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之作,請問者認真看!! 一篇散文能不能寫好,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能不能構思好。
構思,包括哪些方面?有的人說,構思主要是安排作品的結構。
我認為這樣理解構思未免太狹隘片面,不能包括構思要做的全部工作。
通常所說作品的構思,就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思維活動,它包括選材和提煉題材、醞釀和確定主題思想、考慮情節安排和結構處理、選擇適當的表現形式等。
這些方面,都應該是在構思過程中解決的。
當然,各人有各人的構思方法,一篇作品的形成,有的是經過長期構思的過程完成的,有的是短暫時間即構思成篇。
除了因人而異有不同的構思方法外,就作品本身來說,不同樣式的東西在構思上也應有所不同。
詩歌的構思和小說的構思就不同。
小說和散文也有不同之處。
散文不像小說那樣,有完整的情節,有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沖突,散文不是靠這些吸引人。
散文,往往是要給人一種啟示,給人一種思想,給人一種意境,給人一些知識。
散文也寫人,它可以是自始至終地比較全面地寫一個人,也可以寫一個人的片斷,還可以寫一個人的某種思想閃現,或者寫一個人的一件或幾件事,甚至是寫一個人的一閃現活動。
這樣,散文在構思過程中就要多用些藝術匠心。
所謂“散文易寫難工”,就像圍棋“易學難精”一樣,把一篇散文寫好不容易,首先一點,就在構思上。
不把構思搞好,想把散文寫好是不可能的。
我的文思比較駑鈍,每寫一篇散文,總是覺得在構思上用的勁最多,花費的時間也最長。
一旦構思好了(所謂好了,也就是自己感到滿意),認為可以下筆了,而寫作的時間倒并不長。
有的時候,沒有完全構思好就動筆,寫起來就非常不順當,甚至寫不下去,就是硬著頭皮寫下去,寫完了自己也不滿意。
所以說,在寫作之前,盡量構思好,這是不應忽視的,寫文章也不應當急于求成。
散文的構思,我感到有以下幾個問題,應當很好地處理。
一、虛實問題
散文可不可以虛構?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是應該明確的。
有人認為,散文可以虛構,也有人認為散文不可以虛構,必須真人真事。
我認為,籠統地說散文可以虛構或不可以虛構,這樣都太簡單化了,不能全面地說明問題,應該具體地全面地來闡明這個問題,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周全的答案。
另外,闡明這個問題,也不能單憑主觀想象和個人意志,而應當從以往的創作實踐來看,從總結創作經驗的角度來分析,就容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從已往的創作實踐來看(我談的問題主要憑借已往的創作實踐,不管我本人贊不贊同虛構),在散文虛實的問題上,我認為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1)真人真事。
在散文中寫真人真事,這是常見的。
這一種,主要是一些悼挽文章、紀念文章或回憶文章。
比如,報紙刊物上發表的大量回憶毛**、**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散文,或者回憶、紀念名人、朋友的散文,都是真人真事的,其中不僅大的事件不能虛構,就是細節也不能虛構。
比如,毛岸青和邵華寫的《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這篇抒情散文,其中寫毛**、**的一些革命事跡,就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構的。
再比如陶斯亮寫的回憶**的散文,那里的事情和細節,也都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構的。
還有方紀的《揮手之間》,是寫毛**離開延到重慶談判的那個歷史事件,無論基本材料還是細節也都是真實的。
總之,凡是記敘真人真事的散文,都不能虛構情節,如果虛構情節,就失真了。
還有,就是描寫名勝古跡的文字,也應該是真實的。
比如到北京頤和園或北海,寫那里的景物,就必須照實寫來,不能虛構,也不能更改,否則人們就要指責你。
再比如,你到承德避暑山莊去,寫須彌福壽廟頂上的金龍,必須說成是八條龍,如果說成六條或七條,那就錯了,這就違背了真實。
你寫杜甫草堂,今天那祠堂是磚瓦修成,你寫成了茅草屋就不行。
當然,在寫名勝古跡時,其中的傳說,那就多種多樣了,有這樣說,也有那樣說,即使用一個傳說,在某些情節上還可能有所不同。
對這,是不能要求一樣的。
因為傳說本身就不一定是真實的,尤其是神話傳說,那本身就是虛構的。
這和名勝古跡是兩回事。
以上這種真人真事的散文,在寫作時,也有個剪裁問題,在選擇材料過程中,就進行了藝術構思。
寫真人真事的散文,選擇典型材料是極為重要的。
就是細節,也應當選擇那些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表達作者感情的,不能無目的地什么都寫進來。
(2)虛構人物和情節。
這也是現存的散文中的一種。
散文的題材很廣泛,不光是寫史傳文學和名勝古跡,要反映現實生活,在反映現實生活時就可能有虛構。
雖然虛構,但它必須符合生活的真實,也要有真情實感。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符合生活真實,有真情實感,不等于是真人真事。
就像小說也講真實性,但不是真人真事。
有的初學寫作的同志,把所有的散文都理解為必須是真人真事,因此題材很狹窄,總覺得沒什么好寫的,寫起來也放不開筆,這個限制應當打開。
1981年第2期《人民文學》是女作家專輯,其中有一篇散文,題目是《海》,作者叫馬繼紅,當然是位女性,是新涌現出的散文作者。
我看過她寫的幾篇散文,文筆很好,感情也真摯充沛。
《海》這篇散文,是用第一人稱寫法,開頭第一句是:“我愛海,倒不是因為我姓海,因為我從小聽著海濤的搖籃曲長大。
”文中的這個“我”,不是作者馬繼紅,而是叫“海洋”,是某海洋學院的男學生,他還有個未婚妻叫丹丹。
海洋這個小伙子,在“*****”中當**時批斗過平時和他很有感情的鄰居老爺爺黎世民。
海洋后來從鄉下插隊回城進了海洋學院讀書,畢業時要考研究生。
而黎世民是位海洋學專家,海洋考研究生的論文恰好由這位老爺爺審評。
還有碰巧的事情,就是老爺爺的孫子也在海洋學院學習,也報考研究生。
但老爺爺根據論文水平,錄取了批斗過自己的海洋,而未錄取自己的孫子。
這篇散文的人物和情節,顯然都是虛構的,不是真人真事。
可它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說,它不是著重刻畫和描寫人物,是著意表達“我”對老爺爺敬慕和歉疚的感情。
我對這篇散文多說幾句,不是具體分析它的思想和人物,只是在說明它是虛構的。
虛構的情節和人物,這種散文當然還可以舉出些例子來。
比如楊朔的《雪浪花》,也是虛構的,有一個材料可作為佐證。
老作家馬加寫過一篇回憶楊朔的文章,其中說到楊朔在北戴河療養,時常要到海邊去休息觀海,楊朔就是在觀海過程中構思了這篇散文,并在北戴河寫成。
其中的老泰山,是虛構的人物,但是寫得非常逼真。
散文中的人和事,是虛構而成,這不僅現在有,古代散文中也有。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古今為人所推崇的散文,那其中的人和事都是虛構的。
還有《五柳先生》,雖然是陶淵明寫自己的,但五柳先生這個人卻是假托的。
再拿魯迅的《一件小事》來說,現在一般都把它當作小說看待,我看也可以視為一篇速寫,是一篇散文,那當然是虛構的。
從創作實踐來看,散文中的虛構人物和情節,也并非從現今開始,是早已有之。
(3)虛實結合。
這種樣式也不少。
這里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虛實結合,以虛為主;一種是虛實結合,以實為主。
比如何為的《第二次考試》,就是虛實結合,以虛為主的。
這篇散文敘述的事情,是一個經過改造的故事。
事情的真相是,1956年上海合唱團報考新團員,有一個女青年因為在楊樹浦搶救火災中倒了嗓子,她從滬東的楊樹浦災區跨過市中心,到滬西的一個考場參加考試,雖然考試成績不理想,但最還是被錄取了。
因為作者家里也有人參加這次考試,這件事就是聽家里人講的。
作者就是根據這個故事,進行了藝術加工,寫成了《第二次考試》。
但這個女青年的名字不是作品中的陳伊玲,其中的蘇林教授也是作者后加進去的人物,而且設計了第二次考試的情節。
作品中的陳伊玲,作者寫她穿著“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小樹”。
這是因為作者當時在醫院,認識一個實習醫生,身材修長,總喜歡穿綠色毛衣和咖啡色褲子,是這樣一個模特。
這樣看來,這篇散文,其中寫的楊樹浦受災那是真實的,但其他許多情節,甚至主要人物都是虛構的,不是一篇寫真人真事的散文。
魯迅曾說,他寫小說“人物的模特沒有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我怎樣做起小說來》)。
看來,寫散文也需要這樣拼湊。
還有一種散文,比如游記,有的寫香山景物和名勝古跡都是真實的,可是其中卻加進了人物,是虛構的人物,有時盡管其中人物活動不多,但是因為有了人物,就使文章添了生氣,有了活力。
這種散文,也是虛實結合,但往往以實為主。
當然,這種也有以虛為主的,那是不側重介紹景物和名勝,而是側重寫人的活動,這種虛實結合的散文,如果寫好了更令人可信,更有真實感,因為其中有實際事作為背景或作為映襯。
二、立意問題
所謂立意,就是在構思和寫作過程中,提煉和挖掘主題思想。
古人寫文章是很重視立意的,在這方面留下不少精辟的言論。
唐朝的杜牧說:“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
”(《答莊充書》)清代的王夫之也說過類似的話:“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
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聊齋詩話》)這就是說,寫文章頭等重要的是要提煉好主題思想,有了主題思想,運用辭彩章句,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思想,盡管有一大堆材料,那也不過是“烏合”而已。
魯迅所說的“選材要嚴,挖掘要深”,也是提倡在提煉思想上下功夫。
高爾基講文學有三個要素,第一是語言,第二就是主題。
可見,寫文章時明確自己要表達什么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強調寫文章要提煉主題思想,這和主題先行是根本不同的。
提煉思想,是建立在占有材料的基礎上,是從眾多的素材中進行提煉概括,不是憑空臆造,不是先有思想然后去找材料,先從概念出發。
主題先行,就是脫離材料而意念先行,不是從生活出發。
我們批判了主題先行這種錯誤主張,有人就連主題也否定了,這是一種誤解。
還有人根本否定寫文章需要提煉主題思想,主張你照生活原樣子寫去,別人體會是什么思想就是什么思想,作者卻不要去考慮在作品中要表達什么思想。
這種主張對于文藝創作是有害的,實際上也不存在這種情形。
哪有寫作品根本不明確自己要表達什么思想的事情呢?有的文章盡管思想表達比較含蓄、隱蔽,讀者在理解上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作者的思想肯定是有的。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說他在作品中絕口不談朝政,不議論人物,寫《水滸傳》一書,是“燈下戲墨”,“心閑試弄”,并無什么目的。
其實,這是曲筆。
我們看《水滸傳》這本書,主題是何等鮮明,就是反對貪官污吏和封建朝廷,就是要在當時人心中點起反抗封建專制的烈火嘛。
至于今天,我們寫一篇作品,要表達一種思想,這更是常理了。
因此說,寫一篇作品,不論是真人真事,還是虛構人物情節,都要提煉主題思想。
特別是寫作散文,就更要明確表達一個什么中心思想,只有一大堆材料,沒有線把它們穿起來,這樣就會成為一盤散沙。
盡管是一篇千百字的短文,也必須提煉出一個明確的思想,就是說要有一個好的主題,并且要力求把主題搞得深刻些、清新些。
在散文中表達思想,從大的方面說,主要有兩種形式:
(1)明述事理,直抒胸臆。
這種方式,多見于記言記事的文章,如敘事散文、雜文、小品、札記等。
這樣作品的思想表達,或者通過直接敘述事件,事件本身就反映出某種思想;或者在描寫、敘述事件過程中,夾敘夾議,表達出思想觀點;或者通過抒情、議論表達出作者的愛憎。
總之,這種方法,一般都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暢淋漓,直截了當。
這是散文中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對于這一種就不詳細說了。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這也是常見的表現方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對于一件事或一種景物的描寫,抒發思想感情。
這樣的散文,一般較為含蓄,要表達的思想不是作者直截了當地敘述出來,而是通過描寫事情和景物本身,采用畫龍點睛之筆表達思想。
在古代寫詩講究詩眼,其中的一兩句就表達出全詩的思想。
比如有這樣一首詠梅花的詩:“一片兩片兩三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這最后一句就是詩眼,前三句指雪片,看起來沒多大意思,是在羅列數字,可是最后“飛入梅花都不見”一句,頓時出現新的意境,說明梅花是何等之白,一片片雪花和梅花融為一體了。
寫詩講詩眼,寫散文則講文眼,是用簡潔的點睛之筆,表達出主題思想。
我曾在《人民日報》上看到這樣一篇散文,題目叫《捉蜻蜓》,有兩千來字。
開始是描述蜻蜓怎么飛翔,下面又寫怎樣用一根柳條扎個圓圈蒙上蜘蛛網去網蜻蜓,對如何網蜻蜓寫得非常細膩生動,把一群小孩子的天真爛漫勁寫得活靈活現,后面又寫蜻蜓原來也是益蟲,寫得也很具體。
以上寫的這些看上去似乎沒什么深刻的思想,只不過是常見的生活畫面罷了。
可是在后面卻來個奇峰突起,文章寫道:“我心中時時感到愧悔,因為當年捉弄了那么多蜻蜓,并把那種禍及多端‘蛛網絕招’傳流了下來。
蜘蛛和蜻蜓同是益蟲,我們卻利用益蟲捕食害蟲的武器去捕捉益蟲,這不僅是一場災難,也完全顛倒了常理。
”然后作者又寫道:“這些,不禁使我產生了這樣的聯想:以毀壞別人的勞動成果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對付敵人的工具和辦法去對付朋友,不是曾給我們的社會造成過痛苦的經歷嗎?”看了這兩段文字,不禁豁然開朗,頓開茅塞,使人深受啟發。
這段文字雖然不多,但它是全篇文章的精華,也可以叫文眼,由于這幾句一出現,就使前面那些成為非常必要的描寫,是有血有肉的東西了。
運用這種方法寫的散文,往往耐人尋味。
運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這種方法,有三點應當注意。
①要貼切。
這就是說,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景和所抒之情,要協調貼切,渾為一體,不是格里格生,牽強附會,不倫不類。
同時,還要具體化,不是大而化之,籠而統之。
大而化之,籠而統這,就不容易做到貼切。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具體特征,都有自己的個性,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一般寓于特殊之中。
我們認識事物都是從特殊到一般,抓住事物的特征,這在文學上就有個性了,我們有的人寫文章不太注意這一點,就顯得一般化。
有的人一寫山川形勝,不管是什么景物,都是簡單地抒發“祖國的山河多么可愛啊”,這就太籠統了,因為就你寫的這個山川形勝,到底哪塊可愛,怎么可愛,沒有具體地寫出來。
我們看一些名家的作品,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上,都是很貼切的。
比如茅盾的《白楊禮贊》,就不是籠統地進行贊美,而是用白楊樹的高大、偉岸、挺拔、正直,來贊美北方農民堅定豪邁、英勇不屈的革命斗爭精神,非常自然貼切。
再比如楊朔的《茶花賦》,是借用火紅爛漫的茶花來贊美祖國欣欣向榮的面貌,也很生動貼切。
我們再看秦牧的《獵狗的風格》,是用獵狗狡猾陰險、怕大害小的性格來揭露“四人幫”的死黨和親信的丑惡嘴臉,同樣也是很貼切的。
我們要把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景和所抒之情,搞得很貼切,這,一是需要仔細觀察,準確地認識事物特征;二是需要細致思索,認真琢磨,使思想得以升華。
②要新穎。
這就是選用的材料要新,取的角度要新,表達的思想要新,特別是要注意所取角度和表達的思想要力求新穎。
寫文章最忌人云亦云,落入俗套。
就拿松樹來說,從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贊美過它。
孔夫子說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是贊美松樹的頑強精神。
杜甫也寫過詠松詩,說:“覽物嘆衰謝,及茲慰凄涼”,也是贊美松樹經霜雪而不衰謝的風姿。
古人寫松樹,大體都是贊美它而寒頑強,高大挺拔。
可是**所寫的《松樹的風格》,就別開生面,有新的思想,新的角度,贊美松樹具有共產主義風格,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的事業不畏任何犧牲的風格”。
文章具體地列舉了松樹的自我犧牲精神:松樹的針葉可以榨油,樹干可以做木材和造紙,脂液可以制松香和松節油,樹枝和樹根可以做燃料,還可劈成碎片做火把,樹冠還可供人遮蔭休息。
“總之一句話,為了人類,它的確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這樣贊美松樹,把松樹的風格和為人民的利益不畏任何犧牲的共產主義風格連在一起,就特別新穎,是過去贊美松樹的詩文所沒有的。
同樣一種景物,別人已經寫過,當然可以繼續寫,但要琢磨出新的角度和新的思想。
前面所說的茅盾的《白楊禮贊》,那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很多人都讀過。
可是解放后袁鷹也寫過一篇散文《白楊》,是贊美戈壁灘上的白楊,其角度和茅盾寫的就不一樣。
袁鷹同志寫這白楊是用來贊美扎根邊疆的建設者,說我們這些建設者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生根、發芽、生長,不怕風沙、雨雪、干旱和洪水。
同樣寫白楊,這樣寫就有新的角度、新的思想,有新時代的氣息。
所謂材料要新,這在雜文、小品、札記中非常重要,文章中引用的材料,要盡量避免已經被人經常用過的,要善于發現新的材料。
如,寫刻苦學習,總用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寫善于聽取批評,總用鄒忌諷齊宣王納諫;寫不從實際出發,總用鄭人買鞋的故事;寫執法嚴明,總用曹操割發代首,這就太俗氣了,不能給人以新的知識和啟示。
我們寫文章,應該力求有新意,力求給人以新的啟示,這是非常重要的。
③要深刻。
這主要是對表達的思想挖掘得要深。
散文作者應該站在時代的前列,站在時代的峰巔之上,觀察生活的發展變化,反映生活的內在本質,而不是浮光掠影,反映生活的表面現象。
只有這樣,對要表達的思想才能挖掘得深。
即使是一時即興抒懷之作,也要力求反映生活內在的東西,不能因為一時即興而浮光掠影。
魯迅教導我們“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這不僅是他的主張,而且他本人寫文章也是這樣做的。
魯迅一生寫了那么多文章,有的盡管是幾百字的隨感錄,但揭示的都是社會上人們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
我們可以隨便舉出幾篇例子,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就拿他的《夏三蟲》來說吧,這篇短文就是用夏日人們常見的跳蚤、蚊子、蒼蠅,惟妙惟肖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和資產階級幫閑們的丑惡嘴臉,真是入木三分。
魯迅還有一篇雜文,叫《戰士和蒼蠅》,其中把蒼蠅比作反動派,揭露了他們對革命戰士的無恥攻擊。
文中有這樣一段:“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現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
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
于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他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這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閑們揭露得更是何等深刻啊,是多么發人深思啊!我們說魯迅的雜文是匕首,就是因為它思想深刻、尖銳。
在談散文創作的時候,很多人都強調散文應該有一種好的意境,我看這是非常應該的。
但是,什么叫意境?又什么叫好的意境?我想這問題是應該弄清楚的。
所謂意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
首先是意,這個“意”不是別的,就是思想感情。
境,就是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圖景,也就是形象。
意境,就是思想感情和生活景物的和諧統一。
這里最為重要的,是要有發人深思的思想,要有真摯動人的感情。
不能簡單地把意境只理解為生活畫面,只看作是一種詩情畫意。
散文,特別是有些抒情散文,應該有詩情畫意,但是一定要用深刻的健康的思想賦予生活圖景以生命力。
沒有深刻的或健康的思想,就不能算作美的意境。
美好的意境,就是深刻的健康的思想、真摯的感情同生活環境或生活景物的完美統一。
因此說,我們創造散文的美好的意境,在選擇和描繪生活圖景時,一定不要忘記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真摯的情感。
三、布局問題
文章的布局,也就是結構,都沒有固定格式。
應當說,散文的結構更是這樣。
散文的結構和小說不一樣,因為散文貴散,又在不散。
這樣,在結構安排上就得有一番藝術匠心。
有的散文,看起來灑灑洋洋,談天說地,無拘無束,但是一般也都不是像一盤散沙那樣,沒有格局。
散文一般都應該有個中心,而且圍繞這個中心散開,做到散得開不拘謹,收得攏不蕪雜。
比如秦牧的《土地》,是一篇好散文,其中運用了很多材料,但都是圍繞土地來寫的。
文章開始以后寫了晉公子重耳亡命途中走到田地里向農民求吃的東西,可是農民卻捧起一大塊泥土送給公子。
公子激怒了,要用馬鞭子打農民,但隨行的人立即勸阻,說:“這是土地,上天賜給我們的,這不正是我們的好征兆嗎?”于是公子捧起土,放到車上,策馬前進了。
這個故事說完以后,下面又寫了好幾個關于土的傳說和故事。
在古代皇帝把疆土封贈給公侯時,皇帝要站在地壇上,贈給被封的人用茅草包著的一塊泥土。
上一個世紀殖民主義者殺戮太平洋各個島上的土人,強迫土人投降時,要土人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頭頂,很多部落里的人不愿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靈蓋,結果被成批地殺戮了。
幾個世紀以來,一些被迫到海外謀生的中國農民,在離開祖國的時候,常常揣著一撮家鄉的泥土珍藏在身邊。
接著講了好幾個古代和現代保衛土地的愛國故事。
看來是旁征博引,談古論今,但都是寫土地的寶貴。
過去寶貴,今天仍然寶貴,對于祖國的領土,必須寸土必爭,寸土必保。
這篇散文在結構布局上,由遠及近,由略到詳,看來很散,但中心明確,結構嚴謹,很值得學習。
我們有的同志寫散文,往往不大注意散文在結構上應該有中心,結果把文章寫得散亂。
至于散文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中間如何鋪敘、描寫,這都沒有什么現成的章法,需要在寫作過程中進行具體安排,每篇文章和每個人所寫的文章,都有不同的地方。
關于這方面,也就很難說得那么詳盡了。
四、構思的基礎是生活
寫作散文,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構思方法,也不論采取什么樣的表現形式,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
沒有生活,只是靠胡編硬造,那是構思不好的,用什么表現方法也不會寫出好散文。
有的人認為,散文篇幅短,也不是專門刻畫人物,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因而沒有豐富堅實的生活基礎也可以寫出散文。
這種認識是不對的。
要把散文寫好,也必須從生活中來,要注意有生活積累,特別是要注意觀察生活。
散文的描寫力求細膩,不做細致的觀察是不行的。
寫散文需要有豐富的知識,這也要靠日積月累地積攢。
一方面,要從實際生活中積累各種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從書本上積累各種知識。
不論社會科學知識,還是自然科學知識,都要注意學習。
只有各種知識豐富,才能在寫作中有廣闊的聯想,才能使文章活起來。
因此,平時就要多看、多記,做好知識儲存工作。
據資料記載,果戈理的最大嗜好,就是記筆記,他把所看到的或聽到的奇聞趣事、警句、諺語,都記在筆記本里。
有一次他和朋友到飯館吃飯,一看到菜譜,馬上記到筆記本里,然后寫到作品里去。
所以他的朋友管他叫“筆記迷”,他的筆記本被稱為“萬寶全書”。
列夫·托爾斯泰也是這樣,他的筆記也什么都記。
有一次他妻子的妹妹塔吉雅娜到他家來串門,托爾斯泰把她的言行都記下來了,最后用到了《復活》中娜塔莎身上。
搞文學創作,觀察積累生活和各種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對生活進行觀察和積累外,還有個對生活理解和深化的過程。
常常有這種情況,看到一件事和一種景物,受到感動,想寫出來,但又不知寫什么,結果還是沒有馬上寫出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一點,是對生活的理解還不夠,還沒有提煉出一個明確的思想。
因此,還是得遵照魯迅的教導,寫不出來的時候不要硬寫。
要經過一段理解,把要表達的思想弄明確,把文章的構思搞得更深、更細、更周全一些。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再寫,就可能更順手了,寫出來的東西也就會更深刻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何寫散文幾個要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