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
(1)題目要求賞析“春景的描繪”,可從手法和內容的角度作答.先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內容,再分析手法.“池塘隱隱驚雷曉”是聽覺描寫,“柳眼未開梅萼小”是視覺描寫.(2)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風遲日媚煙光好,綠樹依依芳意早”,對春天萬物復蘇,一片生機勃勃的喜愛;“華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長恨少”,春色苦短,人生年華易老(青春年華易逝)的感慨;“樽前貪愛物華新,不道物新人漸老”,對逝去即不可再得的感嘆.答案:(1)初春的腳步臨近,池塘里的冰雪逐漸融化,響亮的雷聲帶來了珍貴的春雨;梅花傲立枝頭,含苞待放,柳樹尚未發芽.(1分)這兩句運用動靜結合(或聽覺、視覺結合)的手法,(2分)描繪了一幅綠意即將萌發、萬物復蘇的初春圖景.(2分)(2)①對春天萬物復蘇,一片生機勃勃的喜愛.②由春景引發的傷春之情.③對春色苦短,人生年華易老(青春年華易逝)的感慨.④萬物復蘇,循環往復,然而人生卻非如此,引發詞人對逝去即不可再得的感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
2. 走進唐詩宋詞閱讀題答案
2:1從實際出發,確定方向和計劃2要有韌性和下苦功3刻苦學習和研究,再加上科學的總結,就會有所發現和發明。
王國維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出自柳永《雨霖鈴》 這兩句虛實相生,虛景實寫,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
4:走進是指我們用心去讀唐詩宋詞,去品唐詩宋詞,去體會其中的人生道理,學到了更多的人生感悟。走出是指經過了學習唐詩宋詞,我們提高了自身的品味,提高了自身的文學底蘊。
5:最大感悟是唐詩宋詞是中國獨有的文化財富,傳遞著古代大師們不朽的藝術和精神。從而使一代代人,受到了思想的熏陶。
而讀唐詩宋詞,應該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
3. 走進唐詩宋詞閱讀題答案
1。從實際出發,確定方向和計劃
2。要有韌性和下苦功
3。刻苦學習和研究,再加上科學的總結,就會有所發現和發明。 王國維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
4。“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出自柳永《雨霖鈴》 這兩句虛實相生,虛景實寫,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
5:走進是指我們用心去讀唐詩宋詞,去品唐詩宋詞,去體會其中的人生道理,學到了更多的人生感悟。走出是指經過了學習唐詩宋詞,我們提高了自身的品味,提高了自身的文學底蘊。
6:最大感悟是唐詩宋詞是中國獨有的文化財富,傳遞著古代大師們不朽的藝術和精神。從而使一代代人,受到了思想的熏陶。而讀唐詩宋詞,應該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
4. 10首唐詩宋詞賞析
1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賞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 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征。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
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 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
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 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
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于詠物背后,寄寓著生活哲理。 2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詩 張九齡 幽人歸獨臥, 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 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 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 何所慰吾誠? 【賞析】: 此詩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隱士,雖然自己被貶官在外,沒有塵世間的雜念,但是一片忠君報國的赤心不滅, 仍然懷念遠在朝延的君王。
詩中以“高鳥”比喻君王,以“飛”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 象新穎。 3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 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賞析】: 讀此詩,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頌》。
詩人謫居江陵,正是桔之產區。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貞操。
詩中前四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32633535 句是“比興”,詩開頭二句,托物喻志,以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三、四句用反詰,說明桔之 高貴是其本質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寫如此嘉樹佳果,本應薦之嘉賓,然而卻重山阻隔,無法為 之七、八句嘆惜丹桔之命運和遭遇。最后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詩表達詩人對朝政 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嘆。詩平淡自然,憤怒哀傷不露痕跡,語言溫雅醇厚。
結句以反詰作收,深沉有力, 情味無窮。 4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詩 李白 暮從碧山下, 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 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 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 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 陶然共忘機。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
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 隱士。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
詩以“暮”開首,為“宿” 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共忘機”。
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同時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種表現。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
然陶詩顯得平 淡恬靜,既不著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等等。
而李詩卻著意渲染。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6 月下獨酌 五言古詩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 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賞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全詩圍繞一個“獨”字,寫一種世無知音的孤寂之情。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 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 不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
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
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 ,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
最后六句為第三段, 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 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 看,卻極度凄涼。 7 春思 五言古詩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
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 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 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
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 的心理活動,來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春景成了征夫思婦刻骨相思的引信, 別具一格,委婉動人。
8 望岳 五言古詩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岳泰山的。沈德潛《唐詩別裁》評論說:“齊魯青未了五字已盡 泰山。”
詩以“望”入題,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
5. 十首宋詞的題及答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 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本詞是蘇軾經歷烏臺詩案,被釋放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前人在評論這首詞時曾說,“恨”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中“恨”的內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
答: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關 河 令周邦彥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
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前人在評論這首詞時曾說,“融情于景”是本詞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說?為什么?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答: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題。
月 上 瓜 洲——南徐多景樓作南宋·張輯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多景樓,為南徐勝跡,在鎮江北固山上。
詞的下闋中“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過塑造“漁翁”這一形象,寄托了詞人怎樣的情懷。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
答: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前人在評論這首詞時曾說,“愁”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中“愁”在上下兩片中的寓意分別是什么?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 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鷓鴣天·代人賦辛棄疾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詞題“代人賦”,所代之人不詳,但從詞中可以推測,詞中主人公是怎樣的人?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
答: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浣 溪 沙晏 殊小閣重簾有燕過。
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前人在評論這首詞時曾說,“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詞思想感情的關鍵,詞中“愁”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答: 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清平樂·春晚王安國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前人在評論這首宋詞的構圖藝術時曾說,這首詞所描繪的春意圖是從音響和色彩兩個方面構制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答: 8.閱讀下面一宋詞,然后回答問題。好事近·漁父詞朱敦儒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
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注】朱敦儒,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辭官離開朝廷,長期隱居浙江嘉興。
前人在評論這首詞時曾說,“出紅塵”一詞最能表現詞人的思想感情,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懷?答: 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玉 樓 春宋 祁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本詞上片是通過哪幾個物象來表現“風光好”的?前人在評論這首詞時曾說,“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是全詞最傳神的字眼,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
答: 1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前人在評論這首詞的抒情時說,“忽見”二字是表現詞人心情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
答: 參 考 答 案1.“恨”的內容是封建社會文字冤獄對人才的摧殘。同意。
本詞上片描寫“缺月”、“疏桐”、“漏斷”、“人靜”、“幽人”、“孤鴻”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產生“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詞以鴻寫人,整首詞用一個“恨”字統轄,意境深邃,主旨鮮明)2.同意。
本詞上片先寫薄暮凄清之景,孤獨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長鳴傳來,不見雁影,營造了一種凄清的氛圍。下片的“孤燈”與上片相呼應,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詞的字里行間。
(本題考查古代詩歌藝術技巧的鑒賞能力,只要在原詞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根據就行)3.有心報國卻又報國無門的憂憤、失望之情;迫于無奈只能逍遙江海的抑郁孤獨、無可奈何之情。(本詞上片突出了一個“愁”,下片塑造了“漁翁”的形象)4.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的愁是關心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全詞表現了詞人對現實社會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郁激憤感情。(第一問需要注意上片“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兩句和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一句,還要結合詞人身世和經歷進行深入思考。
6. 古詩文閱讀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⑴想當年,到而今。
借代。⑵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
⑶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人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這首詞創作時代較耳熟能詳的“怒民沖冠”詞略早,寫于岳飛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時。
全詞采用散文化寫法,層次分明。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
寫在黃鶴樓之上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回憶。“想當年”三字點目。
“花遮柳護”四句極其簡練地道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榮。“珠翠繞”、“笙歌作”,極力寫作了歌舞升平的壯觀景象。
“珠翠”,婦女佩帶的首飾,這里指代宮女。“珠翠繞”當然也是夸張說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筆(回應“想當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寫北方遍布鐵蹄的占領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慘痛情景。
與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強烈對比。“鐵蹄滿效畿,風塵惡”二句,花柳樓閣、珠歌翠舞一掃而空,驚心動魄。
過片處是兩組自成問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戰士浴血奮戰,卻傷于鋒刃,百姓饑寒交迫,無辜被戮,卻死無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這遠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導“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樂觀地想象勝利后的歡樂。
眼前他雖然登黃鶴樓,作“漢陽游”,但心情是無法寧靜的。或許他會暗誦“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名篇而無限感慨。
不過,待到得勝歸來,“再續漢陽游”時,一切都會改變,那種快樂,唯恐只有騎鶴的神仙才可體會呢!詞的末句“騎黃鶴”三字兼顧現實,深扣題面。表示今日“靖康恥,猶未雪”,未能盡游興,“待重新收拾舊山河”后,定再駕乘黃鶴歸來,重續今日之游以盡興。
樂觀必勝的精神與信念洋溢字里行間。從“想當年”、“到而今”、“何日”說到“待歸來”,以時間為序,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明快。
縱觀全題:題目考點實實在在,考查難度適中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