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字詞教學,并不僅僅限于認字的層面。
寫正確的字,寫端正的字,寫規范字,也應當是初中字詞教學中的一個內容。
2005年臨沂的中考中出現了這樣的考題:
一、知識積累與運用(14分)
漂亮的書寫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請從下面兩句話中任選你喜歡的一句,將其抄寫在后面的田字格內。
相信你一定能寫得正確、規范、美觀。
(2分)
東方巨人如睡獅驚醒
民族魂魄化鳳凰涅槃
從考題不難看出,出題者的用意是引導學生要用規范端正的字體答題。
我們區內期中、期末考試中也體現了這一意圖。
但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對“寫字”的教學落實不多。
這固然是因為大多數學生都已經在小學養成了較為良好的書寫習慣,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并未真正的關注這方面的問題。
③適時補充一些關于造字法、多音多義詞的教學內容。
④把字詞教學和文章閱讀有機結合起來。
教師準確提問,學生閱讀思考回答。
將課文學習落實到語言的層面,課就顯得樸素、扎實,學生能夠有比較實在的收獲。
4.有效檢查促進寫字正確率。
方法例舉:
①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組織字詞默寫比賽,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這樣的活動對程度稍差的學生效果不一定很好。
所以隨堂隨機檢測就成了一個常用的手段。
②隨堂隨機檢測。
此法偏重于落實到后進生身上,及時發現他們的問題,通過這種方法端正他們的態度,形成一定的默寫習慣。
③對所有學生都適用的方法是:建立錯別字字庫。
根據個人實際情況,把自己平時在默寫或作文中常見的錯別字記錄下來,等到考試或默詞之前加以復習,一般都會起到避免重復犯錯的作用。
④《幸運52》“幸運搭檔”環節被運用到語文詞語復習中。
教學目標:復習本冊詞語,掌握其音、形、義。
教學重點:正確書寫詞語,給關鍵字注音。
教學難點:理解詞語的含義并能恰當運用。
比賽規則:
A每個小組在兩分鐘內完成兩個詞語,包括猜出詞語,正確書寫詞語,給加點字注音,三項內容每個詞語分別占40、30、30分,共100分,兩個詞語共計200分。
B兩人在合作時,表演一方可以說出詞語的意思,也可以做動作輔以表現,但不能說出題面上的任何一字,也不能進行拆字(例如:油,不能說左邊是三點水,右邊是由)。
兩人表現時,聲音要洪亮,讓全班同學聽到。
C在比賽過程中,其他小組應尊重選手且不能發出提示性信息,否則取消比賽資格并受到懲罰。
獎懲規則:
A全班21個小組,200分的為冠軍,冠名為“心有靈犀”組,170分的為亞軍,冠名為“心心相印”組,160分的為季軍,冠名為“心領神會”組。
B在21個小組中,得分最低的小組將受到“懲罰”:寫比賽小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朗讀全本書中所有詞語兩遍。
5.自主識字和寫字為基礎的合作學習方式。
〈〈課標〉〉明確規定:中學生要“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而且要 “提高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的速度。
一個新的教學單元的生字詞,我們可以讓學生按“一找、二查、三練、四測、五評、六記”的合作學習方法“據為己有”。
“找”,即在通讀的基礎上挑出生字詞,整理成識字卡片。
“查”,即借助字典、詞典獨立地弄清其音、形和常見義,進而結合上下文理解語境義。
“練”,即每天按50字的小訓練量練習正楷和行書,加以互報聽寫、互糾失誤等方式逐漸掌握內化。
“測”,即每個小組按照老師提供的題型范例,結合本單元的字詞特點編出一套試題,小組間抽簽輪流作答。
“評”,則是由命題小組進行答卷評估,反饋識字和寫字效果。
“記”,即有針對性地記住易錯的字詞,每到考前復習則有一輪系統全面的合作識字與寫字強化訓練。
腦筋,給學生必需的營養就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6.教學中及時和適時點撥和指導學生。
“教是為了不再教”,這似乎也正是給廣大教師堅持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字詞教學指點了一條迷津。
請看下面的專家案例。
示例: 《紫藤蘿瀑布》課堂教學實錄(節選)
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蘿瀑布》。
這篇散文寫于1982年5月。
當時,小她三歲的弟弟是20世紀50年代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系的一位總工程師,正當盛年,患上絕癥,生命即將終結。
帶著焦慮和悲痛,姐姐獨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
在一樹盛開的紫藤蘿面前,她不由地停住了腳步。
(投影:盛開的紫藤蘿畫面)
那淡紫色的瀑布般的紫藤蘿閃爍著生命的光輝,仿佛在向她傾訴著什么……
我們一起學習散文《紫藤蘿瀑布》。
(板書課題、作者。
提醒“藤”“璞”的字音字形)
……
師:“挑逗”一詞在這里應該怎樣理解?它不是一個貶義詞嗎?
(學生不語)
昨天,我在教室門口聽到你們班主任說:“某某同學不要講話了。”然后聽到一名同學說:“他挑逗我。”
( 一生立即糾正):我說的不是挑逗,是挑釁。
師:那文中的“挑逗”怎么理解?“逗”給人以什么感覺?
生:調皮,活潑。
作者用這個詞寫出了花的頑皮可愛。
……
師:還有哪些是你喜歡的畫面?
生:我喜歡這一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就要綻開似的。”
(師板書“沉淀”、“忍俊不禁”兩個詞,提醒學生“淀”“禁”的讀音,并在黑板上注音)
師:“忍俊不禁”是什么意思?
生:忍不住要笑。
師:忍不住的笑一定是發自內心的,這樣的笑應該是怎樣的?
生:甜美的,動人的。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不難領會到,課堂字詞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家常菜”。
教師不必在花樣翻新上動太多的
捫心自問:當我們的課堂上,學生出現字詞方面的問題時,我們是否能夠像上述案例中的老師那樣,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在不經意間融入字詞教學的元素?這種看似平淡的教學過程其實正包含著高超的教學技巧。
當每一位教師都能掌握這種技時,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許就會達到“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境界。
(二)閱讀教學:
走進文本,架設心靈橋梁;誦讀文本,嚼出語言真味
A.走進文本,架設心靈橋梁
當我們為一個個必須用可操作的行為動詞表達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糾纏”著的時候,你是否想到:你(教師)和文本之間是否缺失了許多“鏈接”?
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需要我們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與他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但是,時空的距離、生活的歷練、文化的差異等多種因素使我們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隔閡,或深或淺的鴻溝,這往往使我們成為文本的“局外人”,使我們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背后站著的作者,“不識廬山真面目”。
有許多語文課,師生們好像已經習慣于這樣的教學狀態:品讀文本,老師介紹了作者、背景知識,掃清了字詞障礙,概括了文章內容,分析了寫作特點,就淺嘗輒止了。
而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老師往往只是作一些簡單而膚淺的貼標簽式的分析,猶如隔靴撓癢一樣,不到位,不深刻。
一節一節語文課,平淡的時光像流水一般逝去,“水波不興”。
日子久了,學生敏感而鮮活的心也變得遲鈍麻木了。
有人戲說,這樣的語文課真像走馬觀花,走了個過場。
如何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使閱讀教學成為心靈意義上的真正有效的對話過程?這是一直困擾語文老師的一個難題。
破解這個難題的前提條件是:老師自己走進文本,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情有所動,思有所發,真切地觸摸、感受作者的內心。
不僅如此,老師還應該走出文本,“跳出來”,不被某一篇具體的文章局限在一個小小的天地里,而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去審視文本。
具備了這樣的前提條件,語文老師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設一座心靈之橋。
許多不盡如人意的語文課,要么死氣沉沉,老師一言堂,要么熱熱鬧鬧,老師滿堂問,總是使人感覺到老師沒有很好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課程改革以來,許多熱熱鬧鬧的語文課或多或少的忽視了文本思想感情這個核心,給人一種膚淺而又隔閡的感覺。
我們不妨來點反思,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進文本。
1.我們對文本的研讀有足夠的投入嗎?
不可否認,我們對文本的研讀受制于諸多客觀因素,但這不等于我們可以忽視對文本的研讀。
語文老師在備課過程中,相當一部分的精力應該花在對文本的研讀上。
(研讀透了,目標、重點、難點也就呼之欲出了)
為了教學的厚積薄發,我們要多花時間研讀文本,多研讀與文本同類的文章,多研讀同一作家的文章,這樣的備課就努力已不多見。
可能我們有諸多的理由在申辯,但是,沒有消化的東西究竟不是屬于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把它們拿到自己的課堂上來,也只是“鸚鵡學舌”,在課堂傳達的就是教師教學用書中若干信息的傳遞,哪里談得上“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們在研讀文本時,深入關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嗎?
語文老師對文本的關注內容往往決定著教學的內容,也影響著老師的著力方向。
教師對現成教師用書的過分依賴,缺少對文本的專心研究、獨立思考和獨特感受,導致有時對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膚淺甚至錯誤。
例如,有教師用書對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二者而”這樣解釋:“這句話作者富有閑情逸致的生活。”試想想,滿懷政治理想、遭遇貶謫、無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時那地,怎么可能有“閑情逸致”的生活呢?“閑”的意味復雜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須到蘇軾的歷史遭遇中、蘇軾的人生理想中去尋答案。
3.我們注意到了學生和文本、和老師之間的隔閡所在嗎?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對文本的解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學生的認知水平、價值觀念等和文本、和老師都存在著某種隔閡,他們對某一問題的理解會和文本、和老師有所不同,這些都是閱讀中的正常現象。
但這些正常現象未必是正確的現象。
語文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自己的慧眼發現隔閡所在,從而去判斷、去引導,或給予肯定,或給予糾正。
一句話,發現了隔閡所在,利于我們架設以座心靈之橋。
有時候,是學生的理解出了偏差。
例如,閱讀《背影》不再感動。
甚至有人認為父親攀鐵道是違反交通規則,并因此對父親有非議。
又如《變色龍》,我們在嘲笑之余還有對走狗的鄙視和憤怒,但偏偏有些學生欣賞他的“機智靈活、善于周旋”。
對于這些偏差,我們可能會意外,震驚,但我們的任務是如何正確地因勢利導,糾正學生偏差的思想航向。
有時候,是我們的認識過于保守。
例如《愚公移山》“人定勝天,愚公征服自然的決心和行動值得我們學習”,學生會覺得這樣老掉牙的話是自欺欺人。
總之,教師只有以心靈走進文本,才能獲得深刻的文本體驗和真切的文本意義,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才能有一個真切而深刻的前提。
當教師的心靈走進文本后,她就會擁有對文本的一些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就能自覺保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火花熊熊燃燒,使學生的不同意見成為進一步學習和討論的材料,從而架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心靈之橋。
示例:魏書生老師教學《漁歌子》,在啟發學生的想象中,使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聲有色有形的圖畫,引導學生在一個美好的情境中暢游。
在大腦的熒屏上放映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1.勾勒形態。
請同學們在腦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的輪廓。
2.染上色彩。
請把黑白的電視變成彩電,看誰腦子里的 畫面更鮮艷美麗。
學生說腦子里出現青色的山,粉紅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畫面動起來。
白鷺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在小溪中丁冬流淌,歡快跳躍的鱖魚則不時躍出溪流匯集而成的深潭。
4,使畫面更細致,更逼真。
學生們還可在大腦中放幾個特寫鏡頭:白鷺身上潔白細蜜的羽毛,鮮艷的桃花上帶著花粉的花蕊。
B.誦讀文本,嚼出語言真味
朗讀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個學習過程,絕不是簡單的課堂形式,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研究和設計。
教無定法,讀也沒有定法,但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即朗讀一定要為閱讀教學的實際服務。
反躬自省:
1.你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經常事業朗讀教學法嗎?
現象:老師分析多,學生放聲朗讀少
2.你在組織朗讀教學時有明確的目的嗎?
現象:不分文體都有感情讀,沒有讀透就分角色讀;讀中沒指導,讀完沒及時評估;喜歡配樂讀等。
3.你對朗讀教學的處理是否簡單化了?
現象:朗讀方法簡單化,朗讀評價簡單化
示例:公開課,學生預習不充分,讀得結結巴巴,教師耐心陪讀完。
他把朗讀作為了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而不是一種課堂形式。
對適宜于朗讀的課文來說:
1.要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
2.要重視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
3.朗讀教學的組織要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4.要根據課文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
范讀是引路;慎用齊讀;不同形式讀放在不同環節
反躬自省:
1.我們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是否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和努力的挖掘?
2.我們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是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現象:課堂過于限制(引導刻板,分析膚淺)或過于放任(組織教學隨意性強,文本沒理解透,急于自主探究)
他山之石:
1.在誦讀中品味。
“熟讀唐詩。”
2.在語境中品味。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3.在比較中品味
示例:“推”“敲”的故事
四、有效教學,走進孩子心靈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腦袋上頂的不是個肉球,是會思考的腦袋。
策略一:走進孩子心靈世界
學點心理學
讀懂孩子
和孩子交朋友
采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交流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什么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策略二:學會溝通
處理問題的原則:
1.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先處理自己情緒,再處理對方情緒!
不要揀氣生!
2.表達尊重和關懷。
策略三:做孩子激勵大師,喚醒學習動力
1.孩子在迷茫:“我為什么而活?”
物質的目標不堪一擊,強大的內動力是精神追求!
讓孩子真正內心有力量!!!
例:高中畢業20年,還記得老師早早送到宿舍的溫暖的棉襖。
我想棉襖的包裹的身軀能不努力學習嗎?
2.不做評評家,做建設者。
教育是系統的學習,教師要系統學習,要做到真正的繼續教育。
幫助學生找到自信心、人生目標、人生使命、民族責任感、民族自豪感……
例:城市的孩子到一所希望小學,憤而呼要消滅窮人(貧窮)。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沒被喚醒的孩子。
走不進孩子的心里,不會激勵
要及時幫助孩子,走進孩子心靈,學會激勵。
策略四:讓孩子快樂學習
——經常沐浴微笑(標準的微笑:露出你的上下四顆牙)
教師要提升,要學習。
有時候父母教師看不透問題的本質。
例:四歲半的孩子問奶奶:“我什么時候退休啊?”
可憐的孩子在維護自己可憐的自尊。
(在面對名次分數的詢問時,孩子說還有比我差的呢)
不要問學生愛不愛你,你可不可愛?
你如果是金牌教練,你的孩子就能拿金牌。
不要怪孩子,你(教師)的水平如何?
策略五:責任和感恩的培養
四責任:對自己負責
對家長負責
對組織負責
對社會負責
——把責任還給孩子!
例:結婚三年,一方負責的,另一方就不問了。
策略六:積極的心理暗示
試驗:閉上眼睛,聽:千萬別想大西瓜,千萬別想紅瓤黑子的大西瓜,千萬,千萬,千萬!
——心理暗示,負面暗示起作用!
結束語
四塊糖果的啟示
當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校長。
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磚頭打同學,遂將其制止,并責令他到校長室等候。
陶先生回到辦公室時,見男生已在等候。
陶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他:“這也是獎勵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
陶先生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
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該采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不到5分鐘的談話,卻讓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難忘。
讓我們回過頭來,細細品味每塊糖果的味道:
第一塊糖,獎勵遵守時間的好習慣,甜;
第二塊糖,獎勵尊師愛長的好品質,甜—酸;
第三塊糖,獎勵見義勇為的精神,甜—酸—苦;
第四塊糖,獎勵主動承認錯誤的良知,五味俱全。
在四塊糖果的背后,陶先生不同凡響的功力還表現在:
第一, 看到并制止打人事件,但事后并未圍繞“打人”談話;
第二, 及時進行調查工作,談話有備而來;
第三, 談話超乎心理定式范圍,使男生解除心理反抗,情感因素起作用。
第四,從過失中發現優點,心態平和,手法細膩,實事求是。
通過談話,男生不僅認識了錯誤,也強化了優點,同時感受到的是理解和鼓勵,他還進而可從校長身上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
好習慣、好品格都是靠點滴積累的,讓我們也像陶先生那樣,多用一點心思,為孩子創造機會,從點滴做起。
孩子害病,老師吃藥。
孩子學習好的秘密:要想孩子好好學習,教師要天天向上!
人活的是心態!
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事件發生的結果和心態有關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