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婺源美景詩詞
1、婺源道中 宋代:方岳 夢中綠遍謝家池,夢覺山村雪擁籬,盡道春寒花未在,曉來開到野棠梨。
譯文:夢中看到謝家池一片碧綠,夢醒看見山村雪落滿籬笆。都說春天寒冷花沒開,早晨就看到了野棠梨開放。
2、題婺源齋廳 宋代:許月卿六 濃淡煙云展畫,淺深稿櫓水挼藍。扁舟我欲春風里,魚鳥依然舊所諳。
譯文:濃煙淡煙,云卷云舒,像畫卷展開,船槁船櫓一深一淺,江水蔚藍。我乘著一葉扁舟在春風里,花鳥魚蟲還是我以前熟悉的樣子。
3、婺源溪行 清代:吳顥 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蒼蒼溪水清。擬到黃州說風景,小茅篷底浪花聲。
譯文:沿著山,撐著船槳繞著溪水前行,山色蒼茫,溪水清澈。打算到黃州再談論風景,小船的船底傳來浪花的聲音。
4、朱伯徽自溪南攜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絲海棠醉 明代:汪廣洋 舞罷《霓裳》不耐嬌,口脂微動酒初潮。玉闌西畔春如海,擬倩東風整翠翹。
譯文:剛跳完《霓裳羽衣曲》,有點不勝嬌柔。女子嘴唇紅潤,微微移動,像剛喝了酒。
玉石般的欄桿,在西河岸,春色滿滿。打算讓東風吹起一片翠綠。
5、婺源縣齋書事 元代:盧摯 竹樹映清曉,坐聞山鳥鳴。瓶花香病骨,檐雨挾詩聲。
客亦非馀子,春無負此生。明朝余問俗,吟罷卻須晴。
譯文:竹子綠樹掩映清晨的太陽,坐著聽到了山中的鳥命長。瓶子里的花,香氣襲人,讓我多病的身體精神抖擻,我在下雨的屋檐下吟詩作賦。
客人也不是外人,春天如此美好,可謂不負此生,明天我回歸平凡的人生,吟詩之后,已經放晴。 。
二、婺源曬秋詩歌描述曬秋的詩文
1、婺源古村曬秋 【現代】羅湖灣 篁嶺民居錯落連,屋窗竹簟景爭妍。
田間收獲多秋曬,七彩農俗盡眼前。 譯文:篁嶺的民居錯落排布,窗子外面的竹簟競相逞美,田里的收獲多多來秋曬,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景盡在眼前呈現。
2、題朱緋塘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漁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觀 七夕湖頭閑眺望。風煙做出秋模樣。
不見云屏月帳。天滉漾。
龍軿暗渡銀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況。
玄蟾烏鵲高樓上。回首西風猶未忘。
追得喪。人間萬事成惆悵。
擴展資料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曬秋。
三、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婺源,寫一段解說詞
1. 婺源導游詞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游!江西是個好地方,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
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婺源。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
在唐代開元28年設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因其“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里文風鼎盛,古跡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為經典,這里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野…,自然風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下轄十一個鎮和十五個鄉。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里是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的區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
婺源是現代中國的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及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這里是中國的茶鄉,中國茶文化之鄉…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里是徽商的發源地之一,當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沖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走出了一條“以商養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
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示下,使婺源“-室之內,必有俊才”。在訓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并且久盛不衰。
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大學者胡適,現代教育家江謙、現代著名醫學家程門雪。
。據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年在徽商里有“無婺不成徽”之說,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說明當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民故居,應有盡有。
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數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鎮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臺等。
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婺源物產豐富,當地的綠茶“婺綠”,是明清時期的貢品;獨特的荷包紅鯉魚是釣魚臺國宴上的珍品;龍尾硯是中國傳統的四大名硯之一;被譽為“江南梨王”的是江灣雪梨。
婺源文化與生態旅游區現已開放了“一區四線”20個旅游景區,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清代商賈住宅群中的精品---延村朋友們:延村 位于縣城北偏西18公里處。
是婺源現存的清代商賈住宅群中的精品,一座幽雅的清代莊園。延村最早建村可上推到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1085年),村里最早的居民是查、吳、程、呂四姓人。
至明朝洪武年間,金姓從婺源的沱川遷入,后來金姓人丁漸漸增長,現在已占全村人總數的80%。延村舊稱“延川”,是因為村子面臨著川流不息的清溪水,村里人期望著后世子孫能綿延百世,而得此名。
隨著歲月的更替,“延川”這個古老的名字被人們簡稱為“延村”了。延村之中現在保存著商賈們建造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積多達25000多平方米。
延村古民居多是天井式民居。所謂“天井”,其實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積較小。
這里炎熱多雨而潮濕,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這里的民居布局多重視防曬通風,也很注意防火,布局緊湊,密集而多樓房。民居的基本單元都是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狹高的天井也起著拔風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開敞,可以看見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風水學說中稱之為“四水歸堂”,有財不外流的寓意。
外圍常聳起封火山墻,因其形狀好象馬頭又稱馬頭墻,他利于防止火勢蔓延。馬頭墻是也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
墻頭都高出于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脊檐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多檐變化的馬頭墻在江南民居中廣泛地被采用,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通常三價、四價更長見。
封火山墻的磚墻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白墻青瓦,明朗而雅素。延村民居的特點是 四合院、淺天井、二層屋、有門樓、白壁外墻、馬頭墻、屋內多裝飾。
形成了建筑形體基本統一的格調,延村的古宅多是一層至三層是穿斗式木構架,屋四周由風火山墻圍起,使風火墻高出屋頂。大門是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
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后堂、廚房,前后均有淺天井。方柱石、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磚雕。
四、描寫婺源景色的文章
婺源旅游手冊,請到下面網址下載打印婺源出行資料,很有幫助。
婺源旅游出行指南,長溪賞紅葉全攻略!(圖)
感受長溪--婺源的世外桃源
婺源秋天鄉村徒步游攻略
其實婺源的美景或許并不在于某個村落的某幢古宅,或某幢古宅的某處雕花,而是在行進途中不經意間的一瞥,透過濃密的樹林,那山腳下的溪流邊,數十幢黛瓦白墻的房子組成的村落炊煙裊裊,落日染黃了高高的馬頭墻;還有參天古樹下的溪邊石階上,浣衣女捶打著衣物,那一幅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畫卷。 在喧囂的塵世中,婺源橫空出世,讓人們回到幾百年前的時光。或許每個人對婺源都有自己的解讀。不管是對年代久遠村落的向往,對連片油菜花的印象,還是對徽州文化的情有獨鐘,行走婺源其實是在追尋一個曾經消失的世界。
五、用什么成語可以形容婺源的美景
1、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
2、郁郁蔥蔥 [ yù yù cōng cōng ]
形容草木蒼翠茂盛。
3、湖光山色 [ hú guāng shān sè ]
湖的風光,山的景色。 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4、春意盎然 [ chūn yì àng rán ]
春天的意味正濃。
5、江山如畫 [ jiāng shān rú huà ]
形容自然風光美麗如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