨唱歌曲,而本文正是其歌詞部分。
歌詞共有五個小節,第一、二小節敘事描寫,寫藏族同胞盼望鐵路修到家鄉,反映藏族同胞對青藏鐵路的朝思暮想。
而歌詞剩下的三節是抒情部分,其中第三節和第五節直抒藏族同胞對鐵路的由衷贊美,用形象的語言表達這條鐵路的意義。
歌詞的第四小節抒寫的是藏族同胞目睹鐵路修建之時的歡欣和喜悅。
全文結構清晰,層層深入。
把《天路》作為第十單元“路”的第一篇主體課文,因為它能夠把單元目標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告訴學生路不僅是溝通不同地域的通道,更可以把兩地的人民的心拉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而它的文體特點(散文詩)適于單元要求:強調朗讀,注重結合關鍵詞聯想與想象,理解詩句內涵。
2、教學目標確立及依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為以下三條:
① 知識目標: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只有在反復誦讀中才能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作者的感情。
因此本文的知識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② 能力目標:結合歌詞后面的“青藏鐵路簡介”和搜集到的材料,感受青藏鐵路建設的苦難,理解“天路”的真正含義。
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鐵路工人排除萬難修建鐵路,體繪鐵路修成后藏族同胞的歡欣鼓舞的心情。
3、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為:由于全詩感情濃烈,所以誦讀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
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散文詩的能力,讓學深通過讀中感受藏族同胞的快樂。
難點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義的基礎上,拉近文章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文章中能“天路”的雙重含義。
二、分析學情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為我校四(6)班學生。
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
且該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量和情境感知能力都較為不錯。
本文雖文字淺顯,他們完全可以獨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
但由于課文的生活環境與學生的現代生活相隔較遠,學生由于受到見識的限制,可能對文章理解得不夠透徹,老師要善于利用教學手段,教學形式激發活躍的思維,調動表現欲望。
適時的引導,是學生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絕好機會。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我認為好的教學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這樣才能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所收獲。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誦讀法。
每篇文章都有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
因此我采用誦讀法,主要有范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點撥質疑法: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法。
通過教師的點撥,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從而避免過多過雜的講解。
具體操作我將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進行。
電化器材教學法: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使用多媒體電教室教學平臺,直觀形象而又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2、說學法
“老師要教給學生發現真理的方法”,這樣才能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
本課的教學就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這種精神,具體的學法如下:讀書入境法。
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讀中入境,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培養感悟,在讀中受到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信息收集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
3、說教學過程
為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分五部走。
一、以“路”導入,讀題質疑。
二、讀文釋疑,整體感知。
三、品讀課文,感悟“天路”。
四、同唱《天路》,感情升華。
五、記錄感言,分享收獲。
一、 以“路”導入,讀題質疑。
教學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暢談熟悉的路,繼而讓生讀課題,引導質疑。
這樣的教學設計這樣做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質疑課題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可以引出本堂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讀文釋疑,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質疑之后,教師配樂深情朗讀,讓學生總體感知課文,明確“天路”就是指青藏鐵路。
繼而利用多媒體教室教學平臺,把老師匯總學生搜到的材料而建的學習資料包里的內容調出來,學生既能重溫自己尋找的內容,也能共享其它同學甚至老師查到的資料,讓學生共同交流匯報對青藏鐵路的認識,因為學生搜集資料的角度不一樣,搜集到的材料五花八門,所以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僅加深了學生對青藏鐵路的理解,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技術的引入,使課堂容量大大增加。
三、本堂課的關鍵——品讀課文,感悟“天路”。
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通過上一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青藏鐵路的認識豐滿了很多,讀起課文來也具有初步的味道了。
繼而進入重要教學環節“感悟天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完成這個教學環節,我主要抓住反復吟唱的“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中的“神奇”二字入手,讓學生深入文本,解讀怎樣“神奇”,根據課文的回答,隨機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個人讀、小組讀、評讀,齊讀中逐漸加深鐵路給藏民帶來吉祥、安康、幸福的認識,讓學生給青藏鐵路起名“團結路”“幸福路”“發展路”“和諧路”學生的思維火花迸發,深化對鐵路修建意義的認識。
從對鐵路的期盼,到目睹鐵路修建的興奮,鐵路建成后的喜悅,層層深入,深化中心。
接下來的環節是結合資料,感悟“為什么稱青藏鐵路為天路?”對于這一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根據資料,說出因為鐵路修在世界屋脊上,海拔高,仿佛修在天上,學生容易忽略的是修路太難,在幾乎無法修建的地方修起來這一點,為了把難點解決,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讓學深即席查找資料,學生興致高昂,把施工隊面臨的困難一一道來,這時,我引入修建風火山隧道一段的具體事例,讓學生從事實中體會困難,一幅幅施工圖的展示,讓學生體會到施工人員的艱辛付出。
學生對“天路” 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抓住這一時機,我組織學生同唱《天路》,在韓紅富有感染力的歌聲和雪域高原風光視頻之下,同學們感情在歌聲中升華。
最后,我讓學生動筆,記錄自己的感言,暢談感言,課堂在同學們的深情交流中結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天路這篇課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