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璞玉的詩句有哪些
1、遺我雙玉璞
唐 李白 《雜言用投丹陽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2、璞玉渾金難定價
元 馬需庵 《水龍吟 贈人二首 以上三首見永樂大典三千零》
3、佛性在躬如玉璞
元 梵琦 《漁家傲 西方樂》
4、璞玉渾金惡種草
宋 釋勝 《頌古二十四首》
5、璞玉深藏器
宋 陸游 《予出蜀日嘗遣僧則華乞簽于射洪陸使君祠使君》
6、璞玉深藏器
宋 黃庭堅 《呻吟齋睡起五首呈世弼》
7、璞玉光寒冰雪氣
宋 釋慧暉 《偈頌四十一首》
8、璞玉渾金雖定價
宋 釋慧空 《頌古》
9、璞玉樓臺渾色金
宋 許月卿 《寄顧次岳五首》
10、椎鑿璞玉生瘡痍
宋 鄭獬 《酬隨子直十五兄》
二、有關璞玉的句子有哪些
1灼灼璞玉,靜世芳華.
——星零《上古》
2我一直相信,這個世界上的每種感情,在發生的時候,都只是半成品,它需要人們,進行后期加工,有人把這個過程稱為磨合,聽上去美好的像是在雕琢一塊璞玉。只不過,沒有人能優先知道結果,沒有人能提前看到成品。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這個過程才別具一格的有趣。
——柳林《約會專家》
3原來,自己喜歡她。
但為什么萬千人中,獨獨喜歡上了鳳九,他慮了半晌,歸結于自己眼光好。因為自己眼光好,本能地發現了她這塊璞玉,他想要喜歡她,自然就喜歡上了她。喜歡這種事情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
——唐七公子《三生三世枕上書》
4好詩好詞應該就是這樣,塵珠璞玉,寂靜在匣子里,大音希聲。它要等你去聽它的低語。等某一天你在外面受過了陽光、淋過了雨露、經過了風吹雨打再回來讀這一冊老詩,忽然讀到一句,發現以前背到滾瓜爛熟終究還是沒有懂過。你醍醐灌頂靈臺清明,卻隱隱地透著悲意。
——江南《龍與少年游》
5璞玉再好,也需要精心的雕琢,這種精心,有時候,則是需要時間來醞釀
——天蠶土豆《大主宰》
6誰都不知道,她不哭,并不是因為她堅強,更不是逞強,而是因為那個為她拭了一輩子淚的人正靜靜躺在她右前方的棺木里,沒有他在,任何人都休想再安慰她張璞玉。
秦蘊,你看啊,除了你誰也不懂我了。
——長著翅膀的大灰狼《姻緣》
7“小孩子不懂事,識人不清,有人拿魚 目當珍珠,有人棄璞玉如敝屣,正常。”
意思就是說,顧瀟是不值錢的魚目,而 佳人是卿貴人的璞玉。
——阿Q《有一種愛情叫學霸
8身體是根本,好的身體就是一塊璞玉,雕刻出來也好的多,而弱的身體則是一塊雜質玉,即使手藝高超,也成不了好的玉雕。
——我吃西紅柿《星辰變》
9璞玉染灰,一經雕琢,必當耀絕天下
——處雨瀟湘《天下無雙王妃太囂張》
10 西方人喜歡鉆石,中國人愛璞玉,鉆石鋒芒畢露,而玉縝密溫潤,鉆石可以用克拉來計算,玉卻可以用品格來衡量。
——彥歸來《后來》
11渾金璞玉,霜華內斂,真是材質非常
——管平潮《仙路煙塵》
12最是砂石磨礪的溫暖,造就璞玉溫潤的容顏。
《世紀金榜》
13即便天才一如渾金璞玉,其中有時也不無雜質。
——狄更斯《馬丁·瞿述偉》
14人生的最終價值,不在于擁有多少美玉,而在于是否發現過璞玉。
《將茶飲成一場宿醉》
15雖說積歲越久,滄桑越濃,質地就愈加地溫潤,但再好的璞玉也需要被時光雕琢,才能成為一塊美玉。
——白落梅
三、形容璞玉的詩句
1、遺我雙玉璞唐 李白 《雜言用投丹陽知己兼奉宣慰判官》2、璞玉渾金難定價元 馬需庵 《水龍吟 贈人二首 以上三首見永樂大典三千零》3、璞玉渾金難定價元 馬需庵 《水龍吟 贈人二首 以上三首見永樂大典三千零》4、佛性在躬如玉璞元 梵琦 《漁家傲 西方樂》5、是身如璞玉宋 陸游 《予出蜀日嘗遣僧則華乞簽于射洪陸使君祠使君》6、璞玉深藏器宋 黃庭堅 《呻吟齋睡起五首呈世弼》7、璞玉光寒冰雪氣宋 釋慧暉 《偈頌四十一首》8、璞玉渾金雖定價宋 釋慧空 《頌古》9、璞玉渾金宋 釋師范 《偈頌一百四十一首》10、利得昆侖皆璞玉宋 宋太宗 《緣識》。
四、形容璞玉的成語
璞玉渾金 [pú yù hún jīn] 基本釋義比喻天然美質,未加修飾。
多用來形容人的品質淳樸善良。出 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渾金璞玉 [hún jīn pú yù] 基本釋義比喻天然美質,未加修飾。多用來形容人的品質淳樸善良。
出 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璞金渾玉 [pú jīn hún yù] 基本釋義比喻天然美質,未加修飾。
五、關于璞玉典故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緣,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對于今人來說,和氏璧是一個謎,并且極富傳奇色彩。兩千多年來的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十它的記載和傳說,有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文吟詠。
關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于(韓非子)、《新序》等書,并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土,歷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淚后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后來.楚國向趙回求婚,使和氏壁義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國聽說趙國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壁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后來,和氏壁還是被秦國擁有,至于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壁”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壁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后,關于和氏壁的記載屢見不鮮,并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咸《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于卞子。”唐代詩文中關于和氏壁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后,子纓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空”。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后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于諸強,后被南朝承襲。隋滅陳后,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滅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后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們開始對和氏壁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