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你所理解的《唐詩宋詞》
同: 都是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 都是時代在精神人文上的縮影 都是同道之人的互相了解,理解的方式 異: 唐詩是更加貴族化的文化,是文人“顯擺”水平,“標榜”身份的 唐詩是大唐的象征,是簡約而深遠的文化,是能包容其他的文化的 唐詩是高雅的藝術,它本身在格式上的嚴苛讓它更有氣勢,講求制度,規矩工整 宋詞是平民化的文化,是市井傳唱的藝術,宋詞類似于現在的流行音樂 人人都可以哼上幾句,卻不是人人都可以譜曲填詞的, 就像一個宋代只有一個蘇軾,一個辛棄疾李清照;而現在也只有一個方文山 宋詞在句式上的要求放寬,所以有“長短句”的別稱,這就造就了它的隨意通俗,人人都能接受 記得頂我,好歹是我自己寫的。
2. 名人評價唐詩宋詞的區別
在格式上說 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是五言,五言古詩簡稱五古,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于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于戰國時期,甚至更早。
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年代:三國 作者:曹丕 體裁:樂府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為淹留寄他方?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9656465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詩注疏三百首》 的一種。
五律源于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
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張繼楓橋夜泊書法帖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格律很嚴,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而宋詞 .詞,詩歌的一種。
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詞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上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
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 詞有5種分類方法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來源分。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的格式較為自由,主要講求音律的美,沒有嚴格的格式。
3. 唐詩解析
節婦吟 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 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 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 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 解釋: 你明知我已經有了丈夫,還偏要送給我一對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纏綿,把明珠系在我紅羅短衫。 我家的高樓就連著皇家的花園,我丈夫拿著長戟在皇宮里值班。
雖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無遮掩,我侍奉丈夫發誓要生死共患難。 歸還你的雙明珠我兩眼淚漣漣,只恨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重點詞句: 吟:一種詩體的名稱。 妾: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
纏綿:情意深厚。 羅:一類絲織品,質薄、手感滑爽而透氣。
襦:短衣、短襖。苑:帝王及貴族游玩和打獵的風景園林。
良人:丈夫。 戟:一種古代的兵器。
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宮。 事:服事、侍奉。
擬:打算。 賞析: 這是一首具有雙層面內涵的唐詩精品。
在文字層面上,它描寫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斗爭后終于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在喻義的層面上,它表達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節婦:能守住節操的婦女,特別是對丈夫忠貞的妻子。
據本詩另一版本,標題下有“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割據中的平盧淄青節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頭銜。
當時藩鎮割據者用各種手段拉攏、勾結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擴張自己的勢力,這首詩實際上是作者為拒絕李師道的拉攏而寫的,只不過用了比興手法,說得比較委婉、客氣。 下面把比喻層面的內涵大略串講一下(注意,用夫婦比喻君臣在古詩中是一個傳統用法):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員身在朝廷,卻還勾引我不惜地位和名聲。
感激你對我的深情厚意,我把你的美意記在了心里。我住在離皇上很近的京城里,皇上在宮中執掌著最高權力。
我知你對我是真心一片,但我為朝廷效力,還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權。我現在拒絕你的請求和許諾,心中很是傷感,只恨我沒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任官以前。
詩中所說“雙明珠”是李師道用來拉攏、引誘作者為其助勢的代價,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聲名地位、富貴榮華一類的東西。作者慎重考慮后委婉的拒絕了對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象一個節婦守住了真操一樣的守住了自己的嚴正立場。
但當時李師道是個炙手可熱的藩鎮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讓他難堪,因此寫了這首非常巧妙的雙層面的詩去回拒他。 此詩情理真摯,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全詩委婉曲折而動人。
除了它所表現的是君子坦蕩胸懷這一因素外,其在藝術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為名作的重要原因。 此詩一本題下注云:“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中唐以還,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
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韓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轉地加以勸阻。張籍是韓門大弟子,他的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分裂的立場一如其師。
這首詩便是一首為拒絕李師道的勾引而寫的名作。通篇運用比興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單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詩,骨子里卻是一首政治詩,題為《節婦吟》,即用以明志。 此詩似從漢樂府《陌上桑》、《羽林郎》脫胎而來,但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說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婦,還要對我用情,此君非守禮法之士甚明,語氣中帶微辭,含有譴責之意。這里的“君”,喻指藩鎮李師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來,直接指出師道的別有用心。
接下去詩句一轉,說道:我雖知君不守禮法,然而又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親自把君所贈之明珠系在紅羅襦上。表面看,是感師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層看,話中有文章。
繼而又一轉,說自己家的富貴氣象,良人是執戟明光殿的衛士,身屬中央。古典詩詞,傳統的以夫婦比喻君臣,這兩句意謂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緊接兩句作波瀾開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爭激烈:前一句感謝對方,安慰對方;后一句斬釘截鐵地申明己志,“我與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語作結,一邊流淚,一邊還珠,言詞委婉,而意志堅決。 此詩富有民歌風味,它的一些描寫,在心理刻畫中顯示,寫得如此細膩,熨貼,入情入理,短幅中有無限曲折,真所謂“一波三折”。
“你雖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絕。”這就是張籍所要表達的,可是它表達得這樣委婉,李師道讀了,也就無可奈何了。
酬樂天頻夢微之 元稹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閑人不夢君。
解釋: 隔著千山萬水般書信的斷絕,知道你想念著我在睡夢擔心著我。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夢見的凈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沒夢見你。
重點詞句: 賞析: 做夢包含了希望與絕望之間極深沉、極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進一層,把不能入夢的原因作了近乎離奇的解釋:我本來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和你夢里相逢,過去也曾多次夢見過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顛倒,所以“惟夢閑人不夢君”。這就把凄苦的心境寫得入骨三分,內容也更為深廣。
再說,元稹這首詩是次韻和詩,在韻腳。
4. 許多人認為文學反映鮮明的時代特色
(1)唐詩具有開朗奔放、剛健清新的時代特色。(2分)原因是唐代經濟繁榮,對外開放和多元文化造就了唐詩的輝煌,加上唐代實行科舉取士的制度,使許多來自中下層的文人有機會施展抱負,他們把豐富的生活體驗,自信樂觀和昂揚進取的精神融入詩歌。(4分)
(2)宋詞具有愛國、憂國和悲憤的時代特色。( 2分)主要原因是北宋統一后,經常受到遼、西夏和金等周邊少數民族的進攻,腐敗的宋統治者用送“歲幣”或向金稱臣的辦法求得茍安。所以許多詞人面對山河的破碎和民眾的苦難激發了他們救亡圖存的的社會責任感。有些詞人通過詩詞表達自己對統治者妥協政策的不滿和失去故土的悲憤之情。( 4分)
(3)元曲往往抒發愁悶情懷、人生失意無奈和逃避現實的心理。(2分)原因是元朝是蒙古人統治,漢族知識分子進取無望,心情壓抑,通過元曲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的心情。(2分)
(4)明清小說浸染著拜金逐金的風氣,又帶有批判現實主義色彩。(2分)原因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達,拜金逐金風氣的盛行也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明清社會繁榮的背后也蘊藏著深深的社會危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各種社會毛肚加深,一些文人對現實不滿,寫出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4分)
5. 介紹唐詩宋詞的資料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
1.詩 古代的詩可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是指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詩,近體詩是講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詩的每一句有幾個字,就稱為幾言。
按言分有四言詩、五言詩(簡稱"五古")、七言詩(簡稱"七古")、雜言詩(詩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碩鼠》為四言詩,《石壕吏》、《飲酒》為五古,《琵琶行》為七古,《夢游天姥吟留別》為雜言詩。
近體詩: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每首八句,每兩句叫一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
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
每個字用平聲(相當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還是用仄聲(相當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都有規定。如《過故人莊》是五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
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句中各字用平聲還是仄聲也有規定,絕句用不用對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都是絕句。
2.詞 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樂府等名稱。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于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叫做詞牌。
后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系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
如"早行"、"詠梅"等。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
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一首詞只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
一段叫一闋。雙調中的兩段,稱上闋、下闋,或叫上片、下片,三疊、四疊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闋、第二闋……詞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詞譜中對每種詞調的平仄、押韻都有規定。 3.曲 曲是由詞進一步發展而成的。
宋、金時期北方產生了新的樂曲曲詞,發展到元代,就形成了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又稱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與套數;雜劇是可以演出的戲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戲。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只有幾句到十幾句,必須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韻腳填寫。 套數又稱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兩支或兩支以上的曲子組成,其組成有一定的規則。
雜劇是戲曲,有唱詞、科介、賓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一般分四折加一個楔子。
一折相當一幕,楔子在開頭或四折中間,相當于序幕或過場。全劇由科介、賓白、唱詞互相配合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性格。
角色有旦、末、凈、丑。全劇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宋詞文人解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