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人性善惡的名言
(1)人的本性中決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臺上。
--納.霍桑 (2)人類處于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普羅提諾 (3)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狄德羅 (4)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但教育和習慣卻使它們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必須隔著各種外衣對它們加以認識。--切斯特菲爾德 (5)倘若人不升空成為天使,毫無疑問,他將下沉成為魔鬼。
他不能停留在獸性。最野蠻的人并不是野獸,他更壞,非常壞。
--柯爾律治 (6)人是在動物和超人之間一條繃緊的繩子一條越過深淵的繩子。--尼采 (7)高雅時髦與丑陋粗俗是人性這塊普通硬幣的兩面。
-- 赫.喬.威爾斯。
二、關于人的善惡兩面的名言:
倘若人不升空成為天使,毫無疑問,他將下沉成為魔鬼。
他不能停留在獸性。最野蠻的人并不是野獸,他更壞,非常壞----(柯爾律治)人是喪失地位的神(愛默生) 人的本性中決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臺上(納·霍桑) 人的野性無異于橡樹林中的各種野獸(本·瓊森) 只要有可能,人人都會成為暴君,這是大自然賦予人的本性----(笛福) 不論誰想建立一個國家,并給它定法則,他就應該先假定人都是兇惡的(馬基雅弗利) 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
但是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的人性(**)。
三、關于善惡的句子有哪些
1.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2.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葛洪
3. 善惡的區別,在于行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無。——莎士比亞
4. 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康德
5. 惡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鏡,但前者的放大倍數更大。
6. 行善必須努力,然而,抑制惡更須努力。
7. 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羅素
8. 行善比作惡明智;溫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瘋狂適宜。——羅·勃郎寧
9. 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羅曼·羅蘭
10. 懲惡而勸善。——《左傳》
11. 學佛的要有正見,要相信善惡因果,前生后世,生死輪回,圣人境界──阿羅漢、菩薩、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見,以為人死了就完了。——印順導師
12.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易》
13.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
14. 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高爾基
15. 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米開朗琪羅
四、關于‘善惡句子
關于善惡句子: 1、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葛洪 3、善惡的區別,在于行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無。
——莎士比亞 4、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康德 5、惡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鏡,但前者的放大倍數更大。
6、行善必須努力,然而,抑制惡更須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
——羅素 8、行善比作惡明智;溫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瘋狂適宜。——羅·勃郎寧 9、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
——羅曼·羅蘭 10、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11、懲惡而勸善。
——《左傳》 12、學佛的要有正見,要相信善惡因果,前生后世,生死輪回,圣人境界──阿羅漢、菩薩、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見,以為人死了就完了。
——印順導師 1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易》 14、善積者昌,惡積者喪。
15、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 16、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高爾基 17、從善如流,疾惡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
——楊子 19、一個好行為也可能是一個壞行為,誰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誰為兀鷹修復了翅膀,誰就要為它的爪負責。
——雨果 20、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米開朗琪羅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寧,為善事者子孫興。
——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丘明 23、對于惡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 2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 26、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左傳》 27、老是考慮怎樣去做好事的人,就沒有時間去做好事。
——泰戈爾 28、善與惡是同一塊錢幣的正反面。——羅曼·羅蘭 29、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這兩種人可以轉化,羊漸漸可以轉成狼;狼呢,漸漸地到一定階段也可以轉變成羊。
就好像是善惡一樣,沒有絕對的善惡,你這人特別的善良,那也有特別不善良的地方。最可笑的還有許多人,在羊向狼轉化的時候,轉化成一半,停在那兒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鬧不太清楚,到底是羊還是狼。
——劉震云 30、一善染心,萬劫不朽。百燈曠照,千里通明。
——蕭綱 31、一個人必須要么做個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謨克利特 32、惡行生不出善果。
33、我給英雄下的定義是必須用武力為他人或者是為民族、國家謀求利益的才是英雄。好漢是什么呢?好漢這個詞是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義的。
所以這里面有是非善惡的問題。——吳越 34、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于人類。
——弗·培根 35、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36、越是善良的人,越覺察不出別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 37、凡詩人之作,刺箴美頌,各有源流,未嘗混雜,善惡同篇也。——顏之推 38、就好像莊子說的渾沌。
渾沌北邊有個帝,南邊有個帝,他們到中間來看渾沌,渾沌沒有鼻子,沒有眼睛,但對他們非常好,這個南邊的帝和北邊的帝就要報答渾沌,就給他開鼻子、眼睛,鑿七竅,要讓他看看世界—日鑿一竅,莊子說:七日,渾沌死。他睜開眼睛的時候,就死了。
在西方《圣經》里邊也有這樣的故事:亞當和夏娃摘取了樹上的蘋果,吃了,知道了善惡,知道了好和壞,開始思想,這時候,就離開了天國。這個過程,是一個文化人的誕生,也是一個自然人的死亡的過程。
但是這過程中間有一段最微妙的最美妙的時刻,正是這個時刻產生了藝術。——顧城 39、避免做壞事的最佳方式莫過于做好事,因為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就是企圖不做任何事。
——卡萊爾 40、世界上絕對不是只有黑白兩種顏色,善惡兩種品德,敵我兩種力量,正謬兩種主張,資無兩個階級。要善于面對和把握大量的中間狀態,過濾狀態,無序狀態與自相矛盾的狀態,可調控狀態,可塑狀態等等。
——王蒙 41、至今為止,我們仍然無法揣測耶和華神把這樣一棵樹安設在伊甸園的原因,也更無法猜測為什么人一吃這樹上的果子就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后果。無論如何,這棵善惡樹上的果子必定是寓示著豐富的內涵的,因為我們看到人吃了它就發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議的轉變,這個轉變也就是墮落。
——傅翔 42、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寬容、忍讓、和善。——戴爾·卡耐基(*) 43、教育的最終目的為明辨善惡及真偽,并使人傾向于善與真,排斥惡與偽。
——塞·約翰生 44、念佛之前,先當信佛。必具四信,乃名信佛。
一信果佛,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西方彌陀,及十方諸佛等。二信自己的佛,即是佛性。
令在因地,能開慧見性者,即名成佛。三信人無善惡冤親、賢愚貴賤,個個是佛。
四信一切四生六道,皆同具毗盧佛性。此四者無先后高下,一體平等。
——王驤陸 45、與其說是為了愛別人而行善,不如說是為了尊敬自己。——福樓拜 46、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羅曼·羅蘭。
五、關于‘善惡"'句子
關于善惡的句子: 1、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葛洪 3、善惡的區別,在于行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無。
——莎士比亞 4、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康德 5、惡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鏡,但前者的放大倍數更大。
6、行善必須努力,然而,抑制惡更須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
——羅素 8、行善比作惡明智;溫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瘋狂適宜。——羅·勃郎寧 9、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
——羅曼·羅蘭 10、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11、懲惡而勸善。
——《左傳》 12、學佛的要有正見,要相信善惡因果,前生后世,生死輪回,圣人境界──阿羅漢、菩薩、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見,以為人死了就完了。
——印順導師 1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易》 14、善積者昌,惡積者喪。
15、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 16、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高爾基 17、從善如流,疾惡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
——楊子 19、一個好行為也可能是一個壞行為,誰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誰為兀鷹修復了翅膀,誰就要為它的爪負責。
——雨果 20、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米開朗琪羅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寧,為善事者子孫興。
——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丘明 23、對于惡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 2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 26、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左傳》 27、老是考慮怎樣去做好事的人,就沒有時間去做好事。
——泰戈爾 28、善與惡是同一塊錢幣的正反面。——羅曼·羅蘭 29、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這兩種人可以轉化,羊漸漸可以轉成狼;狼呢,漸漸地到一定階段也可以轉變成羊。
就好像是善惡一樣,沒有絕對的善惡,你這人特別的善良,那也有特別不善良的地方。最可笑的還有許多人,在羊向狼轉化的時候,轉化成一半,停在那兒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鬧不太清楚,到底是羊還是狼。
——劉震云 30、一善染心,萬劫不朽。百燈曠照,千里通明。
——蕭綱 31、一個人必須要么做個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謨克利特 32、惡行生不出善果。
33、我給英雄下的定義是必須用武力為他人或者是為民族、國家謀求利益的才是英雄。好漢是什么呢?好漢這個詞是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義的。
所以這里面有是非善惡的問題。——吳越 34、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于人類。
——弗·培根 35、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36、越是善良的人,越覺察不出別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 37、凡詩人之作,刺箴美頌,各有源流,未嘗混雜,善惡同篇也。——顏之推 38、就好像莊子說的渾沌。
渾沌北邊有個帝,南邊有個帝,他們到中間來看渾沌,渾沌沒有鼻子,沒有眼睛,但對他們非常好,這個南邊的帝和北邊的帝就要報答渾沌,就給他開鼻子、眼睛,鑿七竅,要讓他看看世界—日鑿一竅,莊子說:七日,渾沌死。他睜開眼睛的時候,就死了。
在西方《圣經》里邊也有這樣的故事:亞當和夏娃摘取了樹上的蘋果,吃了,知道了善惡,知道了好和壞,開始思想,這時候,就離開了天國。這個過程,是一個文化人的誕生,也是一個自然人的死亡的過程。
但是這過程中間有一段最微妙的最美妙的時刻,正是這個時刻產生了藝術。——顧城 39、避免做壞事的最佳方式莫過于做好事,因為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就是企圖不做任何事。
——卡萊爾 40、世界上絕對不是只有黑白兩種顏色,善惡兩種品德,敵我兩種力量,正謬兩種主張,資無兩個階級。要善于面對和把握大量的中間狀態,過濾狀態,無序狀態與自相矛盾的狀態,可調控狀態,可塑狀態等等。
——王蒙 41、至今為止,我們仍然無法揣測耶和華神把這樣一棵樹安設在伊甸園的原因,也更無法猜測為什么人一吃這樹上的果子就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后果。無論如何,這棵善惡樹上的果子必定是寓示著豐富的內涵的,因為我們看到人吃了它就發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議的轉變,這個轉變也就是墮落。
——傅翔 42、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寬容、忍讓、和善。——戴爾·卡耐基(*) 43、教育的最終目的為明辨善惡及真偽,并使人傾向于善與真,排斥惡與偽。
——塞·約翰生 44、念佛之前,先當信佛。必具四信,乃名信佛。
一信果佛,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西方彌陀,及十方諸佛等。二信自己的佛,即是佛性。
令在因地,能開慧見性者,即名成佛。三信人無善惡冤親、賢愚貴賤,個個是佛。
四信一切四生六道,皆同具毗盧佛性。此四者無先后高下,一體平等。
——王驤陸 45、與其說是為了愛別人而行善,不如說是為了尊敬自己。——福樓拜 46、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羅曼·羅蘭。
六、關于善惡的名言有哪些
惡人相遠離,善者近相知。
唐代僧人 王梵志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善惡名言西漢學者 戴圣 《禮記》舍善而趨惡不是人類的本性。
古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宋·歐陽修《祭丁學士文》。
殊:不同。這兩句大意是:善良與邪惡的區別,像火與水一樣無法相容。
水火不能相容,冰炭不可同爐,這是人所共知的。以此作比,說明善惡無法和平共處,要保護人民,就應鏟除邪惡,恰如漢朝桓寬所說:“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鹽鐵論·后刑》)。
可以此二句說明善惡根本對立,無法相容的道理。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祭丁學士文》察其言,觀其行,而善惡彰焉。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鍾繇傳》裴松之引袁宏語。察:調查。
彰:明顯。這幾句大意是:了解和掌握了一個人的言行,這個人是好人或是惡人就清楚了。
言和行是一個人的品質的外在表現,而人的品質又主要是通過其言和行體現出來的。所以了解一個人品質的善與惡,只需認真地觀察他的言語和行為就行了。
這幾句可用于說明如何知人。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后悔告終。
關于善惡的名言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 畢達哥拉斯陽光普照大地,不分人間善惡。古羅馬哲學家 塞內加善與惡是同一塊錢幣的正反面。
法國思想家 文學家 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羅曼·羅蘭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
這兩句大意是:作了好事或作了壞事,最終都將受到報應.且是來得早晚不同罷了。此二句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來到”(元·無名氏《來生債》)一樣,反映出前人最樸實、最鮮明的善惡觀,在人民無力懲罰那些為非作歹的惡人,沒有條件褒揚那些仁人善士時,往往以此二句去詛咒惡行,頌揚善行。
~二句已成人們口頭習用熟語,用以勸誡或安慰別人。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本性善惡的俗語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