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抉擇
人生宛如一片果樹林,等待我們去做一次次無法重復的決擇,摘下屬于自己的果實,沒有回頭的機會。
每個人都知道,若想取得成功,無疑要做一個明智的選擇。
通過比較,盡可能地為自己選擇一條好的道路-----摘到最大的果實。
然而,并非所有的決擇都是一帆風順的。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讓他的學生在蘋果林里挑選一只最好的蘋果,不能回頭。
一些人在決擇途中,先是看見一個好蘋果,為了后面能拿到更大的,一直沒有下手,直走到林子的盡頭時,才發現先前的那個蘋果更好;另一些人,一開始就摘下了自認為最好的果實,卻發現另外的蘋果比他的好吃,也吃了后悔藥。
人生就是這樣,不容你再次決擇。
我不敢說摘果實時有沒有決巧,而是相信自己的決擇------如果這個決擇是非常鄭重的。
因為我相信我已經盡力了。
或許,這個決策并非是最佳的,那就理智地去面對它,爭取改變它吧!當無法改變這一決擇時,我們不必為此而悲痛,勇敢地接受它吧,生命不會容許后悔的!無論前方道路是崎嶇、是平坦,無論未來是否會有更大的風浪,勇往直前吧!
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相信自己的決擇,向著未來,揚帆遠航!
2、出 門
古時候,有兩個兄弟各自帶著一只行李箱出遠門。
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 喘不過氣來。
他們只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又換左手。
忽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
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輕松了很多。
把這兩個故事聯系在一起也許有些牽強,但他們確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故事中的小戰士和弟弟是幸運的,但更加幸運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為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管理心得: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
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3、
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
這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
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人人目瞪口呆。
只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
唯獨一個小和尚與師傅坦然相對。
師傅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
后來,這位小和尚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
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
但真正的智慧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放飛思想的風箏,摘下一個“蘋果”。
歷覽古今,抱定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4、簡單道理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
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于是他們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 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 旁。
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 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后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
只是他們并沒有各奔東西,而 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 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后,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
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 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
5、留個缺口給別人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作報告,一位聽眾問:“你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業家沒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只是并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
他反問道:“這是什么?”“零”。
“圈”/“未完成的事業”/“成功”,臺下的聽眾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對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實,這只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
你們問我為什么會取得輝煌的業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畫個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
留個缺口給他人,并不說明自己的能力不強。
實際上,這是一種管理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局性的圓滿。
給猴子一棵樹,讓它不停地攀登;給老虎一座山,讓它自由縱橫。
也許,這就是企業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6、所長無用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
他想遷到越國去。
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么?”“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于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于披頭散發。
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合社會環境需要。
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
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得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揮自己的專長。
望采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5篇哲理深刻的散文最好不要太長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