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
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
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
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
駢文和散文的區別,不僅在于對偶句的多少,還在于文章風格的追求。
臺灣學者張仁青說:“散文主氣勢旺盛,則言無不達,辭無不舉。
駢文主氣韻曼妙,則情致婉約,搖曳生姿。”
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
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
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
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揚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賦序散文駢文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