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經中的唐詩宋詞元曲各三首一定要詩經中唐詩宋詞元曲都要三首
詩經: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唐詩: 早春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春雨 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鐺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宋詞: 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元曲: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雙調夜行船(秋思) 馬致遠 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2. 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各三首.(要春夏秋冬.和其他種類)
詩經(了解不多,隨便找了三首,與四季沒有什么關系)1、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2、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3、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唐詩1、春曉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2、山亭夏日 高駢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3、秋詞 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宋詞1、蝶戀花 蘇軾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2、蘇幕遮 范仲淹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3、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元曲1、雙調·得勝樂·夏 白樸 酷暑天,葵榴發,噴鼻香十里荷花.蘭舟斜纜垂揚下,只宜輔枕簟向涼亭披襟散發.2、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3、沉醉東風·秋景 盧 摯 掛絕壁松枯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現代詩1、春 當生命的綠意 爬上我家的門扉 告訴我,游子歸來的訊息 滿園的花蝶飛舞 自冬眠覺醒的鵝卵石 原來早就夢見了 一年初始的甜蜜 2、再別康橋 徐志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3、春 是誰,翻開嶄新的第一頁日歷,是雨中翩飛的燕兒?是云端展翅的布谷?亦或是,辭舊聲中的聲聲炮竹?又是誰,在干枯的原野上撒下第一片希望,是黃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老黃牛?是父親額頭邊被風霜浸染的白發?亦或是,母親臉上被年輪班駁的皺紋.只看見,一縷細雨和風從身旁飛過,就這樣,你俏嫩的臉頰被被杏花吹得粉艷,被桃花笑得火紅.就這樣,你把一個沉睡了千年的夢喚醒,開始踏下一個新的腳印.。
3. 求《詩經》、唐詩、宋詞至少各五首
關 雎【詩經·國風·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葛 覃【詩經·國風·周南】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卷 耳【詩經·國風·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頹。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 木【詩經·國風·周南】
南有樛木,葛藟系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 斯【詩經·國風·周南】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無題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宣州謝〔月兆〕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破陣子 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4. 從《詩經》 唐詩 宋詞中 各選一首進行賞析或描述
伐檀 詩經·國風·魏風 原文: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賞析 這是《詩經》中最為人們熟悉的篇目之一,甚至中學語文課本亦選為教材,但是對這首詩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其分歧之大卻是驚人的,不僅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最早《詩序》以為是“刺貪也。
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仕進耳”;朱熹又以為“此詩專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貪,失其旨矣”(《詩序辯說》);梁寅《詩演義》又稱為“美君子隱居之志也”;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謀瑋《詩故》另創新說,何認為是“魏國女閔傷怨曠而作”,朱認為是“父兄訓勉子弟之詞”。
其他大同小異者尚有,不一一列舉。今人由于對詩所屬時代的社會性質、生產方式及作者的階級屬性、生活狀況認識不同,因而也產生了一些不同的觀點。
有的認為詩人是農民,這篇是反封建的詩歌;也有的認為是奴隸,本篇是抨擊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的;還有的只是籠統地說是古代勞動者反對剝削者的詩歌。另一類則與上述意見針鋒相對,或認為是奴隸主貴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場來攻擊新興的封建剝削”;或認為是“勞心者治人的贊歌,它所宣揚的是一種剝削有理、‘素餐’合法的思想”。
后一類看法貌似新穎,實際多從古人說解中引出,附和者甚寡。 本文將此篇作為反剝削詩歌看,對于當時的社會性質及詩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難以確認,姑且保留拙作《詩經選注》的看法,即:這是伐木者之歌。
一群伐木者砍檀樹造車時,聯想到剝削者不種莊稼、不打獵,卻占有這些勞動果實,非常憤怒,你一言我一語發出了責問的呼聲。三章詩重疊,意思相同,按照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伐檀造車的艱苦勞動。
頭兩句直敘其事,第三句轉到描寫抒情,這在《詩經》中是少見的。當伐木者把親手砍下的檀樹運到河邊的時候,面對微波蕩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贊嘆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賞心悅目,也給這些伐木者帶來了暫時的輕松與歡愉,然而這只是剎那間的感受而已。
由于他們身負沉重壓迫與剝削的枷鎖,又很自然地從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動,聯想到自己成天從事繁重的勞動,沒有一點自由,從而激起了他們心中的不平。因此接著第二層便從眼下伐木造車想到還要替剝削者種莊稼和打獵,而這些收獲物卻全被占去,自己一無所有,愈想憤怒愈無法壓抑,忍不住提出了嚴厲責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第三層承此,進一步揭露剝削者不勞而獲的寄生本質,巧妙地運用反語作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對剝削者冷嘲熱諷,點明了主題,抒發了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本篇三章復沓,除換韻反覆詠嘆,更有力地表達伐木者的反抗情緒外,還能起到在內容上有所補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輻”、“伐輪”,便點明了伐檀是為造車用,同時也暗示他們的勞動是無休止的;另外各章獵物名稱的變換。
則說明剝削者對獵獲物無論是獸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氣地據為己有,表現了他們的貪婪本性。全詩直抒胸臆,敘事中飽含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實感與揭露力量。
另外詩的句式靈活多變,從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縱橫錯落,或直陳,或反諷,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發,稱得上是雜言詩最早的典型。戴君恩《讀詩臆評》謂其“忽而敘事,忽而推情,忽而斷制,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牛運震《詩志》謂其“起落轉折,渾脫傲岸,首尾結構,呼應靈緊,此長調之神品也”,對此詩的藝術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賞析 這是一只悲傷而執著的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飛著、叫著,追尋它的同伴。
詩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實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詠物詩寫于大歷初杜甫居夔州時。
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宋·蘇軾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它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賞析 此詞作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蘇軾由杭州太守被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時,是作者離杭時送給參寥的。參寥是僧道潛的字,以精深的道義和清新的文筆為蘇軾所推崇,與蘇軾過從甚密,結為莫逆之交。
蘇軾貶謫黃州時,參寥不遠千里趕去,追隨他數年。這首贈給參寥的詞,表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時也抒寫出世的玄想,表現出巨大的。
5. 詩經 唐詩 宋詞的特點比較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所以又稱《詩三百》,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五經。
“古者《詩》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也稱《詩三百》。
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里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
《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余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系密切,是無疑的。《詩經》不僅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
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及代表作。 《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這三個說的是內容,賦、比、興,,這三個說的是手法,這就是》“六義”。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稱作“十五國風”共160篇。
《雅》分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于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
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陜西調、山西調、河南調。 國風·周南 國風·召南 國風·邶風 國風·鄘風 國風·衛風 國風·王風 國風·鄭風 國風·魏風 國風·唐風 國風·齊風 國風·秦風 國風·陳風 國風·檜風 國風·曹風 國風·豳風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
朱熹《詩集傳》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有正變之別。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厘陳戒之辭也。
辭氣不同,音節亦異。
」故而大小雅之異乃在於其內容。 “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
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
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攜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
《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
.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系。
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
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
由于“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后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
6. 唐詩宋詞詩經各兩首
唐詩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漁 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
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巖上無心云相逐
宋詞
蝶戀花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詩經
天 保
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
俾爾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爾,俾爾戩榖。罄無不宜,受天百祿。
降爾遐福,維日不足。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皋,如岡如陵。
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于公先王。
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民之質矣,日用飲食。
群黎百姓,遍為爾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7. 詩經 元曲 唐詩 宋詞怎么排序
按時代順序排列:詩經、唐詩、宋詞、元曲。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唐詩唐朝詩歌通稱,泛指創作于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宋詞是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
擴展資料
唐詩和宋詩,不僅是兩個朝代詩歌的總名,而且代表了我國詩歌史上兩種詩法和詩歌。不同之處在于:
1、唐詩主言情,即使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詩喜說理,崇尚議論。
2、唐詩多含蓄;宋詩多直露,言盡意亦盡。
3、唐詩總用感性形象來把握現實,宋詩則多借助理性思維來解剖現實。
4、唐詩詩味較濃;宋詩詩味較淡,但卻以思想的細致深刻、技巧語言的精益求精彌補之。
事實上,從中唐開始,唐詩就有向日后的宋詩演變的趨勢。而宋詩的許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韓愈的詩中找到濫觴。從整個詩歌史來看,宋詩正是唐詩發展的必然結果。
唐詩與宋詩,本是一脈相承的。這種趨勢是從杜甫開始的,中唐韓愈、白居易、孟郊、賈島及晚唐皮日休、羅隱等人又有所發展,而宋代詩人則沿其流而揚其波。宋代詩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詩的營養,才創造出一代詩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中國最早詩歌總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詩(唐朝詩歌通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詞(中國文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曲(文藝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