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海納百川”的詩句是什么
描寫“海納百川”的詩句出自《金門答蘇秀才》,作者:唐代:李白,全文如下: 君還石門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折芳愧遙憶,永路當日勖。
遠見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
獻書入金闕,酌醴奉瓊筵。屢忝白云唱,恭聞黃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漢希騰遷。銘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我留在金門,君去臥丹壑。未果三山期,遙欣一丘樂。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愿狎東海鷗,共營西山藥。
棲巖君寂滅,處世余龍蠖。良辰不同賞,永日應閑居。
鳥吟檐間樹,花落窗下書。緣溪見綠筱,隔岫窺紅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鏡間,松鳴風琴里。
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身世如兩忘,從君老煙水。
賞析:此詩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載)。當時李白正待詔金門。
揚雄《解嘲》:“歷金門,上玉堂。”應劭注:“金門,金馬門也。”
蘇秀才,名不詳。李白在詩中寫道:“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
從詩中“我留在金門,君去臥丹壑”兩句來看,蘇秀才的隱居之處確實非凡:“鳥鳴檐間樹,花落窗下書。緣溪見綠筱,隔岫窺紅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鏡間,松鳴風琴里”。
李白向來對這種自然造化的勝景就一往情深,于是就想象著蘇秀才一定在眷戀自己,以至于“身世如兩忘,從君老煙水”。待詔金門的李白似乎按捺不住內心的期盼,表示身世兩忘,跟隨蘇秀才在大自然中終老一生。
“得心自虛妙”的“得”既指蘇秀才,當然也包括李白在內。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二、林則徐海納百川全詩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此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條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
寓意:做人如此,治國也可以借鑒,一個國家各個領域都興旺發達,能接納不同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才能高度文明,而不是某一方面畸形發展,造成社會大眾的心智的缺失,這樣的國家是不會長久富強的。 擴展資料: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于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 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
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則徐生于乾隆五十年,歷經嘉慶、道光兩代,咸豐登基后不久病故。 他從政為官四十年,先后擔任多職,但他的正直清廉,為他的人民所敬仰,并贏得“林青天”的美譽。
林則徐一生在14個省擔任過多種官職,他的非凡之處,是時時處處都表現出一絲不茍的責任感。有了責無旁貸的獻身精神,辦法總比困難多。
當時有人評價林則徐 “ 無一事不認真 , 無一事無良法 ”。雖然林則徐的實干精神挽救不了清王朝硯滅的命運,但林則徐殫精竭慮地干成的每一件實事不管是在局部上還在具體問題上,都給國家,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則是不可否認的。
林則徐每任一職 , 每做一事,從來沒有敷衍馬虎過。 實干加智惠,貫穿于林則徐為官從政的全過 程,或者說林則徐的一生就是實干加智慧的一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三、海納百川(猜一詩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是一副對聯,此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
意思:
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
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
擴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中國過去有句俗話,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泛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貪求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勢欲等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
http://**link?url=_ozFEvjCUmQ4lYu7XfGbojiCmQVRLgNz1kKjdv_Wj6vs4w6916o62fmhTEPmikwEUPV_tu0AkMeKAIxvjIkd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