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唐詩宋詞鑒賞辭典》TXT下載
宋詞鑒賞辭典.txt 唐詩鑒賞大典.txt 只求點個贊!O(∩_∩)O哈哈~,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詩鑒賞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后,因為是閑職,沒有實際公事可辦,因此得以在閑暇中幾次漫游廬山。
元和十二年( 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記此行。這是一篇文辭優美的寫景小品,重點描繪了大林寺景色氣候的優美。
文中附有絕句一首,就是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一篇難得的寫景佳作。 大林寺:指廬山上大林寺。
地址在牯嶺西大林峰南,是佛教勝地之一。 詩人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繪大林寺的風景,曾寫道:“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
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
這首小詩就是通過荒野小寺中,桃樹開花時節的異常來顯示此地春天的姍姍來遲。人們總是喜愛春天的。
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爭艷,給人以美的遐想。然而春光畢竟不能長駐,到四月份時花草就已凋零。
這對喜愛春光的詩人來說,不能不說是極其遺憾的事。因此他“ 長恨春歸無覓處”。
然而在這大林寺中,詩人竟意外地見到“山寺桃花始盛開”,不僅大喜過望,以為又找到了春天。“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表現了詩人重新發現春光時的歡欣,透露出詩人重新發現美時的喜悅。
小詩與游記渾然一體,風格雋永,耐人尋味。
2. 求《蔣勛說宋詞》全集txt
1.什么叫士大夫之詞?什么叫伶工之詞?伶工是寫流行音樂的人,是職業性地演奏音樂的人,他們的音樂形式在民間流行,在社會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人們一直把伶工之詞當成消遣。
士大夫之詞就是后來的蘇東坡、歐陽修寫的詞。這些人是士大夫,是社會文化的領導者。
他們認為詞可以變成上層的文學形式。2.王國維在評論他(指李煜)的時候,有一種很特殊的悲憫。
3.文學的創作,藝術的創作,最重要一點就是是否真實。如果存在作偽,就是有問題。
可是當文化傳統要求文以載道時,我們不得不作偽,不能不載道。4.宋徽宗留下一個傳統,作為一個執政者,如果沒有文化方面的收藏,是不配作為執政者的。
5.一篇文學作品被選入國文課本,常常不是從文學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政治的角度出發。在這個狀況里,一代一代人會被犧牲掉,無法看到真正的文化創造力。
6.從很多宗教哲學來講,我們有一個最后的歸宿,可是我們不知道那個歸宿在哪里,所以我們是在夢中。在夢醒之前,我們是一個客居的身體,這個身體有一天要到哪里去,我們其實不太知道。
7.我覺得“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這個句子非常驚人,大概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它的宗教感和哲學感是最強的。8.宋詞也許更接近現代詩,因為它非常講究意向這個東西。
9.我們一路這樣講文學欣賞的時候,大家會發現有一類創作者會很直接地傳達他的情感,而另一類創作者,他把情感融化成為一個意向,而意向的傳達性,它的時間的耐久性,有時候更高。10.政治安定、經濟繁榮之后,人其實會產生更大的感傷,因為這個感傷是回到自身的生命里面去做反省跟沉淀。
11.在西方文化當中,頹廢有特殊的美學上的意義,是說經過一個巨大的繁華之后,人開始轉向于對繁華內在幻滅的感受,這個時候叫做“頹廢”。12.美學是一個不能勉強的東西,它必然跟著你自己時代的真實經驗去闡述。
13.生命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經驗,能夠感受到春天花的綻放的人,大概必然要在某些時候看到花的凋零的哀傷。那個部分不去看,還是不圓滿的。
看到春天的燦爛,而不能看到秋天的肅殺和蕭條的,他的生命經驗也是不完美的。14.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朝代的文人可以在政治上沒有恐懼感,沒有這么強的恐懼感,可是宋朝的文人有很大的自信和安全感。
15.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很難做自己,反而一直在文化里被扭曲著,尤其是在政權當中,他被扭曲以后回不來。可是宋朝的知識分子可以回來做自己,可以回來做自我,而這種自我釋放使得宋朝在文化的創造力上,產生了一種我們叫做“平淡天真”的東西。
宋朝的美學最喜歡講的字是“平淡天真”,就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為之。16.水比較柔軟,比較溫和,比較順從,也比較沉靜和反省。
山是比較穩定、雄壯、大氣的東西。17.宋詞對中國文學最大的貢獻,就是它開發出字,我講的“字”,而不是詞匯本身的獨立性,唐詩里面常常是詞匯,表現的是詞匯的美,你很少看到一個字本身有很大的特殊力量。
18.我們用“貴游文學”,是說六朝以下一直到李白,基本上都在追求一種比較貴族氣的豪邁、華麗,一種大氣、揮霍的美學感覺。19.蘇軾最有趣的是,他所有的句子開始都是直截了當,從來不做鋪陳。
20.修煉是為了回來做人,不是告訴別人我多了不起,告訴別人說我沒有那么了不起,才是修行。21.歷史不過就是像戲一樣,像一個生命在談笑之間的從容跟自在。
22.一個外在客觀的懲罰,如果你自己有一念之間的轉變,你會發現沒有事情是悲苦的。23.“醒”常常在哲學上代表一種領悟,一種生命的領悟,并不是真正的睡覺的醒來,而是一個生命從迷蒙走向清醒的狀態。
24.詞由兩部分組成:文學和音樂。從音樂來看一首詞,還是從文學來看一首詞,會產生不同的評價。
25.經過周邦彥和李清照的努力,詞被定位為文學上的一個特定范疇。26.藝術上形式上的完美者,往往不會在大眾里面有很重要的分量,他通常只會在專業范圍內被討論。
27.文學的形式跟內容達到最平衡的狀態是它的高峰。28.創造力這個東西跟所謂的格局、大小無關——文化可以避開現實的一些限制和束縛,它可以有一個極大的突破性,使心靈產生很大的自由。
……文化的創造力其實在于它是不是有對于心靈空間的一個尊重。29.閱讀文學時慢慢會發現,句子本身可能是了解詩人的一個方式,可更重要的是單字,我覺得單字本身是它真正的質感所在。
30.文學里的流浪意識,是一個生命的自我放逐性,它并不只是特定指某一次跟某一個人的告別跟流浪,而是比較本質的問題。31.寫詩一定要寫到人家翻字典才叫做典故,其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32.耽溺是說那個美不太能夠擴展出去,是頹廢美學的東西。33.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里面,大概最不幸的就是他的思維方式越來越有邏輯性,越來越合理。
34.作為教育者,你大概只有一個責任,就是你要提供更多的東西讓對方了解,使他的選擇更多一點。35.很精彩的文學常常在于它的錯綜復雜的對立關系。
36.我們看李清照,看秦觀,看周邦彥,看柳永,都有很大的耽溺性。那個耽溺性是深情,可是有一點牽連不斷的纏綿,比較接近女性氣質。
而蘇軾、辛棄疾的深情,常常。