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少年游>格式
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虛字,如:“難”、“故”、“但”、“正”、“又”、“漸”、“更”、“甚”、“乍”、“尚”“況”、“且”、“方”、“縱”等。
動詞也有:“把”、“向”、“指”、“對”、“望”、“著”、“看”、“念”、“嘆”、“標”、“料”、“想”、“悵”、“恨”、“怕”、“問”等。 (2)多是仄聲,且多是去聲。
· 二字平仄 (1)平仄或(第一字平,第二字仄) 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平平式 如:“年年.如社燕,飄流泊翰海,來寄修椽。”
· 三字句平仄 (1)平平仄 如:“吹涼葉。”“人如削”、“憑閑久” (2)平仄仄 如:“佳麗地,南朝盛事準現?”“天且住”。
(3)仄平平 如:“鬢微霜”“玉川迷,路東西。” (4)仄仄仄 如“似夢里,淚淚滴” (5)仄平仄 如“漢江側,月弄仙人佩聲” ·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如:云南歸雁、樓西飛雁 仄仄平平 如:樓鎖輕煙、木落霜州 (2)仄平平仄——最普遍、常見(第三字必平) 如:漢家陵闕、江山如畫、天南游客 (3)平仄平仄——也是常見的 如:遺蹤何在、人在何處?枝上同宿 (4)平平仄平——也是常見的 如:從今又添、云窗靜掩 · 五字句平仄 (1)五字律句平仄 即五言律詩平仄 仄仄平平仄 如: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 平平仄仄平 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遲 平平平仄仄 如:玉階空佇立 仄仄仄平平 如:獨自莫憑闌 (2)五字拗句的常見現象 平仄仄平仄 如:明月幾時有……起舞弄清影 仄平平仄平 如:有人樓上愁 露華濃濕衣 仄平平平仄 如:有深深良愿 望秦關何處 ·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如:莫厭悲歌笑語 我欲乘風歸去 (2)平平仄仄平平 如:臨分敗筆題詩 傷心千里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 如:晚雨未摧宮樹 轉使客情如醉 (4)六字句常見的兩種拗句 仄平平仄平仄 如:晚來無限蕭瑟 一時多少豪杰 平平仄仄平仄 如:西風萬里無限 關河夢斷何處 · 七字句平仄 (1)與七言律詩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林默默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斷續寒飐斷續風,縱使古條似舊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楚客欲呵瑤瑟怨,那上少年今在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岸花零落鷓鴣啼,小窗和雨夢梨花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點點波間冷云照 (2)不合平仄常規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如:酒旗息鼓甚處市 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露螢清夜照書卷 ·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度|綺燕流螢斗雙語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2)二字句和六字句組合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應是|良辰美景虛設 (3)三字句和五字句組合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如:芳草郊|燈明閑凌濘 · 九字句平仄 (1)三、六字句式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如: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2)六、三句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3)四、五句式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惟有林前|銀炷照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野渡再橫|楊柳得蔭濃 · 十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最好是|一川應月光流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歌舞地|清天滿目成秋苑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如: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 十一字句平仄(最長的) (1)六、五句式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何人為寫悲壯|吹角鼓城樓 (2)四、七句式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
2. 以少年游為題改寫一則故事
三月沐風,空山凝云。與友信步閑游,極目遠眺樓外青山,殘陽冠于其頂,艷陽沸血,掩旁之柏翠,盡顯其色:又似一含醉之絕世舞姬,粉面桃花,醉眼迷離,秀口吐芳。
臨河畔,岸有人家三百戶。皆瓊樓玉宇,紅磚碧瓦,檐有銅鈴出樂,其聲清脆悠遠,如碎瓊崩玉,如碰樽擊鐘,余音繞梁,絕于千里。
輕云拂柳,飄飄乎,恰似飛燕掌中轉,腰勝游蛇輕柔,手舞霓棠曼妙,足下蜻蜓點水。黛掃眉,鬢堆鴉,臉舒霞,顰蹙生媚,薄唇,盈笑。春水微興波,波上含煙翠,銅鏡化鱗,蛟龍初出水。荷風橫起,明珠當中漾,魚翔淺底,或藏于荷下,或飛箭消逝,似與游人相樂。
少頃,一長虹劃空,此乃“彩虹橋”也。橋束河身,環抱入懷。念七夕牽牛,,天后無情分兩頭,奈何纖纖素手,淚盡雙眸,苦情郎兒愁似東水流,兩小兒夜哭不斷,神牛舍身聯姻緣。待年年鵲匯,思念難收。嘆當年牛郎,華發白鬢否?怎不知此橋可載,免卻朝朝暮暮,飛星傳恨。
又幾十步,一橋莊嚴臥波,其巍然,人不敢近。冒然細看,原是獅子橋,其紋精致,上刻古人華言麗辭。欄上石獅不可勝數,其狀多怪,或群而奪球,或孤而仰首,或咧嘴呲牙,或撓首搔耳,不知其狀者隨處可得。如此橋者如趙州、盧溝橋也。余不覺想當年“七七事變”,東瀛破我河山,燒殺搶掠,涂炭生靈,盡為畜生之事也。橫尸遍野,滿目瘡痍,悲鳴嘶號響窮天地。幸華夏龍后,愛國堅強之士也,婦孺皆兵。除外寇,斬暴徒,終得勝,乃有此之繁花似錦。
少焉,眾星捧月而出,明鏡高懸。燈火闌珊,人出而鬧市,萬人空巷。其間賈者,或販泥人,或串糖葫,吆喝聲不絕如縷。忽見舞榭歌臺,一女獨抱琵琶。彈指之間,十面埋伏。聲動天地,旌旗蔽空,馬作絕影踏云,雕弓滿月,刀槍相鳴。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烏騅嘶鳴聲,余騎踐蹂楚王聲,終而涕淚之無從。巧手急轉,胡笳鳴。文姬之凄涼身世,別子思鄉之情涌于弦外,始悲涼,漸而激動。余未歸鄉久矣,念庭中愛菊,有人賞否?繁密野草,已上墻頭。
轉眼夜深千帳燈,卻道那韶華不為少年留,白駒過隙,忍將春光虛度,留身后事悠悠?
3. 宋詞《少年游》第一句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如果是蘇軾在杭州所作的少年游的話,就是這樣:上片以思婦的口吻,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
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年相送”;離別的地點——“余杭門外”;分別時的氣候——“飛雪似楊花”。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她無時無刻不在惦念。
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這種凄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與前三句對舉,同樣點明時間——“今年春盡”,氣候——“楊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
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春即可還家,可是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這一段引入了《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絕妙好辭。
4.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題
小題1:①上闋前兩句描寫了楓林、晚煙、鷗汀這些意象。
(1分)作者用楓林、晚煙、鷗汀這些意象營造了深秋時節傍晚時分凄涼冷清的意境,(2分)表現了詩人漂泊的愁苦和對故鄉的思念。(2分)小題2:①國破家亡,漂泊無依,自己只能過隱居生活。
“二十年來,無家種竹”說明國破家亡之后,自己多年四處漂泊,“猶借竹為名”表明最終只能無奈隱居。(2分)②時光飛逝,青春消逝,自己已經垂垂老矣。
“春風未了秋風到”,以季節的變換,象征了青春消逝,暮年早臨。(2分)③對世俗之事已經淡漠、麻木。
“老去萬緣輕”,寫作者已經把世俗之事看輕看淡,所以沉浸于自己的隱居生活之中。(2分) 點評:詩歌借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
對于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5. 宋詞少年游 柳永 意思
這首小詞以深秋的長安為背景,觸目傷懷,抒發了詞人“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和離愁別恨。全詞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營造出一種低沉蕭瑟而又沖淡清麗的意境。
開端的“長安”可以有寫實與托喻兩重含義。就寫實而言,柳永確曾到過陜西的長安,另一首《少年游》中,他寫過“參差煙樹灞陵橋”之類的句子。
再就托喻言,“長安”原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古都,詩人往往以“長安”借指為首都所之地,而長安道上來往的車馬,便也往往被借指為對于名利祿位的爭逐。柳永此詞“馬”字之下接上“遲遲”兩字,這便與前面的“長安道”所可能引起的爭逐的聯想,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襯。至于“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則又可以使人聯想及此長安道上的車馬之奔馳,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產生無限滄桑之感。總之,“長安古道馬遲遲”一句意蘊深遠,既表現了詞人對爭逐之事早已心灰意冷,也表現了一種對今古滄桑的深沉感慨。
“高柳亂蟬嘶”一句,寫秋蟬之嘶鳴更獨具有一種凄涼之致,也表現有一種時節變易、蕭瑟驚秋的哀感。柳永“蟬嘶”之上,還加了一個“亂”字,如此便不僅表現了蟬聲的繚亂眾多,也表現了被蟬嘶而引起哀感的詞人之心情的繚亂紛紜。至于“高柳”二字,則一則表示了蟬嘶所之地,再則又以“高”字表現了“柳”之零落蕭疏,是其低垂的濃枝密葉已凋零,所以乃彌見樹之“高”也。這一句給人的總體感受是凄涼蕭索。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三句,寫詞人秋日效野所見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夕陽鳥外”一句足可以表現郊原之寥闊無垠。飛鳥隱沒長空之外,而夕陽隱沒則更飛鳥之外,所以說“夕陽鳥外”。值此日暮之時,郊原上寒風四起,故又曰“秋風原上”,此景此情之中,一失志落拓之詞人,又將何所歸何處呢?“目斷四天垂”,只見天蒼蒼,野茫茫,雙目望斷而終無一歸處。上闋是詞人自寫今日之飄零落拓,望斷念絕,自外界之景象著筆,感慨極深。
下闋,開始寫對于過去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與歡樂已復得。“歸云一去無蹤跡”一句,是對一切消逝不可復返之事物的一種象喻。柳詞此句之喻托,則其口氣實與下句之“何處是前期”直接貫注。所謂“前期”者,指的是舊日之志意心期和舊日的歡愛約期。對于柳永而言,這兩種期待和愿望,都已經同樣落空了。下面三句乃直寫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早年失意之時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冷落荒疏,而當日與他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無成,年華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時”的悲哀和嘆息。這一句“少年時”氣脈貫注,富于傷今感昔的慨嘆,嘆的是所追懷眷念的往事已無跡可循。以“歸云”為喻象,寫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嘆自己之落拓無成作結。全詞情景相生,虛實互應,是一首藝術造詣極高的好詞,也是柳永悲劇性人生的縮影。作為一個稟賦有浪漫之天性及譜寫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命中注定了是一個充滿矛盾不被接納的悲劇人物。這首詞不僅形象地描繪出高柳亂蟬、夕陽秋原的凄涼之景,而且更寄寓著作者濃重的離愁別恨和沉痛的身世之感。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意境淡遠。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此詞都對宋詞的發展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少年游
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去一云無蹤跡,何處是前期?
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6. 宋詞
——柳永《少年游》賞析 少年游 宋?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去一云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這首詞描寫旅行途中所見到的蕭瑟悲涼的景象,反映了詞人晚年時期落魄潦倒煢煢獨處的愁苦心情。 上闋描寫旅途中清曠空闊的荒原景象,流露出詞人落拓飄零的悲涼心緒: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行走在長安古道上,馬行緩緩,我心踟躇,眾多的秋蟬在高高的柳樹上嗚叫,聲音繚亂悲凄。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極目遠望,夕陽在飛鳥隱沒的遠方漸漸西沉,曠野荒原上秋風習習,遼闊蒼茫的天空如幕帳般低垂下來。 下闋寫對往昔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與歡樂已不可復得: “歸去一云無蹤跡,何處是前期?”所愛之人離去,一去后便杳無蹤跡,往昔的期待和愿望都已落空。
“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如今冶游玩樂的興致已經衰減,當年宴飲歡聚的舊友也寥寥無幾,一切都如夢如幻,不比少年時那樣狂放不羈,無所顧忌的光景了。
全詞情景交融,虛實相映,含蓄蘊藉,語淡情深,表露出情感無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哀傷。 注釋: ①長安古道:長安是中國歷史上著名古都,古詩文中,往往以長安借指為首都所在之地,而通往長安的路,便也往往被借指為追逐名利祿位的道路。
②馬遲遲:馬行緩慢的樣子。 ③歸云:飄逝的云彩。
這里比喻所思念的人。前期:前約,預約。
④狎興:冶游玩樂的興致。 ⑤蕭索:零散,稀少。
柳永詞作鑒賞 這首小詞以深秋的長安為背景,觸目傷懷,抒發了詞人“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和離愁別恨。全詞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營造出一種低沉蕭瑟而又沖淡清麗的意境。
開端的“長安”可以有寫實與托喻兩重含義。就寫實而言,柳永確曾到過陜西的長安,另一首《少年游》中,他寫過“參差煙樹灞陵橋”之類的句子。
再就托喻言,“長安”原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古都,詩人往往以“長安”借指為首都所之地,而長安道上來往的車馬,便也往往被借指為對于名利祿位的爭逐。柳永此詞“馬”字之下接上“遲遲”兩字,這便與前面的“長安道”所可能引起的爭逐的聯想,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襯。
至于“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則又可以使人聯想及此長安道上的車馬之奔馳,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產生無限滄桑之感。總之,“長安古道馬遲遲”一句意蘊深遠,既表現了詞人對爭逐之事早已心灰意冷,也表現了一種對今古滄桑的深沉感慨。
“高柳亂蟬嘶”一句,寫秋蟬之嘶鳴更獨具有一種凄涼之致,也表現有一種時節變易、蕭瑟驚秋的哀感。柳永“蟬嘶”之上,還加了一個“亂”字,如此便不僅表現了蟬聲的繚亂眾多,也表現了被蟬嘶而引起哀感的詞人之心情的繚亂紛紜。
至于“高柳”二字,則一則表示了蟬嘶所之地,再則又以“高”字表現了“柳”之零落蕭疏,是其低垂的濃枝密葉已凋零,所以乃彌見樹之“高”也。這一句給人的總體感受是凄涼蕭索。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三句,寫詞人秋日效野所見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夕陽鳥外”一句足可以表現郊原之寥闊無垠。飛鳥隱沒長空之外,而夕陽隱沒則更飛鳥之外,所以說“夕陽鳥外”。
值此日暮之時,郊原上寒風四起,故又曰“秋風原上”,此景此情之中,一失志落拓之詞人,又將何所歸何處呢?“目斷四天垂”,只見天蒼蒼,野茫茫,雙目望斷而終無一歸處。上闋是詞人自寫今日之飄零落拓,望斷念絕,自外界之景象著筆,感慨極深。
下闋,開始寫對于過去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與歡樂已復得。“歸云一去無蹤跡”一句,是對一切消逝不可復返之事物的一種象喻。
柳詞此句之喻托,則其口氣實與下句之“何處是前期”直接貫注。所謂“前期”者,指的是舊日之志意心期和舊日的歡愛約期。
對于柳永而言,這兩種期待和愿望,都已經同樣落空了。下面三句乃直寫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早年失意之時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冷落荒疏,而當日與他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無成,年華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時”的悲哀和嘆息。
這一句“少年時”氣脈貫注,富于傷今感昔的慨嘆,嘆的是所追懷眷念的往事已無跡可循。以“歸云”為喻象,寫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嘆自己之落拓無成作結。
全詞情景相生,虛實互應,是一首藝術造詣極高的好詞,也是柳永悲劇性人生的縮影。作為一個稟賦有浪漫之天性及譜寫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命中注定了是一個充滿矛盾不被接納的悲劇人物。
這首詞不僅形象地描繪出高柳亂蟬、夕陽秋原的凄涼之景,而且更寄寓著作者濃重的離愁別恨和沉痛的身世之感。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意境淡遠。
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此詞都對宋詞的發展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7.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小題1:本詩的特別之處在于作者以“代人寄遠”的形式,從對方著筆,借思婦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思歸之情。
(2分)上片以思婦之口,訴說丈夫離家已久,當歸未歸;下片寫思婦對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悵的情景。這樣寫就把自己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達得婉曲動人。
(3分)小題2:不能對換。(1)詞的格式所限。
詞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句式和押韻的需要,不能調換;(2)節令所限。離別時“飛雪似楊花”,是冬天,而如今“楊花似雪”是春末。
(3)感情所限。“飛雪似楊花”正面烘托親人離別時思婦內心的凄苦,“楊花似雪”則樂景寫哀情,表現春將盡時思婦對末歸丈夫的深深思念。
(任答兩點即可,每點3分) 小題1:。
8. 閱讀下面的宋詞,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1)柳詞寫的是秋柳,用的是比喻,詩人借傷柳以傷別,一反古人”樂景寫哀情”做法,以哀景映襯手法,突出了人間離恨之深。周詞寫的是春柳,用的是夸張,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2)“獨自憑蘭橈”句,收景出人,以人物行動見意,把讀者引入詞情最苦處,”獨自”二字下得沉重,寫出自己帶著深深的別離愁情倚著船漿孤身飄零而去的愁苦況。“愁一箭風快” “愁”字下得新奇,代行者設想,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愁”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