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位大大,詩詞中含德字的名句
嗟乎,聲以動容,德人以象賢。——在獄詠蟬并序 駱賓王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觀刈麥 白居易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碩鼠 詩經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長歌行 漢樂府
德也狂生耳 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金縷曲 納蘭容若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谷風 詩經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天問 屈原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白華 詩經
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板 詩經
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蕩 詩經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無酒酤我。——伐木 詩經
淑人君子,其德不猶。——鼓鐘 詩經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碧玉歌 孫綽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清廟 詩經
惟德惟馨,尚茲克遍。——雍和 賀知章
孤舟下建德,江水入新安。——發錦沙村 崔顥
不知彼何德?不識此何辜?——哭王質夫 白居易
君疑才與德,詠此知優劣。——答友問 白居易
功成賜宴麟德殿,猿超鶻掠廣球場。——郡齋獨酌 黃州作 杜牧
新歡便飽姜侯德,清觴異味情屢極。——閿鄉姜七 杜甫
懷君戀明德,歸去日相思。——贈柳圓 李白
有德必報之,千金恥為輕。——淮陰書懷寄王宗成 李白
上相抽毫歌帝德,一篇風雅美豐年。——奉和仆射相公春澤稍愆圣君軫慮嘉雪忽降品匯 杜牧
二、李白詩中帶有“疑”字的詩句有哪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年代:唐 作者: 李白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古朗月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丹崖森在目,清晝疑卷幔.——《瑩禪師房觀山海圖》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疑是老僧休念誦,腕前推下水晶珠. ——《白胡桃》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主將動讒疑,王師忽離叛.——《南奔書懷》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丹崖森在目,清晝疑卷幔.——《瑩禪師房觀山海圖》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疑是老僧休念誦,腕前推下水晶珠. ——《白胡桃》 年代:唐 作者: 李白樓疑出蓬海,鶴似飛玉京.——《題隨州紫陽先生壁》 年代:唐 作者: 李白楊花滿江來,疑是龍山雪.——《題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賁》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欲道心下事,時人疑夜光.——《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 年代:唐 作者: 李白鳥聚疑聞法,龍參若護禪.——《春日歸山寄孟浩然》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三、找 李白詩中含“月”的詩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 (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四、李白詩中含月的詩句有哪些
1、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2、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3、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4、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5、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7、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8、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9、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10、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1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12、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五、李白的詩詞中含尚字的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過四皓墓(李白)
我行至商洛,幽獨訪神仙。園綺復安在,云蘿尚宛然。
安州應城玉女湯作(李白)
愈疾功莫尚,變盈道乃全。濯濯氣清泚,晞發弄潺湲。
登峨嵋山(李白)
云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答杜秀才五松見贈(李白)
聞君往年游錦城,章仇尚書倒屣迎。
酬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贈別 (李白)
鸞翮我先鎩,龍性君莫馴。樸散不尚古,時訛皆失真。
金門答蘇秀才(李白)
君還石門日,朱火始改木。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酬崔五郎中(李白)
海岳尚可傾,吐諾終不移。是時霜飆寒,逸興臨華池。
送侯十一(李白)
朱亥已擊晉,侯嬴尚隱身。時無魏公子,豈貴抱關人。
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李白)
金膏猶罔象,玉液尚磷緇。伏枕寄賓館,宛同清漳湄。
陳情贈友人(李白)
臨財不茍取,推分固辭讓。后世稱其賢,英風邈難尚。
古風其四(李白)
羽駕滅去影,飚車絕回輪。尚恐丹液遲,志愿不及申。
古風其四十四(李白)
綠蘿紛葳蕤,繚繞松柏枝。草木有所托,歲寒尚不移。
上留田行(李白)
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憔悴西枝榮。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
北風行(李白)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秦女卷衣(李白)
水至亦不去,熊來尚可當。微身奉日月,飄若螢之光。
樹中草(李白)
草木雖無情,因依尚可生。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李白)
渡江如昨日,黃葉向人飛。敬亭愜素尚,弭棹流清輝。
六、李白詩里含周海的詩句
李白詩中,含有“周”、“海”二字的詩句比較多,以下詩中,含有“周”、“海”二字的詩句已用中括號標出:《箜篌謠》 【唐】李白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
貴賤結交心不移, 唯有嚴陵及光武。【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古風其四》 【唐】李白 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銜書且虛歸,空入【周】與秦。
橫絕歷四【海】,所居未得鄰。吾營紫河車,千載落風塵。
藥物秘【海】岳,采鉛青溪濱。時登大樓山,舉首望仙真。
羽駕滅去影,飚車絕回輪。尚恐丹液遲,志愿不及申。
徒霜鏡中發,羞彼鶴上人。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
唯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 《古風其四十三》 【唐】李白 【周】穆八荒意, 漢皇萬乘尊。
淫樂心不極,雄豪安足論。 西【海】宴王母, 北宮邀上元。
瑤水聞遺歌, 玉杯竟空言。 靈跡成蔓草, 徒悲千載魂。
《贈嵩山焦煉師》 【唐】李白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煙。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綿。時餐金鵝蕊,屢讀青苔篇。
八極恣游憩,九垓長【周】旋。下瓢酌潁水,舞鶴來伊川。
還歸空山上,獨拂秋霞眠。蘿月掛朝鏡,松風鳴夜弦。
潛光隱嵩岳,煉魄棲云幄。霓裳何飄搖,鳳吹轉綿邈。
愿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紫書儻可傳,銘骨誓相學。
《秋登巴陵望洞庭》 【唐】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
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
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風清長沙浦,山空云夢田。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唐】李白 晉室昔橫潰,永嘉遂南奔。沙塵何茫茫,龍虎斗朝昏。
胡馬風漢草,天驕蹙中原。哲匠感頹運,云鵬忽飛翻。
組練照楚國,旌旗連【海】門。西秦百萬眾,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掃不足論。皇運有返正,丑虜無遺魂。
談笑遏橫流,蒼生望斯存。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
憑覽【周】地險,高標絕人喧。想像東山姿,緬懷右軍言。
梧桐識嘉樹,蕙草留芳根。白鷺映春洲,青龍見朝暾。
地古云物在,臺傾禾黍繁。我來酌清波,于此樹名園。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秋夜獨坐懷故山》 【唐】李白 小隱慕安石,遠游學屈平。
天書訪江【海】,云臥起咸京。 入侍瑤池宴,出陪玉輦行。
夸胡新賦作,諫獵短書成。但奉紫霄顧,非邀青史名。
莊【周】空說劍,墨翟恥論兵。 拙薄遂疏絕,歸閑事耦耕。
顧無蒼生望,空愛紫芝榮。 寥落暝霞色,微茫舊壑情。
秋山綠蘿月,今夕為誰明。 《越中秋懷》 【唐】李白 越水繞碧山,【周】回數千里。
乃是天鏡中,分明畫相似。 愛此從冥搜,永懷臨湍游。
一為滄波客,十見紅蕖秋。 觀濤壯天險,望【海】令人愁。
路遐迫西照,歲晚悲東流。 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
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還題壁》 【唐】李白 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
始經瞿塘峽,遂步巫山巔。 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
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 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
卻顧失丹壑,仰觀臨青天。 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
望云知蒼梧,記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歷覽幽意多。
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 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
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元丹丘歌》 【唐】李白 元丹丘,愛神仙。
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 三十六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 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
《赤壁歌送別》 【唐】李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雪讒詩贈友人》 【唐】李白 嗟予沉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嘗有。
立言補過, 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頑丑。
月出致譏,貽愧皓首。 感悟遂晚,事往日遷。
白璧何辜,青蠅屢前。群輕折軸,下沉黃泉。
眾毛飛骨,上凌青天。萋斐暗成,貝錦粲然。
泥沙聚埃,珠玉不鮮。洪焰爍山,發自纖煙。
蒼波蕩日, 起于微涓。交亂四國,播于八埏。
拾塵掇蜂,疑圣猜賢。 哀哉悲夫,誰察予之貞堅。
彼婦人之猖狂, 不如鵲之強強。彼婦人之淫昏,不如鶉之奔奔。
坦蕩君子,無悅簧言。擢發續罪,罪乃孔多。
傾【海】流惡, 惡無以過。人生實難,逢此織羅。
積毀銷金,沉憂作歌。 天未喪文,其如余何。
妲己滅紂,褒女惑【周】。天維蕩覆, 職此之由。
漢祖呂氏,食其在傍。秦皇太后,毒亦淫荒。
螮蝀作昏,遂掩太陽。萬乘尚爾,匹夫何傷。
辭殫意窮, 心切理直。如或妄談,昊天是殛。
子野善聽,離婁至明。 神靡遁響,鬼無逃形。
不我遐棄,庶昭忠誠。
七、李白德性格和人生遭遇對他寫詩有什么影響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
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云: “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
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后,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向往游仙問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于戴天大匡山,并從趙蕤學。
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于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颋,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
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
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夸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
三年后,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
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
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愿以償,終于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
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于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
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后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
(李陽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
一年后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
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后,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后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
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泗水、東蒙等地。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
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游,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
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于宣城、當涂、金陵、溧陽一帶。
后隱居于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
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墻,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
當時詩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
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準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