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的意思為: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
出處:清·劉開《問說》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
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白話釋義: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
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
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劉開是清朝桐城派詩人。
劉開出生數月喪父,母吳氏日耕夜織,盡心撫育。
少時牧牛常依塾窗外,傍聽塾師講課,天長日久,習以為常,塾師頗為愛憐,留館就讀。
劉開如饑似渴,遍讀詩文。
十四歲,以文章拜會姚鼐,姚鼐看后高興地說:“此子他日當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墜緒賴以復振,吾鄉幸也。”遂收為弟子,授以詩文之法。
劉開融會貫通,盡得師傳,與同鄉方東樹、上元管同、歙縣梅曾亮并稱“姚門四大弟子”。
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
他的散文明白曉暢,動宕恣肆,才氣俊逸。
其詩文多反映貧民疾苦,暴露官場黑暗,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精神。
如《食蕨嘆》寫道:“昔聞力田能免饑,今見老農愁不死。
出門回望面石灰,十戶七閉三半開。
親里相見各無語,但問何處多野菜。”早年曾游歷廣東、浙江、泰山、黃山等風景名勝,寫下了不少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
文章簡介: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接著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系,再轉而強調指出:好學一定要勤問。
針對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從事(問的內容)和人(問的對象)兩方面進行批評。
在寫作方法上將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構成鮮明的對比:古人“不擇事而問”而今人“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
“古人不擇人而問”而今人對“賢于已者;忌之而不愿問”,對“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對“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
這個層次對今人的批判與前面第二段關于問各種人都能有收獲的論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擇事而問,不擇人而問”遙相呼應。
這段最后提出“有學無問”的危害性。
批判今人“非所問所學”的不良風氣。
作者先指出今人問的三種不良動機:“快言論”、“試其能”“容其短”。
最后以感嘆句作結,再以“不能幾于古”來古今對比,批評今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