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鑒賞的演講稿
你是要廣播嗎?前幾天我剛廣播完!借你啦!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郁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于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蝶戀花
歐陽修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本詞抒寫了一片難以指實的、濃重的感傷之情,大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那種對于整個人生的迷惘和得不到解脫的苦悶,詞中也同時包含著主人公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眷戀,以及他甘心為此憔悴的執著感情。“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兩句,表現了主人公如有所待、又若有所失的情狀,語淡而意遠。
采桑子
歐陽修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北宋文學巨匠歐陽修一連寫下十三首《采桑子》,以疏淡清新的筆墨,對不同時段的潁西湖給予淋漓盡致的描摹,令千載之后的我們仍在傳誦,仍然追摹不已。歐陽修筆下的《采桑子》十三首所描寫的潁州西湖,雖沒有“天生麗質”的西子湖的名氣大,但至今仍能喚起人們對她的追慕、迷戀、向往,并給人以美的享受。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綜觀全詞,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敘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只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寫來盡管沒有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覺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于此亦隱隱透出。全詞構思新巧,奇情四溢。寫景、記事、說理自然,寓莊于諧,語言回環流走,風格清新婉麗。
2. 唐詩宋詞演講稿
推敲的故事
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
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
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里就邊推敲邊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
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
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
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
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
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
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你還可以再添加幾句
!!!!!!!!!!!!!!!!!!!!!!!
3. 唐詩宋詞演講稿
推敲的故事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
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里就邊推敲邊念叨著。
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
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
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你還可以再添加幾句!!!!!!!!!!!!!!!!!!!!!!。
4. 關于宋詞的演講稿
宋詞是中華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文學史上一朵艷麗風雅的富貴之花。學習宋詞是走進中華文化,培養人的情趣,增強自身文學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可以講宋詞使中國人擁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當我讀宋詞的時候,我會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誦讀,詞是語言的藝術,它講究音韻的和諧,追求美的旋律,因為美,所以我們學習欣賞。反復的誦讀,能夠對詞由淺入深的進行體味和理解,進而形成語言的感覺,而且許多的東西的理解是跟隨一個人的成長的,經歷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體味其中真諦,形成情感的共鳴。
宋詞中有表現愛國愛家的,如陸游,有表現兒女情長的,如柳永,等等.比如說東坡這位大詞人,不說他的詩,那個詩就更沒法講了,就是他有名的幾首詞,大家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做豪放派,說這個人好像是太豁達,心胸廣博天地寬廣,沒仇沒恨,什么事都看得開,那里是怎么回事,他是表達方式,“十年生死兩茫茫”,你怎么感受這個,他一生寫這個詞,這個最悲傷、最沉痛,流露他的真情,他并不好,豪放是一種掩蓋不想多說,人生如夢,算了吧,這是假象。真那個樣他會做詞,他閑著沒事逛逛不就完了,欣賞古人的詩詞不要看表面,不要看字面的意義,“十年生死兩茫茫”,他是挽吊他的結發之妻。蘇東坡因和王安石意見不合,那是因為當時王安石要變法,那么這個問題就復雜了。我不急于評論這些,因為咱們今天不涉及那個,但是他們,蘇東坡的意思說,你這個變法聽起來好,底下一奉行一實行,弊端百出,比沒改革以前人民還苦,他是說這個,結果就把宋神宗得罪了,一下子就把他貶到南方去,而且是一步一步地貶,他這個夫人姓王,他做詞的時候,已經十年了,他根本沒有寫篇文章,專門懷念我的結發妻,他不敢這樣,可是忽然這一下子,他也不知怎么一個背景機會,忽然寫了這么一首詞,是他平生全部詞集里,最沉痛悲痛的一首,最感動人,可是你看看這個詞,平平淡淡、樸樸素素、自然至極,沒有任何什么修辭,什么修飾一點也沒有,那是真情流露,“十年生死兩茫茫”,活的和死的誰都說不清,是怎么回事,“茫茫”沒法形容,“不思量自難忘”,我太痛苦,我不想吧,不行,忘不了。諸如此類就寫下去,他最后他說,我和我那個妻子,“縱使相逢應不識”,不要說我們已經十年兩茫茫了,我們就是在對面相逢,不認得,為什么呢?塵滿面,風塵撲撲,他被貶到那里去,塵滿面那頭發鬢如霜,十年以前不這樣。他現在看到的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崗,想著明月照著,低下外鄉隨便找一個地方,埋葬人的地方,有點新載的小松樹,就指那個墳地所在,明月夜短松崗,他看到這個景象,哎呀他還豪放,那么你問我這首詞的背景是什么,我只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給人一種凄苦,不忍促讀;“老夫聊發少年狂”“大江東去”“山間蘭牙短浸溪”等等的豪邁,"明月幾時有"等的恬靜與思念;王安石“登臨送目”的流暢;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綠樹聽鵜鴂”“更能消幾番風雨”蘊含的悲憤;還有張孝祥“長淮望斷”令人罷席,等等,讀來一種生活中沒有的體會與感悟。
5. 對唐詩宋詞中幾種常見意象的探析
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中,詩人們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情感,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詩人們賦予了比較固定的內涵,負載著特定的情感,作為經常要賞鑒古代詩詞的高中學生,我們不可不知。
1. 菊花——堅貞高潔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為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人格的寫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3. 松——剛直堅毅
松樹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毅剛直,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4. 蓮——表達愛情
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5. 梧桐——凄涼悲傷
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
6. 杜鵑鳥——凄楚哀傷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楚、哀傷的象征了。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7. 鷓鴣鳥——離愁別緒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8. 鴻雁——思鄉懷親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6. 關于中國詩的意象寫一篇800字作文
當鮮艷的五星紅旗伴隨著第一輪紅日緩緩的從東方升起時,我挺起胸膛,我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很有氣勢)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于老師劃線的這個句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后文中你用了“你”,就前后不一致了。把劃線句改成中國,我為你驕傲!這樣,后文的“你”就有了明確的指向。)五千年悠久的文明釀造出今日的禮儀之邦,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你見證了人類文明每一個的形成,唐詩宋詞澆灌了每一位炎黃子孫。歲月的滄桑永遠磨不去你的銳氣,時光的流逝永遠遮不住你的光芒。炎黃的血脈如滔滔江水般奔流不息,你永遠是那矗立于民族之林的強者。(在這里,填補這一句: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以下兩個小節也都這樣修改。)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今天的“神七”出艙,你一直用你的智慧創造了那一個個輝煌的時刻;從申奧成功到舉辦奧運,你一直用你的努力實現了那一個個耀眼的奇跡。自信,拼搏,勇敢,一直是你的座右銘,更高,更快,更強,永遠是你的目標。在人群中,你永遠是那最辛勤的耕耘者,用汗水收獲最甜美的果實。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每一個炎黃子孫手牽著手,一起面對艱難險阻。“”大地震震痛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心:一個個美麗的家園被無情的摧毀,一個個無辜的生命輕輕的消失,原來幸福的人們卻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搞得家破人亡。但是,中華民族絕對不會因為這點挫折就被打倒的。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雙雙的手將愛心投入募捐箱,一批批捐贈物十萬火急的被運到災區,一位位有心之士前往災區探望受災群眾。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精神可以戰勝一切的災難。災難無情,人間有愛。(本文比較有特點的是排比句、排比段的運用,很不錯,完全可以變成一篇出色的演講稿。)
回顧輝煌的昨天,注視燦爛的今天,展望光明的明天。我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這個結尾不錯,總結了上文的回顧昨天,注視今天,再次點題,首尾呼應,很好。唯一遺憾的還是選材上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內容,新鮮感不強烈。不過在氣勢上、語言的運用上,很到位。要表揚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