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現辛棄疾的高尚人格的詩句
西江月 遣興 宋·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派的杰出代表。
他的一生,充滿著英雄行為和傳奇色彩,閃耀著英雄主義的光芒。與他同時代的人,就認識到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說他如“青兕”、如“真虎”、是“前身諸葛”。
辛棄疾是一個“余事作詩人”的人,他自己在詞中常感慨陳說: “少年橫槊,氣憑陵,酒圣詩豪余事”(《念奴嬌》),“說劍論詩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水調歌頭》)。因此,純以詞人論辛棄疾,就不足以知辛棄疾。
詞如其人,辛棄疾是一個“名德冠朝紳”、“安邊有成略”的英雄人物。他以熾熱的愛國熱情和飽滿的斗爭精神傾注于詞,使詞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
他的詞,震響著時代的風雷之音。王士禎《倚聲集序》說他的詞既不同于“文人之詞”,也不同于“詞人之詞”,而是一種“英雄之詞”,可謂有得之見。
辛詞現存六百余首,慷慨激昂、蒼涼悲壯是稼軒豪放詞風的主脈,同時也有不少意興玲瓏的閑適之作和詞調婉轉的柔媚之作,顯示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這首《西江月·遣興》是整部《稼軒集》中最為出奇的一首,不論用語還是立意,均表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蘊。
這首詞常被誤冠以“頹廢”的標簽,消隱在歷代傳統品詞家的視野中。實際上能有多少人體會到了辛棄疾那顆敏感的詞心呢?辛棄疾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入南宋朝廷,正式踏入南宋仕途,開始了在偏安朝廷的宦海沉浮,其間曾三次被劾去職,僅兩次退隱山林就達十八年之久。
但泉林之趣并沒有掩蓋了他的報國之心,朝廷一有起用的任命,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欣然前往。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悲壯;不知其可與不可而為之,卻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一次又一次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的破滅,留給詞人的只是那無邊無際的孤獨。但是,孤獨者都是思想者。
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于是,慶元年間閑居瓢泉時,這位曠世英雄寫下了這首孤獨醉客之詞。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開篇便彌漫著一股濃郁的酒氣。
敢于在詞作里直言“醉里且貪歡笑”,確實驚世駭俗,即使是對一個退居山林、留戀詩酒的“前官員”而言,也有不紓國難、言行頹廢之嫌。但一個“且”字是這兩句的詞眼。
從字意來講,“且”在這里既可解作“暫且”,也可解作“姑且”,無論哪種解法,均表露了作者此刻的心理活動。所謂的“歡笑”,并不是真正的快意風流,而只能是酒醉麻木中的暫時逃避,一旦酒醒后,那黑壓壓的現實又將怎樣刺痛辛棄疾那顆憂時傷世的心?這使我們想起他的《鷓鴣天·游鵝湖、病起作》里最后兩句:“醉中只恨歡娛少,無奈明朝酒醒何”,這應該是“醉里且貪歡笑”的最好注釋。
“要愁那得工夫”,實際上也是正話反說。詞人的一生,真可謂愁苦的一生。
他的那首著名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更是千古寫愁名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里的“要愁那得工夫”,正是“欲說還休”的婉轉表達。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句話看似和孟子所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個意思,其實相去甚遠。
孟子的意思是說啊,這書上東西不能完全相信,更不能所有的東西都奉若神明,一切照搬,那就讀死了。而辛棄疾的意思是,古書上的那些至理名言現在在這個南宋小朝廷里行不通了。
因此信它無用了。辛棄疾自二十二歲起兵抗金以來,夙夜為國事奔波,按“事君能致其身”的古訓,盡一個大宋子民的職責,向皇帝上《美芹十論》,又向當政者獻《九議》,自己也曾在詞中說過“萬鐘于我何有,不負古人書”,可為什么被一貶再貶,投閑置散近二十年?看來不是社會出了問題,就是“古人書”出了問題。
而后者是虛,前者是實。詞人借醉酒的掩飾,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做了一次深刻的追問,同時,也對現實做了一次辛辣的反諷。
詞的上片只是“醉言”,是一個孤憤者的宣泄。語言平白如話,仿佛剛從他的口中說出,自然新鮮。
下片意脈一轉,由虛入實,敘事性描寫用的全是散文句法,有問話也有自語,還有細致的動作描寫,恍如一段押韻的小品文。“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他獨酌獨飲,不知不覺倒在松樹旁。
醉眼迷蒙的他,把松樹看成了人,詢問起自己的醉態。恍恍惚惚中,他覺得松樹在眼前走動,似乎要過來扶起醉倒在地的他。
他立即伸出手推開松樹,大喝一聲:“去”!詞人將自己的醉態刻畫得如此維妙維肖、生動風趣,卻叫人如論無何也笑不起來。他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深深孤獨寂寞的辛棄疾。
沒有人陪他飲酒,他只能獨飲獨醉。醉倒時只有松樹在旁,也只有松樹要扶他一把。
他寂寞得只能與松為友,酒又如何能去除他的憂愁?雖然詞的下片一字未曾提“愁”,但隱藏在詞人醉態之中的寂寞與憂愁卻令人痛心。而一句“以手推松曰去”,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屈不撓、倔強好勝的曠世英雄。
二、哪些具有崇高的人格美的古典詩文,長期熏陶著人們的精神品格,陸游
表現人格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
陸游《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表現愛國精神的
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表現腳踏實地學習精神的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三、贊美人格高尚的名言有哪些
1).勸人珍惜光陰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一寸光陰一寸金,存金難買存光陰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告戒人要誠信 1.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戰國思想家 2.內外相應,言行相稱。 --韓非,戰國哲學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屈原,戰國詩人 4.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周,戰國哲學家 5.人背信則名不達。
--劉向,漢朝經學家 6.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韓嬰,漢朝詩論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暢泉,晉朝隱士 8.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頤,宋朝哲學家 9.多虛不如少實。
--陳甫,宋朝哲學家 10.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楊簡,宋朝學者 11.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賽,英國作家 12.言忠信,行篤敬。 --論語 13.欺人只能一時,而誠實卻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英國學者 14.生命不能從謊言之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德國詩人 15.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16.對己能真,對人就能去偽,就像黑夜接著白天,影子隨著身形。 --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 17.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賽羅,古羅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誠實,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國散文家 19.誠實最好的政策。 --弗蘭克林 20.人若能摒棄虛偽則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
--馬克吐溫 (3).勸人寬容,凡事要看得開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后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后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后悔 (4)堅強的意志\堅定的決心 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
拿破侖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寬容、忍讓、和善。-《人性的弱點》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佚名 名言警句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名言警句 (5)關于愛情 真正的愛就要把瘋狂的或是近于淫蕩的東西趕得遠遠的。
柏拉圖 名言警句 (6)關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內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歐陽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晉)陶淵明 名言警句 品德,應該是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法)孟德斯鳩 名言警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時常自省——認識自己 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希臘) 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
(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間,才能認識自己。
(德國)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馬來西亞) 給自己唱贊歌的人,聽眾只有一個。
(日本) 莫笑別人背駝,自己把腰挺直。(蘇聯) 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
(非洲) 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挑剔別人的錯兒。(愛爾蘭) 每個人都知道鞋子擠腳的地方。
(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緊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飯量自己知道。
(蘇聯) 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德國) 如果你指揮不了自己,也就指揮不了別人。
(美國) 當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國) [學習學習]名言警句精選(音序排列) B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還有其它: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
(《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
(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四、請選擇你喜愛的古詩詞中的名句來表達自己對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百科 文庫 幫助 | 設置 百度知道 > 社會民生 > 宗教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的啟示 瀏覽次數:366次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10-11-17 19:40 | 提問者:倩爾迪公主 | 檢舉 最佳答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給我的啟示錄 在學習中,我積累了很多條關于讀書的名言,在這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在我5歲時,父親告訴了我這句名言,當時,我并不了解這句話的含義。一天晚上,父親告訴我:“兒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鼓勵人們發奮讀書的名句,只有多讀書,在寫作的時你才會如有神助一樣,只有通過不停的的讀書,不斷地積累,才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寶貴素材,明白了嗎?快去行動吧!”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從此,我的讀書生活開始了。
我開始發瘋似的讀書,從早到晚,只要有空閑的時間,我便抱著書本去啃,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寶貴的知識和寫作素材。 后來,在三年級的作文競賽中,我讀書獲取的寶貴素材,終于有力用武之地,我已經可以寫出七百多字的作文了,就是因為我平時積累了很多好句子,所以能與別人的寫作水平拉開很大的距離,足以能夠讓人眼睛一亮。
到了四年級時,我讀了很多的歷史書籍,歷史知識學的非常廣泛了,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我背的滾瓜爛熟,同時,還積累了很多古詩詞句。 有一段時間,爸爸出差幾個月才回來。
見到父親,我提議和父親比賽寫作文,45分鐘的時間到了,我們互相欣賞著對方的作文。父親竟然說:“你寫作文的水平都超過爸爸了,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我們倆多開心地哈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向前輩崇高的人格學習的古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